“懂”学生才能“爱”学生
2018-04-17李晓玲
李晓玲
〔摘要〕“懂”学生是为了更好地“爱”学生,心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异常”行为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学生获得真正成长。心理辅导中,可采用“疏”“授予渔”“走心”之法帮助学生,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辅导;关爱学生;理解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71-03
古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今有新课标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心灵的成长。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心灵的困惑,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总结平时工作所得,我认为要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方法
(一)了解学生“异常”行为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必须具有敏锐和细心的观察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尤其是学生的“异常”行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原因,心理学讲所有的行为问题都是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行为。
【案例一】高一的小美(化名)刚上小学时父母外出打工,自己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直到八年级,后来爸爸妈妈又生了一个妹妹,对妹妹宠爱有加,在生活上对小美的关心少了一些,他们认为小美大了,应该独立一点,但对小美的学习仍很重视。自从上了高中,小美感到学习很吃力,成绩在班里倒数,上课也经常走神,并且结交一些社会上行为不端之人,老师多次批评小美,小美就和老师顶嘴,并且和班里同学经常发生矛盾。周末回家看到父母对妹妹的呵护有加,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在家里和父母各种不合,如果恰逢爸爸妈妈询问自己的成绩,三言两语就吵起来。小美感觉在这个家里很冷。来咨询时小美坦言其实自己也不想这样,可是看到父母不由自主就来气,觉得他们就认成绩,从来就没有真正关心自己爱自己,只爱妹妹,现在自己每周都很不想回家,在家里也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坦言未来很想去外地上学,并且越远越好,再也不要回家。
儿童时期是身心发育、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缺乏原生家庭的关爱,性格上倾向于内向,感受到更多的孤独,且大多敏感、多疑、不自信,爱发脾气,情绪起伏大,难于沟通,具有较多的行为问题。案例中的小美属于留守儿童,如果一味地告诉她要理解父母,不该和父母吵架、老师顶嘴,反而让小美觉得所有的人都在要求她怎么样,这样她从心理上会更加讨厌老师、学校和父母。针对小美的情况,我及时联系班主任和家长,我们三方一起就小美的情况做了意见交流与分析,最后达成一致:首先,小美的爸爸妈妈要尽快调整自己对小美的态度,从生活细节开始关注关心小美,慢慢走近小美的内心,给予她孩子该有的家庭温暖;其次,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主动了解小美的学习瓶颈,指导小美学习,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责备;最后,心理教师采用认知谈话和情绪放松方式帮助小美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父母,打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和父母一次机会,重新走近彼此,转变学习态度,积极回应老师的帮助。坚持三次咨询后,小美说自己现在和父母、老师的关系好多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会主动和她聊学校发生的事,一开始她觉得很不适应,后来慢慢觉得挺好;在学校,老师帮助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也在不断尝试,一天下来感觉收获很多,每天也挺开心。看到小美的变化,我也替她开心,这充分说明学生外在不合规矩的表达方式其实正在向我们展示她内心真正的需求。因此,做心理辅导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用“疏”代替“堵”,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是培养健康的心理
研究表明:“当个体具有比较满意的学业成就时,那么其学习生活将会具有较少的压力,进而学习生活会比较快乐,从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可见,学业成就对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案例二】三次月考已经结束,刘小军的成绩依然毫无起色。早上第一节课总是不由得犯困,自己也很懊恼,上课一听不懂就走神,课后自己花双倍的时间自学,经常是四节晚自习都结束了作业还有一大堆,只能晚上加点赶作业。他感到整个人很累,很想休息,可是看着一大堆作业又强迫自己坚持。一次又一次,他感觉身体越来越差,上课越来越困,而自己的成绩也越来越差,随之,脾气越来越暴躁,情绪起伏大,变得敏感,感到周围的同学都在看自己的笑话。小军很苦恼:“为什么我会变成这个样子?”
我国高中生面对高考大多承受着巨大压力,而高中科目繁多,学习负担重,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重点。心理辅导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意识地训练自我的思维能力。案例二中刘小军的学习状态在同龄人中很具有代表性。高中阶段的学习与初中有很大的差异,高中阶段更加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习效率的提升,“死记硬背”和“读死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而案例中的刘小军就是在付出了高额的时间成本后却发现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这直接打击了刘小军的学习热情,也挫伤了他的学习兴趣,而他也越来越迷茫,不知道出口在哪里。
深入了解刘小军的学习习惯后,首先,和他一起重新认识高中学习科目特点以及学习方法,指出重记忆轻思维的学习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中的学习要求,他需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反思刘小军的学习方法,指出“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但方向比埋头苦干更重要。最后,一起寻找新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刘小军笑容多了,心里也轻松了,与同学关系也没有以前紧张了,学习成绩也开始慢慢有起色。这充分说明抓住关键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获得自信,也可以更加了解认识自己,实现真正的自我同一性。
(三)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把握“爱”的分寸与方向
高中生有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生理蓬勃发展和心理急剧变化,随着生理的成熟发展,他们已由“异性疏远期”发展到了“异性接近期”,并向两性恋爱期发展。他们开始关注靠近身边那些优秀的、有特点的异性朋友,同时也开始关注自我的形象。正像歌德所说:“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至真至纯。”
【案例三】高二的王婷与同桌关系很好,他们俩初中就在一个学校,高中又有缘在一个班级,高一时经常一起学习、吃饭,直到高二突然有一天同桌对王婷说“你做我女朋友吧”,王婷感到困惑不已,也烦恼不已,果断拒绝了同桌的要求,此后两人感到很尴尬,于是就不做同桌了。之后他们越来越疏远了,这让王婷很受伤,感到是由于自己拒绝了同桌的要求才导致他们关系越来越疏远的,最后发展到王婷都不敢走近教室了,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昔日的好友的疏远。
研究表明,在高中生恋爱的各项动机中,对亲密关系、互惠情感的需求占的比重最大(75%);促进个人成熟和增加感情经验是第二位(65%);丰富生活寻求刺激占52%;从众心理占51%;表现自己的需要占40%;寻找终身伴侣占9%,比重最小。这说明高中生的恋爱还很不成熟,需要多加引导。针对王婷的情况,我前面说过应该“疏”不是“堵”,因此我并没有直接批评王婷的同桌,而是书信一封与其探讨高中生谈“爱”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最后,王婷来告诉我,同桌主动向她道歉,承诺以学习为重,不再打扰她。而王婷也如释重负,慢慢彼此恢复了普通同学之情。进入高中,处在青春期的同学在处理异性关系时很容易迷茫,很难把握分寸,王婷的案例很具有代表性。面对复杂的异性关系,处理好了,身心平和,积极投入学习;处理不好,有可能满盘皆输。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恰当地处理问题。
二、高中心理辅导的三点建议
(一)与其“堵”不如“疏”
由前所述,针对高中生的性格特点,他們性格叛逆,自我意识强烈,迫切想要挣脱父母、老师的羁绊,因此面对高中生出现的不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行为,如穿奇装异服、男生留长发、女生浓妆艳抹等行为,心理辅导工作如果沦为思想批评工作,一味地对学生讲学校的规章制度,强调“不该怎么样怎么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抗拒,因此善于疏导而不是严加堵塞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与其“授予鱼”不如“授予渔”
“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多是探究“为什么”,且高中科目繁多,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系统性强。因此,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老师之职,老师应该“授予渔”。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增强自信,形成一种掌控感,可以更好地驾驭自己。
(三)与其走“肾”不如走“心”
高中生已具备初步的思辨能力,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心灵鸡汤很是反感,他们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希望老师所说所做更加有说服力,他们不再轻信盲从,有时甚至不听别人劝告,固执己见,所以要切实帮助他们需要深入他们的内心,关注他们的真实感受,接受他们的思想与表达方式,真诚与他们讨论交流,走近他们的内心。可采用沙盘、房树人,认知谈话等方式,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再进一步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实践者,要了解学生,“懂”学生,帮助学生成就自我,引导学生处理复杂的异性关系,可采用“疏导”“授予渔”“走心”之法。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更好地服务学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000)
编辑/赵 磊 终校/丁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