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

2018-04-17杨阳

学苑创造·C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职称高校教师

杨阳

今年4月,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其旗下的《肿瘤生物学》撤销了107篇中国论文,一时舆论哗然。7月底,科技部等五部门就此事件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查实101篇存在各類造假问题。大规模的论文造假和学术腐败令人触目惊心。

学术不端极具诱惑性和扩散性,一旦某位教师通过学术造假等腐败行为获益,如通过中介买论文或将成果发表在高等级刊物上,依靠刊发的造假论文获得项目、奖金,再甚者评上高级职称,等等,尝到“甜头”之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迅速腐败。从长远来看,学术腐败将会引发严重的学术信任危机,坑害的是整个学术界的公信力和其他在各自领域兢兢业业出成果的学者,影响极其恶劣。对于学术道德的失落和腐败,高校教师一定要坚守底线,高校也要有相应的措施,不让教师走上“不归路”。

首先,高校教师要明确学术道德的规范。在此次撤销论文的事件中,起源就是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不够深厚,道德防线被名和利攻破,才会一门心思抄袭造假,寻求不正当的捷径。高校教师是我国科研力量的重要群体,身为学者,就应有学者的风范,把力气花在做真学问、做正直人上,而不是沽名钓誉。学术研究是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道德规范是最应恪守的底线,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以任何理由去触碰都不行。当学术道德成为高校教师自发遵循的法则,怀敬畏之心,才能保持自身的浩然学术正气。

其次,职称评价制度的完善。关于学术腐败,部分学界人士认为是职称制度“逼良为娼”,制度逼出了人性之恶。此观点太过片面,本身学术就是建立在真实研究的基础之上,一旦造假,学术就失去了生命力,何况大有脚踏实地的学者凭借自身能力晋升高级职称。把学术腐败怪罪于职称制度是荒谬的,但职称评价制度可以逐步完善。如适当降低论文在职称评定中的分量,提倡代表作制度,考量高校教师在口碑好、质量优的高等级期刊刊发论文的数量,代表作在职称评定时须经同行审议。这样能鼓励高校教师静下心来,花大功夫完成一两篇精耕细作的优品,而不是数十篇粗制滥造、毫无学术价值、敷衍了事的学术垃圾。

再次,惩罚措施要到位。目前,针对《肿瘤生物学》撤销的107篇中国论文,已有多家医院、高校公布对涉事作者的处理,包括解除聘用合同、取消晋升职务职称、追回获得的奖金与科研经费、数年内取消申报项目资格等,让造假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然而,这大多是因为媒体关注度太高而不得不表现出的姿态,要想让对学术腐败的惩罚成为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各高校建立自己的学术腐败惩罚机制,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在评奖、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上限制学术腐败者,让他们接受严厉的惩罚,为学术造假付出惨重的代价,以警示后来者勿触碰学术道德的底线。

最后,国家要严厉打击学术黑暗的产业链。撤稿事件后,论文代写代投的灰色产业链进入官方视野,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管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近年来,一些第三方中介机构以代写代投论文的所谓“服务”收取高额金钱,也有部分腐败学者铤而走险。让这些中介肆无忌惮的原因,就在于对学术造假的举证难以界定,中介机构大可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才给造假“行业”存在提供了土壤。国家有关部门应联合起来,以该起学术腐败案中对中介的惩治为契机,花大力气清除这些罪恶团伙,还学术界一片风清气正。

总之,学术研究是庄严的,教师应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高校应对论文造假、成果剽窃等学术腐败行为“零容忍”,对投机行为严厉打击,为踏实肯干、心无旁骛、真正做学问、做正直人的学者提供公平的学术环境。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职称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高校管理人员职称评定优化研究
职称评定应革除“三唯”之弊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职称
职称评定应正规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