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消息写作中文学性“度”的把握

2018-04-17贾晓晶王倩

新闻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学性表现手法

贾晓晶 王倩

【摘要】记者在消息写作中要注重文学性“度”的把握。过度文学化的消息令新闻作品矫揉造作,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而毫无文采的消息则令新闻味同嚼蜡,不能提起读者的兴趣。因此,记者在消息写作中,要注意合理运用文学性手法,从而令人物鲜活、令事实逼真,给读者以审美上的享受,并且增强消息的传播效果。要把握消息文学性的“度”,须得遵守以真为上、以人为本、以美为佳、以小为大的原则。

【关键词】消息写作;文学性;表现手法

伴随着新媒体的繁荣兴盛,消息写作形式日益多样,合理想象现象层出不穷,機器人新闻不断涌现,由此,消息写作中的文学性“度”问题值得研究。本文旨在探索消息写作中文学性“度”的把握,为消息写作提供借鉴。

一、消息中文学性失度的现象

消息中文学性失度的现象表现为过度文学化的消息和毫无文采的消息这两种类型。过度文学化的消息使消息失去了新闻客观、真实的特性,转而向小说靠拢;而毫无文采的消息使消息失去了可读性,进而失去了受众,传播影响力甚微。

(一)过度文学化的消息

过度文学化的消息的代表其一是合理想象。以一篇《烟台晚报》的消息《咬断体温计水银滑进肚》为例,该篇消息的记者在文中写道:“赵先生心里一惊:调皮的童童将温度计咬断,把水银吞下去了。”记者是如何得知赵先生的心理活动呢?经调查,写这篇报道的实习记者根据通讯员提供的信息杜撰出了当事人心中所想,运用了合理想象,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使消息过度文学化了。

其二是合理预言。合理预言是把预言变成“现实”的一种不合理的新闻写作手法。比如新华网发布的一篇消息的标题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配套设施8月竣工验收》,而报道时间是2018年4月5日,文章中虽提出竣工验收时间为预计,但标题的表述是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的。

如果为了追求消息作品生动感人,而不惜在表达方式上运用“合理想象”、“合理预言”来增加不真实的细节,该消息作品便不能从新闻角度去考察,因为这些往往是文学和科幻小说的手法。因此,记者在消息写作时不能进行主观的合理预言,胡编乱造,夸大其词。

(二)毫无文采的消息

毫无文采的消息有三种典型。第一是数据组成的机器人新闻。机器人新闻是指计算机通过大数据算法自动生成的新闻,机器人新闻生产迅速,时效性强,但缺点是套用模板、读者阅读体验差。以一篇腾讯科技机器人Dreamwriter撰写的消息《科大讯飞2017上半年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58.20%》为例,这则新闻全部由数据组成,弥漫着机器般的冰冷气息。机器人撰写的新闻虽然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却因枯燥无味而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降低了新闻的关注度。这对于其传播影响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是满篇套路的会议消息。会议消息倘若满篇都是大话、空话,没有具体事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受众。比如,在莘县新闻网上有这样一则消息:《中共莘县纪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召开》。这则消息由“会议深入学习,会议认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全会指出,会议号召”等套话组成,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会议消息写作要避免模式化、套路化,要将真实的案例增添于消息之中,增强消息的可读性。

第三是毫无趣味的科技新闻。吴平在《论科技新闻报道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我国科技新闻报道内容的科技含量不太高。在这种情况下,充斥着大量的“伪科技新闻”,内容空泛无味,看不到具体科学的影子。例如中国证券报的《范毅:努力构建全国领先的科技金融体系》一文,这则消息主要由官员讲话组成,基本都是大话和空话,没有具体涉及科技金融体系的案例,因此不具传播意义。科技新闻若要写得有吸引力,须增加趣味性,使语言活泛可感,进而提升其传播效率。

二、合理把握消息写作中文学性“度”的作用

适度使用文学性语言可令消息报道锦上添花。如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的作品,报道飞行员张超烈士的《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这则消息运用了多种文学性语言,比如使用文言:“国之利器,以命铸之”,使作品凝练有力。使用了比喻:舰载机上舰飞行,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使语言文字形象化、具象化;运用了《水浒传》里石秀的典故:“凭着拼命三郎的劲头”,使作品“古意盎然”,富有文采;运用了排比:“篮球场上,满场飞奔、笑声爽朗的是他;饭桌上,讲笑话逗大家乐的是他;训练中,面对风险笑容依旧的是他”,使文字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消息还使用了白描手法:“他的老师不愿相信‘那个品质淳朴、学习认真的阳光男孩就这样走了;他的同学不愿相信‘那个英俊帅气、有情有义的哥们就这样走了”,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仿佛就呈现在读者眼前。此外,消息还注重细节描写:“女儿的哭声,让送行的人们泪流满面,却没能唤醒‘睡着了的爸爸。看完飞行事故视频,老父亲抹干眼泪:‘崽,你尽力了,跟爸回家吧。”,这些细节描写使得作品形象可感,强烈地表现了亲人对张超的不舍,也使张超的形象更加丰满。

从《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作品推荐表中可以看出这篇消息的获奖原因:“消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既聚焦时代近景,写出了英雄的音容笑貌,又放大时代景深,写出了英雄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悲憾。”由此,消息适度使用文学性表达可以令人物鲜活,令事实逼真;可以给读者以审美上的享受,有利于增强消息传播效果。

但是,消息写作中必须见人见事,方能使其生动。适当地运用文学性手法,可以使消息中的人“活”起来,令消息中的事“真”起来。

三、合理把握消息写中作文学性“度”的措施

既然消息写作中合理运用文学性手法如此重要,就不得不探讨一下如何在消息写作中合理地把握文学性的“度”。笔者认为,把握好“以真为上”、“以人为本”、“以美为佳”、“以小为大”这四个原则,方能在消息写作中合理运用文学性手法。

以真为上,注重消息的真实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消息写作必不可缺的两个要素。要谈消息的文学性,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真实性与客观性,若是越过了这两个要素,只谈文学性,那消息写作就失去了其本身作为新闻的意义。因此,合理把握消息写作的文学性需要以真为上。

以人为本,体现消息的人文关怀。消息写作需要有人文关怀,但是这种人文关怀并不是过度抒情,使用煽情的语言。消息若要体现人文关怀,须得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就是在消息写作中,必须发扬人文关怀精神,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反对灾难美学和不见“人”的新闻。

以美为佳,加强记者的文学修养。消息写作需要记者有一定的写作功底。记者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应当多读、多写、多采访、多总结,以此练就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捕捉形象与表现形象能力以及发现与塑造典型能力。消息写作应杜绝套路化、模式化。

以小为大,用细节、实例替代大话、空话。消息写作虽然可以从大处着眼,但应从小处入手。细节最能打动人,实例最易使人信服。若想用消息打动人,须得以细节描写取胜,以精确采访为前提。基于此,消息写作当以小为大,细处见实。

结语

消息是可以有文学性的。在消息写作中,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辞手法能令行文活泼,运用成语和文言能令文章言简意赅,使用白描手法能令形象鲜明生动,注重细节描写能令事实逼真鲜活。消息写作中适度使用文学性手法可以使报道富有感染力、影响力和教育意义,从而增强消息的传播效果。

记者若要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消息作品,必须坚持消息的新闻性、注重消息的人本体现、增强自身的写作水平,注重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等,将文学性的优势合理地运用于消息写作中。

参考文献:

[1]何晓波,荆国俊,贾晓晶.咬断体温计水银滑进肚[N].烟台晚报,2016-05-02(A3).

[2]徐双喜,陈国全.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zgjx/2017-06/14/c_136362443_2.htm,2017-06-14.

[3]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06/14/c_136362 443.htm,2017-06-14.

[4]郑吴勇.记者的文学修养与新闻艺术[J].青年记者,2010(20):121-122.

[6]李勇.论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和互补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0(04):106-108.

猜你喜欢

文学性表现手法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