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叙事特质
2018-04-17谭慧红
谭慧红
【摘要】克劳德·布雷蒙曾经说,每个叙事都包含一个“具有自律意义的层面,该层面有一个可以从全部信息中分离出来的结构,即故事”。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叙事信息,其归根究底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递,而媒介的变化,并不影响内容的变化。纪录片作为一种叙事性很强的声音和图像组合成的文本,也是在传播一个故事;而其中的出镜记者在整个故事述说中主导了故事的走向。本文以纪录片《远方的家》为个案,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其出镜记者在实践过程中所承担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远方的家;出镜记者;叙事学
一、《远方的家》节目概况
《远方的家》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2010年12月在黄金时段播出的一档大型日播旅游节目。节目以“展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表达新生代的旅游态度;沟通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构建华语圈的心灵家园”为宗旨,以记者见闻的方式、以人文体验为手段,展现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自2011年7月开始,《远方的家》栏目先后成功制作了《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中国行》《百山百川行》等大型系列节目,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二、出鏡记者与叙述者类型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表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现场的新闻事件进行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二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人物进行事件的描述或采访。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发展下,出镜记者除了在新闻报道、人物访谈、深度调查报道等节目中,也在其它很多节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纪录片、主流媒体短视频直播节目中。纪录片《远方的家》中出现了很多风格不同的出镜记者,他们起到了引导节目走向的作用。
在经典叙事学中,叙述主体包括: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三者很多时候是重合的。在新闻叙事学中,叙事人的身份、视角、聚焦、功能等合成的“声音”,表现出来的是叙事的立场、观念和态度。在纪录片《远方的家》中,按照叙述层次来分,主要有超叙述者(包括编辑、摄像、策划等)、主叙述者(出镜记者)、次叙述者(受访者)。本文主要阐释出镜记者作为主叙述者承担的叙述职能。
纪录片在对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叙事者选择什么样的角色、功能来与受访者产生联系,会影响节目的整体效果。美国学者Cambell对电视节目《六十分钟》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三种叙述模式:侦探式、评论式、导游式。由于《六十分钟》是深度调查式节目,而《远方的家》是旅游类纪录片,所以不能完全参照该叙述模式。这里结合节目的特点,笔者从导游型叙述者、见证型叙述者、记者+游客双重型叙述者来分析主叙述者,即出镜记者在故事叙述中所承担的角色。
(一)导游型叙述者
纪录片是一种历时性传播的节目,以往的纪录片大多是靠旁白来叙述,但这种叙述角度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受众。《远方的家》采用出镜记者来叙述,不但能够引领受众进入到真实的状态,而且能在节目中为他们解惑。导游型叙述者适时提供信息,引导受众在所述事物间建立起内在联系,降低文本的接受难度,使得受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边疆行》中,出镜记者王静介绍了这期景点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等,还不时补充其它信息,比如在关于黑龙江的那期节目中,王静一开始便说:“这一站来到的是黑龙江省牡丹市,这个城市因为一条河流而得名,就是我右手边的,这条松花江上最大的支流牡丹江……可就在几千年前,这条河的上游经历了火山喷发,熔岩堵塞了古河道……。”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够让受众更好地了解牡丹市的由来,也有利于后续叙述的顺利进行。
(二)见证型叙述者
记者的出镜能够将他们亲历的现场信息和真实感受提供给受众,增加了真实性。见证型叙述者担任的就是见证者或者目击者的角色。在《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充分发挥了该角色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在节目组初次来到拉萨时,在布达拉宫的一个广场上,出镜记者王瑶洁看到很多当地人在这里跳舞,采访了当地人后,记者也参加到队伍中,跳起了当地舞蹈,感受现场的热闹气氛。随后,她边跳边说:“虽然现在我还不能完全跟上他们的步伐,但是呢,在这儿你能够感受到热闹和喜悦的氛围。”记者通过亲身经历,向受众传递信息和介绍参与的感受,让受众能更直观真实地在荧幕前感受到现场的气氛,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文化。
(三)记者+游客双重型叙述者
“一切其他类型的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事实上都是围绕着人际传播、服务于人际传播,都是人际传播的延伸形式或扩展形式。”出镜记者与受众的交流本质上是隔着屏幕在进行的人际传播,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认为这是最有效的传播形式。在《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同时承担着两个角色,一是记者,二是游客。作为记者,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任务;作为游客,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切身体会到点点滴滴,再将这些所感所闻传递给观众,这样的叙事结合了记者的感性和理性,使叙事更加富有弹性、更灵活。
例如,在《一带一路》中,摄制组来到巴基斯坦。为了感受当地的家庭氛围和日常生活,摄制组走访了当地的普通家庭,记者孙亚鹏随着曼萨(受访者)一起买菜、做饭,了解当地的菜价以及当地的集市文化。在曼萨家中,记者还穿上了当地的服装“巴袍”,融入到这个温馨的家庭。作为游客兼记者,看到新奇的东西会像普通游客一样变现得很惊讶,比如,曼萨夫人做饭时,将肉酱和酸奶混合在一起时,记者脸上是很好奇的表情;作为记者,看到新奇东西时,他会尽力地为受众展示和说明,比如在集市看到一种当地水果时,他将水果从里到外介绍了一番,并把味道分享给受众。
三、出镜记者的叙事功能
叙事功能最早是由热奈特于1972年在《论叙事话语》中提出的,但其所讲的功能只是叙事本身的功能,并没有结合叙述者来分析叙事功能,那么如果按照出镜记者本身的功能和特征来阐述,就会显得单薄。本文结合两者的功能,即叙事功能和出镜记者的功能来分析叙事要素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
(一)结构功能
结构对整个故事的叙述起着支撑作用,这种结构往往体现在叙述者的语言中。任何一种形式的叙事文本,都离不开叙述者。在《一带一路》中,制作团队来到德国首都柏林,记者王静在节目开头先介绍了柏林各大著名院校以及博物馆,带领受述者感受此地的文化气息。紧接着是记者在受访者的帮助下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最后记者采访了驻德国的中国大使,向受访者了解了中德两国关系,以此作为结尾。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出镜记者的语言对故事结构起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记者对受访者的提问和对景点的描述也体现了结构功能。出镜记者在采访中使用的语言、所提的问题会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发展。例如,在《一带一路》中,摄制组来到非洲高原,走访驻埃塞尔比亚驻的中国医疗志愿队,记者王京京在全集中的提问以及所使用的语言就为节目的发展起到了结构作用。
(二)见证功能
出镜记者的见证功能体现在叙事模式中的见证型叙述。由于记者的叙事语言贯穿了整个节目,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故事,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性。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更愿意相信叙述者亲身经历的故事。当然见证功能的体现不仅仅是“直播式”,也可以靠回忆的形式将故事呈现给受众。在《远方的家》中,这种见证功能主要体现在记者的亲身體验,再将所闻所感分享给受众。
如《远方的家》关于新疆的一集中,摄制组为了更好地叙述当地的风俗和美食特色,记者见证了美食生产的过程,然后再将自己所见到的食物和所品尝到的味道分享给受众,让受众更好地感受新疆回族的异域风情和待客之道。
结语
纪录片作为叙事性非常强的电视叙事文本,当在编排过程中遇到繁杂、枯燥的场景时,恰当的叙事可以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本文通过对出镜记者的叙述类型、叙事模式和叙事立场分析,探讨纪录片《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在叙事方面对节目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出镜记者在节目中不仅仅起到了结构的作用,还让节目更生动、更富活力,并更真实地将信息传达给受众,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和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4-28.
[4]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98.
[5]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