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及并发症的临床管理心得

2018-04-17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8年22期
关键词:围术波动血压

梁 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厦门361009)

前 言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控制水平,是影响手术安全性的关键因素。若血压临床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将显著提高。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于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及并发症临床管理方法,并观察了管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外科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性别:男/女=30/14,年龄(59.63±10.34)岁,病程(4.75±1.80)年,手术类型:妇科手术 13 例、骨科手术16例、普外科手术15例。对照组性别:男/女=29/15,年龄(59.70±10.59)岁,病程(4.82±1.73)年,手术类型:妇科手术13例、骨科手术17例、普外科手术14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管理,观察组将循证医学理念应用到血压临床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的途径,完善血压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方法如下:(1)分析问题:高血压患者围术期血压波动幅度大,麻醉风险高。术前的血压控制水平,及患者围术期的心理状态,为决定并发症发生率的高危因素。(2)寻找证据:临床需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找文献,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需求,明确常见并发症的类型,以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提高血压管理水平。(3)制定方案:术前,临床应对患者的血压风险进行评估。麻醉医生应于术前测量患者的血压指标,询问患者有无其他心血管疾病病史。针对血压>160/100mmHg,且年龄>60岁者,应完善血脂、血糖、心电图等辅助检查。针对心功能不全者,应重点监测血压。术前,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少盐低脂,避免血压进一步升高。焦虑、紧张及恐惧心理的存在,易致血压升高,临床需嘱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辅助降低血压指标。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术前可通过运动试验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患者快速步行100m前后,如MAP<20mmHg,则表明手术风险较小,MAP>30mmHg提示心功能代偿不良,手术风险较高。术前应予以患者降压类药物口服,嘱患者依从用药,待血压达标后方可手术。术后,同样需予以患者降压类药物口服,促进病情康复。(4)评估效果:上述管理措施实施完成后,临床需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血压临床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及优化,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的围术期血压指标。(2)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术期血压对比

观察组术中 SBP (131.2±2.5)mmHg、DBP(81.6±1.2)mmHg、HR(60.2±3.2)次/min,术后 SBP(160.5 ±1.8)mmHg、DBP (86.3 ±6.3)mmHg、HR(67.0±0.5)次/mi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 1。

2.2 患者的预后对比

观察组术中血压波动率9.09%、术后血压不稳率6.82%、并发症发生率2.27%、住院时间(4.10±0.51)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1 围术期两组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对比(x±s)

表2患者的预后对比[n(%)]/(x±s)

3 讨 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居民饮食与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1]。临床研究发现,外科手术患者中,15%~20%的患者均伴有高血压,而上述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则高达84%[2]。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手术耐受度低,如围手术期血压控制不善,并发症发生率将进一步提升,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3]。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常规血压临床管理方法,以给药控制血压为主。虽可使血压降低,但患者常因情绪波动过于严重、饮食不合理而导致血压升高,对患者术中及术后血压稳定性的提升不利[4]。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管理后,本组高血压手术患者术中 SBP (142.5±2.3)mmHg、DBP(89.6±3.5)mmHg、HR(70.4±1.6)次/min。与术前相比,患者术中血压有所降低,但幅度较小(P<0.05)。通过对患者术后血压指标的观察发现,手术结束6h时,患者 SBP(172.3±2.9)mmHg、DBP(90.3±3.8)mmHg、HR(74.1±1.6)次/min。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患者术后血压明显提高。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高血压患者术中血压波动率22.73%、术后血压不稳率20.45%、并发症发生率11.36%、住院时间(8.66±0.73)d。由此可见,采用常规临床管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患者血压波动幅度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康复速度较为缓慢。

以循证医学理念为基础,通过查找证据的方式进行围手术期血压临床管理,可有效弥补常规管理的缺陷,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完善管理内容[5]。术前对患者的饮食方案进行调整,有助于减少钠盐的摄入量,降低血压指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减少患者入室后的情绪波动,确保麻醉及手术的过程安全进行。在此基础上,予以患者降压药物口服,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康复。本文研究发现,实施上述临床管理措施后,本组高血压患者术中SBP(131.2±2.5)mmHg、DBP(81.6±1.2)mmHg、HR(60.2 ±3.2)次/min,与予以常规管理者相比,术中血压指标更低。本组患者术后 SBP (160.5±1.8)mmHg、DBP(86.3±6.3)mmHg、HR(67.0±0.5)次/min。与予以常规管理者相比,患者血压相对更加稳定。通过对患者预后的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术中血压波动率9.09%、术后血压不稳率6.82%、并发症发生率2.27%、住院时间(4.10±0.51)d,与予以常规管理者相比,患者血压波动率较低,手术安全性更高,康复速度更快,优势显著(P<0.05)。有学者在研究中,观察了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管理的效果。结果显示,实施整体管理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研究结果与本文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临床应加强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管理,减少术中及术后的血压波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使住院时间得以缩短。

猜你喜欢

围术波动血压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