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尝试

2018-04-16徐贻春

新课程·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改写课本剧探究

徐贻春

摘 要:为改变文言文教学枯燥、沉闷、低效的教学现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将疏通文意融入分析讲解中;二是改写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三是课本剧表演,活跃气氛,增长才干;四是拓展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效果显著。

关键词:疏通;改写;课本剧;探究

文言文艰涩难懂,故而学生不爱学,老师也感觉难教。怎样才能突破这个教学的瓶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我试着做了一些尝试,想不到课堂上精彩纷呈,真是惊喜万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学习原来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具体做法如下:

一、将疏通文意融入分析讲解中

文言文教学,很多老师习惯于先疏通文意,再分析讲解。遇到篇幅短小的文章,学生勉强还有学习的兴趣,而一旦遇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情况会怎样呢?学生厌烦,昏昏欲睡;老师疲惫,口干舌燥。可想而知,这样沉闷的课堂,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出现,我尝试着将疏通文意融入分析讲解中,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譬如讲第三段“准备信物”时,我首先设疑:“接近秦王的两件信物,地图很好准备,可是樊於期的头怎样才能得到呢?指望太子丹又不可能。”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角色朗读。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荆轲对樊於期说的那些话包含几层意思?学生讨论后明确,一共有三层意思:(1)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2)晓之以理,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3)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计划。

在分析“动之以情”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遇”“深”“戮没”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虚词“之”“为”有什么特殊用法?“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是什么句式?

我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归纳本段中被动句式的两种形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等。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他们既领略了荆轲长于辞令的一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又理解了重点词句,掌握了文言知识。显然,将疏通文意融入分析讲解中的教学方式,能让文言文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二、改写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易水送别”是故事发展部分的精彩段落,要求背诵。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思考本段是怎样描写送别的场面的。在引导学生鉴赏了场面描写后,再让学生将本段文字改写成现代文。改写时,要求学习运用本段的描写技巧,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有的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再现了荆轲的心理活动;有的描写了送别时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还有的抓住音乐的变化,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有个女生竟然将它改写成了一首现代诗。

改写,让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牢固。尤其欣喜的是:他们背诵根本不需要另花时间,几个特别容易写错的字(“徵”“萧萧”“还”),在默写时竟然无一人写错。

三、课本剧表演,活跃气氛,增长才干

“廷刺秦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教学此部分时,我引领学生鉴赏文段中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等,让他们感受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然后,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那场表演,如今仍记忆犹新。道具是临时拼凑的,在他们手中,铅笔便成了刺杀秦王的利刃,报纸成了燕督亢之地图,词典成了樊於期头函,书本成了夏无且的药囊,教鞭成了秦王的长剑……几个活跃的学生自告奋勇地担任主角,其余学生充当大臣和侍卫。秦王的不怒自威和狼狈惶急、秦武阳色变振恐的胆怯、荆轲顾笑武阳的镇定自若、倚柱笑骂的视死如归、夏无且急中生智的一掷、大臣紧急时刻的提醒……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教室里一片欢腾。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了欢乐,在欢乐中增长了才干。

四、拓展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上总结课前,我布置了一篇随笔:你怎么看待荆轲刺秦王?

针对此问题,他们在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不畏強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有人认为,荆轲刺杀秦王的行为是不理性的,他不懂得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有人客观地评价荆轲,指出他身上既有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也有我们应当摒弃的缺点……

我很欣喜,他们学会了用理性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一个人、一件事。

的确,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就会还你一个奇迹!而这个舞台,需要你我为他们搭建。只要用心,我们的语文课堂定将流光

溢彩!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改写课本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