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2018-04-16肖纯
肖 纯
(黑龙江省皮肤病防治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可引起胎儿死产、早产。当孕妇在怀孕早期就受到感染且未经治疗时,胎儿基本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在新生儿期死亡等。所以先天性梅毒是一种严重影响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疾病,给婴幼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近年来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持续增高,严重影响我国的新生儿出生率,因此对于先天性梅毒的高危因素和防治必须引起各个医疗机构和孕产妇的高度重视[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至2017年本院收治的320例先天性梅毒高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本研究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先天性梅毒的监测定义,结合母亲产前梅毒诊治情况及患儿临床评估结果,将先天性梅毒高危儿分为先天性梅毒病例和其他先天性梅毒高危儿,其中具有临床异常特征(肝脾肿大、皮疹、长骨片异常、19S-lgM阳性等)的病例称为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
利用本院电子病历检索系统,选取2011年至2017年本院收治的患儿,出院诊断中包括“先天性梅毒”关键词的病例,纳入本次研究。然后由研究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使用统一格式的病例信息采集表格收集需要采集的信息,并安排专人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对。病例资料中收集的信息包括母亲特征:年龄、职业、户籍、流产史、梅毒产前诊治特征、疾病治疗情况(主要是使用药物,青霉素和非青霉素,青霉素大于产前4周治疗未正规治疗,其余为非正规治疗)、产后血清学结果(包括RPR和19S-lgM,前者分为≥1∶8和<1∶8,后者分为阳性和阴性);患儿一般特征:入院时年龄、性别、出生体重(低于2 500 g定义为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方式(顺产和剖宫产)等;患儿临床信息: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梅毒血清检查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和其他患儿(其他先天性梅毒病例和其他先天性梅毒高危患儿)母亲相关特征;比较产前正规治疗和非正规治疗母亲相关特征;描述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及阳性先天性梅毒病例临床特征;分析先天性梅毒高危儿青霉素治疗时间、住院费用及出院前RPR转归。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先天性梅毒高危儿概况
通过调查发现,从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本院收治的320例先天性梅毒高危患儿病例,其中2011年10例,2012年21例,2013年35例,2014年43例,2015年57例,2016年69例,2017年85例,总体发生率呈逐渐上涨的趋势。
大部分患儿在出生1 d内入院,占60.9%(195/320),入院时年龄大于1个月的占2.8%(9/320),入院时年龄在1 d ~ 1个月的占36.25%(116/320);患儿中男性占53.1%(170/320),女性占 46.9%(150/320);早产儿占 12.8 %(41/320);低出生体重患儿占10.3%(33/320),剖宫产患儿占59.4%(190/320),顺产患儿占40.6%(130/320);小于胎龄患儿占1.25%(4/320)。
母亲年龄小于25岁的占17.8%(57/320),年龄25~30岁的占42.2%(135/320),大于30岁的占40.0%(128/320);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患儿母亲经孕前或孕早期筛查发现了梅毒,余下都是在孕中期、孕晚期甚至分娩期间发现;母亲青霉素正规治疗患儿占27.5%(88/320),青霉素非正规治疗占2.8%(9/320),非青霉素治疗比例为6.6%(21/320),未治疗比例为 31.6%(101/320),其他治疗方式占比31.5%(101/320)。
320例先天性梅毒高危患儿中,体检异常(出现肝脾肿大、特异性皮疹等症状)的患儿占13.4%(43/320);患儿中检测出19S-lgM的有298例,阳性率为10.4%(31/298);306例患儿有长骨片检查结果,异常比例占13.4%(41/306);除此之外有个别患儿存在合并疾病。
320例先天性梅毒高危患儿的分类情况为:68例其他先天性梅毒高危患儿,252例先天性梅毒病例,其中包括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93例。
2.2 先天性梅毒相关母亲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母亲年龄小于25岁、经济状况不良(工厂工人或无业)、初产妇因素与临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
母亲梅毒筛查时间(孕晚期、分娩期、不详)、未接受治疗、RPR滴度≥1∶8或19S-lgM阳性与临床先天性梅毒发生明显相关(P<0.05)。
母亲产前梅毒正规治疗和母亲年龄、性别等无关,而非正规治疗与非本地户口显著相关。
2.3 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患儿出现的临床特征包括肝脾肿大、特异性皮疹、RPR滴度≥1∶8、19S-lgM阳性、贫血、血小板减少、长骨片异常等。93例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中,新生儿病例77例,新生儿期后病例16例,且与新生儿病例相比,新生儿期后病例出现临床异常特征的比率更高(P<0.05);对于早产和足月儿的对比,早产的临床先天性梅毒病例出现临床异常特征的比率更高(P<0.05)。
3 讨论与讨论
近年来先天性梅毒的流行可能是由于社会对梅毒患者的歧视、卫生服务不良、性产业中供求膨胀、个人治疗费用的增加等因素造成[2],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主动进行梅毒筛查和对于梅毒的控制力度。本研究证明,从2011至2017年,先天性梅毒高危患儿逐渐增加,显示其发病率逐渐年上升。因此,很多地区要求加强妇女健康保护工作,定期对各种女性疾病进行筛查,其中就包括先天性梅毒。
通过研究发现,母亲年龄小于25岁、经济状况不良(工厂工人或无业)、初产妇,母亲梅毒筛查时间(孕晚期、分娩期、不详)、未接受治疗、RPR滴度≥1∶8或19S-lgM阳性与临床先天性梅毒发生明显相关(P<0.05)。
总之,要根据发生先天性梅毒的高危因素,加强对产妇和妇女进行梅毒筛查的力度和准确度,并及时进行治疗,以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