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讨

2018-04-16施建璋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人民政府

中国畜牧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联产承包集体经济经营

文│施建璋(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人民政府)

在谈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个课题时,有必要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营体制所经历的五次重大变革,以便准确掌握符合新时期、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确立和推广应用。回顾历史,既能传承优良传统又能及时纠正错误做法,理清思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促使今后少走弯路。

一、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史

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经历的五次重大变革,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国初期至1978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三级集体所有。第二部分是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允许农民土地流转转变。

1.从建国初期至1978年。国家从解决农民生存问题入手,对农村土地进行了改造,从耕者有田地到国家鼓励农民自愿组成农民互助合作社,发展到大集体经营模式,推行工厂化管理,劳动者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与企业不同,农村一年中只能预支2~3次小分红,年终才进行分配,因为它毕竟与自然灾害有关。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和发展,农村从几千年来分散的生产经营发展到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组织劳动和生产,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仅保留少量自留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到了这个阶段,原先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被整合,田成方、地成块、树成行、渠成网、路成井,为农业取得稳产高产、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解放,一部分青年人开始进入农村社队企业,后来称之为乡村企业。

笔者曾于1975年高中毕业后去农村锻炼过四年。当时,笔者所在大队已经购置了7台手扶拖拉机,忙时耕田、闲时载运输。还有脱粒机、砻谷机等农业机械用于农田耕作和稻谷脱粒。同时,笔者所在县城有一家农业机械厂已经生产出收割机和插秧机。

前三个阶段是朝着一个方向在推进改革,即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搞建设,改造农田基本设施,积极推进科学种田,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然而,好景不长,刚看到希望,却遇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致使人心涣散。

2.改革开放之后。小岗村的推出,媒体称它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敢创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那时,全国实行“一刀切”,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把行政村和生产队的集体资产变卖,把土地分到每家每户。所以,一级施压一级,集体经济组织土崩瓦解了。然而,没有了集体经济组织,兴修水利等工作就无法继续做。遇到干旱和洪水,没有机械设施参与抗洪救灾,致使粮食大面积减产。农民开始了“无声”抗议,以抛荒“对抗”政策。

由于物价上涨,仅靠几亩田地已经无法生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受到了严重伤害,被逼寻找新的生存出路,进城打工,农田抛荒十分严重。而这时候,其他农户看到了生机,将这些田地以廉价租金进行了租赁,连片开发。通过大面积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搞连片养殖。经过多年流转,这些田地逐步到了少数承包大户手中。早在1999年,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的沈家墩村以集体的名义把160户农民家的210亩成片土地通过“入股”的形式,与农民签合同,倒包过来,再通过招标反租给养殖户,每年平均每亩获得640元,村里留下90元服务费,其余的550元返给农户。这种被农民称作“股票田”的“创举”让农民皆大欢喜。养殖户租得农田后获得了规模效益,农民既能安心外出赚钱又可坐收“分红”,田地也不致荒芜。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也被周边县城的农民效仿。通过成片转包,不仅可以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还让农民获得比单独出租收入高的收入,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经营体系。

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走农村改革之路,而是属于历史倒退。

1.农村机械化无法实现。导致农民工作效率低,成本高、产量不稳定,农副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力。

2.分田包干资源浪费严重。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电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原先一个生产队安排1~2名放水员负责水田排灌,现在要家家户户全出动,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水资源和电资源也得不到合理利用。

3.粮食安全成了问题。原先生产队在作业时,农药配比基本上能够符合上面统一布置的要求,生产队有植保员,时常组织培训如何正确使用农药。承包到户后,没有了植保户,农药的用量不再统一要求。为了延长农药疗效,使用剧毒农药的情况明显增多。农产品深加工也使用工业用化学配剂,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4.村级集体经济得不到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加上开始几年向农户摊派各种税费,导致农户与村干部抵抗情绪加深,经常出现过急现象。“三农”成了严峻问题,中央在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不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20世纪90年代的“转制风暴”使得村办企业变成私人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失去了血液,从此,村级集体经济断了来源。

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也许有人会提出,按照现在这种经营模式发展下去,可以推行国外的农场经营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经营模式。事实上,农场经营模式并没有考虑到我国实际国情。我国农村人口多,推行农场经营模式会让绝大多数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市打工。而目前已经遇到许多无法跨越的实际问题,如儿童教育问题、农村老年人无人照顾问题等。

通过回顾土地制度的变革历程,得知最理想的经营体制还是集体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耕作进程,还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种经营体制生产经营成本最划算、粮食安全有保障、资源利用最科学、人心最能集聚。

目前,农村虽然成立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济合作社,但绝大多数是“挂羊头卖狗肉”,骗取上级扶持资金。社员没有真正入股,也就分不到红利。国家在组建专业合作社方面贯彻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政策,并非是强制性和推动性的,所以,观望的多,参与的少。另外,这些专业合作社与过去的生产队性质不同,它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相经济组织。所以,即使是同在一个自然村,由于“两个不同类”即不同产品或是不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就不能加入该专业合作社。那么,老弱病残自然被排挤在外,享受不到政策的扶持,共享不到利益的收获。还有相当多的农户势单力薄,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国家是一个整体,基础最重要,基础稳,国才稳。只有农业稳定了、工业发展了,人们才能安居乐业。农业是中国的根本,所以,什么样的农业经营模式能够促进农村长期发展,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也是我们应该积极去探索的。笔者认为最理想的农业经营体系仍然是集体经济,农业加工业(农产品深加工)不仅可以让全体农民得到资源共享和政策共享,还可以将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起来,减少抛荒现象,加强农田管理,降低成本,确保农产品安全与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建设,科学种田,为生态养殖提供保障。另外,国家还应分期分批进行推广应用。通过政府财政扶持,帮助薄弱村形成造血能力,举办经济实体,将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进入乡办或村办企业。如果行政村没有经营能力,也可以公开招租。

猜你喜欢

联产承包集体经济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分析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土地规模经营视角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