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8-04-15刘建启王鹏田路明汪印钊
刘建启 王鹏 田路明 汪印钊
【摘 要】目的:研究对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到2018年8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石膏外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数据的临床疗效和踝关节功能。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组的Baird-Jackson评分与总有效率均是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踝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094-01
前言
踝关节骨折是外科中下肢骨折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踝部的肿胀、疼痛以及踝关节功能障碍等[1],会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在临床上对踝关节骨折主要是使用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但治疗的效果一般。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对踝关节骨折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2]。为了进一步证实,本文选取我院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照的方式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在本院选取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时间范围为2016年7月到2018年8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如下:
对照组——性别统计,男:女=21:9;年龄统计,上限为(22)岁,下限为(68)岁,平均为(38.64±1.92)岁;病程:2-36h,平均(4.48±0.64)h;骨折原因:车祸19例,扭伤6例,坠落伤5例;骨折类型:双踝骨折10例,外踝骨折7例,内踝骨折13例;AO分型:A型17例,B型10例,C型3例。
观察组——性别统计,男:女=22:8;年龄统计,上限为(23)岁,下限为(69)岁,平均为(38.59±1.87)岁;病程:3-36h,平均(4.53±0.65)h;骨折原因:车祸18例,扭伤5例,坠落伤6例;骨折类型:双踝骨折9例,外踝骨折9例,内踝骨折12例;AO分型:A型16例,B型10例,C型4例。
对比两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均为闭合性骨折;③均已获得知情同意;④为踝关节新鲜骨折。
排除标准:①为开放性骨折;②伴有严重精神异常或不愿配合研究的患者;③陈旧性的踝关节骨折。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石膏外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患者骨折的部位采用牵引的方式进行复位,在复位成功后利用石膏托对骨折的部位进行外固定,完成固定后的第5、6周时,骨折恢复,则将石膏托拆除。
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行硬膜外麻醉,对患者取仰卧位,若是外踝骨折,则应取腓骨后缘作手术切口;若是内踝骨折,则应取内踝前侧作手术切口。对骨折的部位进行手术复位,复位成功后使用半螺纹空心螺钉或松质骨螺钉对骨折的部位进行固定,并对外踝骨折的部位使用解剖型钢板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将手术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1.3 观测指标
踝关节功能:采用Baird-Jackson评分机制,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分值为0-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踝关节的功能恢复越好。
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的临床症状及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判,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X线检查示骨折完全愈合;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踝关节功能改善率大于80%,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受到轻微的限制,X线检查示骨折基本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踝关节活动范围受到严重的限制,X线检查示骨折未愈合或畸形愈合。总有效率=(痊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核算软件为:SPSS 22.0版本,其中两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采用“均数±平均差”的形式来表示,并用t值来检验。临床疗效采用“%”形式来表示,用卡方来检验。若P<0.05,则两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Baird-Jackson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0%,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踝关节是由距骨滑车与腓、胫骨下端的关节面构成,因而又被称为距骨小腿关节[3]。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骨折主要是因间接性的暴力导致了踝部的内翻、外翻或外旋。踝关节是人体内重要的承重关节[4],当出现踝关节内骨折时,患者主要表现为踝部的剧烈疼痛,其检查可以叩击到局限性的压痛及骨摩擦音[5]。当出现踝关节骨折时,应该及早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导致组织发生坏死,影响到肢体的正常功能。
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上对踝关节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的方式将骨折的部位显露,对骨折端进行修正复位,尤其是对于骨折累及到关节面并且有明显的移位,骨折合并血管神经的损伤,撕脱性骨折等疗效更为显著[6]。在踝关节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可以外踝复位后能够使后踝骨通过韧带的牵拉进行复位,因而通常会先进行外踝的复位。内踝复位选择的空心螺钉或松质骨螺钉具有抗选择、抗滑脱和抗压的作用,固定牢靠。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评分相比较,差异性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组的Baird-Jackson评分与总有效率均是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可知,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要优于石膏外固定术。
综上所述,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玉金,张铁慧,钟声等.带线锚钉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22):1385-1391.
[2]宫良丰,李盛龙,齐志明等.“Logsplitter”损伤的治疗方法与预后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14):881-890.
[3]戚晓阳,邱旭升,施鸿飞等.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9):762-768.
[4]孙旭,李庭,孙志坚等.骨折内固定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8,20(6):461-464.
[5]周院卫,张义敏.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3):155-157.
[6]吴超,王宏伟,田松瑶等.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的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23):3640-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