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古诗文诵读训练方法探索

2018-04-15潘红英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诗文文化学生

潘红英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同时“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基于此要求,笔者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应重视诵读训练,并将其完善成一种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新式教学法。

古诗文言少义深、韵味悠长,因此由浅入深的层层诵读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的“诵读训练”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饱含感情、富于节奏、抑扬顿挫地诵读。诵读是放出声音的朗读、深入语境的品读和反复熟读成诵。正如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所言,诵读是古人读书的基本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表明了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诵读训练”的范围除九年义务教育中所有的古诗文教学篇目外,还包括《初中国学读本》以及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的古诗文名篇。在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然过程,其间要防止平面化的诵读、浅尝辄止的诵读和漫无目标的诵读。

经典古诗文诵读训练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为学生建立基本的文化储备。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的记忆力是非常高的,所以教师应该顺势利导,鼓励学生多多诵读并背诵经典古诗文,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经典古诗文诵读训练对丰富学生社会知识,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怀。经典古诗文具有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语言精练的特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亦能辅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小诵读古诗文,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语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典古诗文诵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1.初读疏通,反复读顺

初学一篇古诗文,要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把握大意;要出声地读,要反复地读,读到语音、语气与文句、文意贯通。这是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与新学内容初步融合的过程,是学生经验世界与古诗文中境界的直接接觸。

古人尤其重视诵读,其诵读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训蒙辑要》提出读书须要三到:眼到,心到,口到;眼到则字不差,心到则书易人,口到则书易熟;遍数多,则久不忘;背书要字句明朗,不许含糊,须宛然书在心目之间。

汤春权老师在教学《马说》时,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之后,设定了一个环节:挑战无极限——无句读朗读。把《马说》课文去掉标点符号,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对停顿,从而培养学生的断句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高涨。此种方法灵活机动,可一课一练,也可以学完整本书再实施。汤老师通过设定“障碍朗读”,开启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破冰之旅,可谓匠心独运。

2.诵读解义,且读且推敲

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十四)中说道:“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1]古诗文语句“简而微妙”,一带而过、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很难读出文章的义趣和主旨。古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更需要边读边解义、边读边推敲。苏轼提倡“一意求之”读书法,他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即阅读经典著作,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张莹老师执教《白洋潮》时,采用研读的方式: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比较,读中感悟。张老师通过渐进叠加式朗读法,和学生一起解析课文: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小鹅惊飞。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小鹅惊飞。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惊飞。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张老师和学生一起边读边比较、揣摩,体会“驱”“千百群”“擘翼”等词语的意义内涵,感受白洋潮的壮观。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读就要读懂、读通并读透。凭借诵读,与文章对话,学生目之所及,口之所至,心之所思,就能产生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只需从语义把握、语境体验、主旨领悟和诵读技巧四个方面作一些水到渠成的点拨即可。

3.诵读赏析,且读且品味

选入课本的古诗文是名篇经典,其意境旨趣幽微深远,大多需要学生用一生时间来品鉴——这也是古诗文的永恒魅力所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大家分享,相与共得,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以读引议、以议领读。学生通过富有情味的诵读,更容易在文字符号上建立起古诗文特有的生动形象和艺术境界。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卼臲不安。一似倩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李涛老师在执教《行路难》时,从“难”字入手,找出作者写“难”的句子。李老师的范读把诗歌跌宕起伏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被带入诗歌意境之中,然后李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读,一起品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师生感受到李白的茫然、失望乃至绝望,体会到诗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深深的无奈、叹息。“停杯投箸不能食”,读得声音悠长而愤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闲一忽、一进一退,把詩人进不能酬壮志、退不能隐江湖的两难境地,又盼望有朝一日得以施展抱负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非常到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师生加重读音,“会”字能够读出李白的信心,“直”字能够读出李白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姿态,读出李白济国安民的理想。通过品味赏读、细细咀嚼,学生读懂诗文、读懂作者的同时,也丰富了自我的审美经验。

4.诵读积淀,熟读成诵

读,要内通于心,外顺于口。读、熟读、成诵,有利于古诗文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养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欧阳修规定自己每天熟读300字,每天背诵150字,这样《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就深得其中滋味。余老师在执教《迢迢牵牛星》时,引导学生从初读到有感情地读,字斟句酌地读……随着读的层次渐深,课堂也氤氲在浓厚的文学氛围里,最后学生对古诗自然成诵。

郑桂华老师在执教《爱莲说》时,没有生硬地说教,也没有字字句句落实翻译,而是从文章主题入手,把关键字、句带入语境中,让学生梳理、比较、思考、感悟。这一过程是在诵读训练的背景下进行的。随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感悟背诵了全文。

5.诵之读之,陶冶襟怀

古诗文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学生诵之读之,可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粹,提高语言文字素养,养成中正平和、精气内敛的君子之风。

古人读书的方式有很多:歌、唱、诵、读、吟、咏、哦、叹、哼、呻、讽、念、背等。朱熹在《读诗法》中提到:“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我们要借鉴古人的读书风范,读与思、读与感、读与和、读与悟相结合,和学生一起诵读吟哦、挥发正气,把古诗文的传统气息和文化神韵带到学生的心灵世界里去,带到学生更广阔、更久远的人生天地中去。

三、经典古诗文诵读训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诚然,古诗文诵读训练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将古诗背诵与古诗诵读混为一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还未完全从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认为古诗文学习的重点以背诵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考试成绩,但并不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领悟诗人的情感和寓意,也不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产生共鸣;导致古诗文背诵往往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诵读训练最终沦为背诵的工具,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语文课堂缺少诵读训练的时间:一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古诗文讲解,若是有富余的时间才会让学生进行诵读。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的诵读只是流于形式,对音韵的把握、对古典语言的体悟、对文化旨趣的探求都是摆在眼前的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在校的有效时间。教师应在每堂语文课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裕,可以在每天的早自习上进行集体朗诵,并进行每周、每月的阅读评比或开展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

二是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表演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古诗文的意境之美。许多古诗文表达感情的方式都是含蓄而间接的,教师不妨制作PPT,适时地插入动画和音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感触。课后作业可以布置一些发送音频、视频、插图绘画的作业,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

总之,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将诵读与理解古诗文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猜你喜欢

古诗文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聪明的学生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