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技和合:信息化推变下语文教学的智性选择
2018-04-15王慧勤
王慧勤
语文信息化教学,会引发教法、学法甚至是教学内容的深刻变革。但是,在信息化教学推动的深刻变革中,触及教育基本规律的东西,我们是需要坚守的。“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原生性、基础性智慧,是指通过彼此相机而动、整合疏解,实现矛盾的多样统一、整体的动态平衡。要实现信息技术之“技”与语文教学规律之“道”的“和合”,教师既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也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一、深度推变:信息化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全面影响
扎克伯格对未来教育提出四个设想。第一,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第二,学习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三,学习将成为一种探索,是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第四,教师不再是一个全职的职业,而是自由的职业。扎克伯格对未来教育的设想,是盼念,是预言,说出了信息技术对教学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变革。
以信息化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为例,重要的推变发生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取舍、呈现形式和负载容量的明显扩充
由于信息化水平在不断进步,语文教学中纯粹的知识性、记忆性的内容会有所减少,目的是减少师生双方的低水平、重复性的劳动,但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实践性的培育却有所增强。以往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主要通过文字阅读,而运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后,语文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形象化。电影、电视节目、自媒体信息等进入课堂后,学生可以在听觉和视觉上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形象、事件脉络、自然景观等。这不仅十分契合中职的生源状况,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情感的体悟。信息化教学创设的文本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主动思考等主观的情感活动、思维活动。信息化教学加大了语文的教学容量,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资源丰富了,客观上必然加大语文教学的容量。
2.教学对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流程发生转变
当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无论语文课堂内外,学生都可以在平板电脑上阅读教材,可以饶有兴趣地接受教师用课件、软件、游戏授课,可以打开网络主动搜索信息、自学知识,主动投入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巩固、课外拓展等流程。认知结构理论强调“:知识传递不仅是传授,更是课后的强化。”语文作业中的抄写、记忆、刷题类的内容会减少,基于真实问题研究的项目化学习作业、团队协作类作业会增多,强化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课外学习曾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比较难以落实。实现语文作业信息化,学生可以在线做作业,作业中出现了学习型游戏,避免了作业的枯燥、单调。学生的朗读录音、写作片段等,可以发布在网上论坛里或者微信、QQ群等新型社交媒体上,学生既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欣赏和点评别人的朗读和作文习作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更能落到实处。
3.教学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实现了信息有效、高效交互
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并走进网络学习空间,与教师进行互动。这时候,学生是一个“时代人”,他们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的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网络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会读书的学生。与此同时,学生还是一个当代意义上的“交流人”,他们具备强烈的交流愿望和较好的口头、书面、网络交流能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分守己”的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上,信息传输通道的晓畅和收发源点的交互,使得学生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习成为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教育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创新,动态人脸识别、学生行为识别、教学行为分析的技术提升,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把握课堂动态、实时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
4.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和精准度得到强化
在语文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变为学习促进者。教师是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大数据的管理者,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学生一进入教室或者一进入学习空间,该生的所有个人信息,包括生活爱好、学习表现、优点特长、学科成绩、作业情况、错题倾向等,就都能够展示在教师面前。课堂上学生的表情信息、活动参与度等大数据,也能即时产生。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学生的具体信息,为他(她)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教师是社会交往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交流,如建立微信朋友圈等。教师是网络合作者,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完全靠个人的力量制作课件、微课、学习包是不现实的,可以依靠团队大量采集素材,建立信息资源库,同事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对学生进行精准的一对一投放。教师也是平台建设者,可以利用现有的软件技术,在校园网上架构出语文学科的师生学习空间。教师的作业管理、真题查询、手机阅卷、成绩分析、学生筛选、单独辅导,学生的作业本、错题集、成绩查询、个性测试、学霸经验,家长的课程查阅、教师留言、学科活动通知、孩子学科学习大数据等通过平台实现人手一“册”。甚至,家长还可以在手机APP上看到学生语文课堂的实时情况。
二、道技和合:语文信息化教学的智性选择
语文教学在信息化的浪潮里,如何才能做到“道技和合”?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也就是一面要走向变革,一面也要坚守常识。
1.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技术无论以何种方式变革教育,远离立德树人,离开想象、创造、批判、实践、审美等,都是跟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馳的。在语文信息化教学课堂里,“以人为本”意味着教师必须克服“计算机中心论”和“教学软件至尊论”的观念,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好的语文教师是怎样的?学高为师,专业素养要好;身正为范,品行要好。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领者。教师的爱心、关心、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是任何出神入化的教育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在语文信息化教学中“,以人为本”意味着在先进的“技术场”上,学生仍然必须是主角,是课堂的中心。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这需要学生在学校教育时期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这必然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来熏陶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素养、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如果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用影视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无形中影响对其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还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有情感、有趣味、有审美,做活生生的、有爱、有趣的灵魂,而不是冰冷的“技术人”。学生有条件亲近教师温暖有趣的灵魂,自己未来才可能生活得温暖有趣。
2.必须坚守终身学习的职业担当
当代教师需要重视本学科前沿性新技术,以便将社会潮流中的新技术结合到教学中。在信息化大潮之下,语文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接受新事物,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科技发展很快,只有终身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工作责任、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中职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走在时代的前列。
语文教师的终身学习,还要着力于探索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规律。据调查,教师使用互联网的行为覆盖到上午8时至晚上10时的全部时间段,并且早晨8时至10时、晚上6时至8时为两个高峰段;教师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峰值在30分钟至2小时之间;“备课”和“组题”是教师使用互联网产品的主要需求;“视频教学类”“在线学习类”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形态,越来越多地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师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也要承担起为学生订制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责任,扮演好学生学习规划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为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制订不同的学习规划,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信息化教学的规律探究和方法、资源的优化,亟需一线教师能有更多的整体思考、整合思维与学科个性化劳动。
3.必须坚守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
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语文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工具性”不等于“知识性”。“工具性”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在交际中使用,在学习其他课程中使用,在终身学习和发展中使用。“工具性”要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中体现出来。语文的“人文性”,不仅止于过去所提的“道”,即文章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也不仅止于过去所提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在今天,所谓的“人文性”,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到教育方式的合理性。若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就要立足于“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历练中运用语言文字。这样,既可以避开“纯技术”训练的泥淖,也不会落入“纯知识”传授的窠臼。
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信息的形象化呈现,可以营造特定的情境,可以加大课堂的容量,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信息化教学的这些技术优势,对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实用性等学科特征的强化,无疑是有益的。
4.必须坚守不断创新的教学追求
信息化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充满未来感的教室和先进的硬件设备,也不仅是教师熟悉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能使课堂创意设计与新的教育技术结合。上海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三百字团”栏目,发表学生的作品。出乎他的意料,学生都很爱读同伴的作品。不仅如此,校长、其他教师、家长都能看到这些作品,还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慢慢地,学生们以能在微信上发文章为荣。这个教师成功地结合新技术,创新了他的教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是发展的、动态的,它也时刻呼唤和期待着使用者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取用和守成。
最聪明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是能够迅速调动全世界最优质的资源,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在教学思想、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呈现方式、互动方式、作业形式等方面,语文教师可能已经做了很多。不过,從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做的其实是没有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