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中有“我”更应有“你”

2018-04-15曹芳贵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一代人预设对象

曹芳贵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命题者有意识地将题目进行情境化设置,以期让考生在行文中能有更真实的自我表达,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所说:“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1]2017、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就是这种真实情境的命题:2017年全国卷Ⅰ让考生根据提供的“中国关键词”,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全国卷Ⅰ让考生结合提供的材料写触发的联想与思考,想象将写成的文章将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种命题设置的情境是真实的,交流的对象却要自我虚拟,得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写作任务。可是,从实际评卷来看,考生作文中“我”这一写作主体不够明确,更没有突出交际意识,把交流对象“你”写出来,以致写作任务完成不够好,个性化不突出,自己的联想与思考表现不足。如何写好这种交际语境的作文?确定写作主体的角色,明确写作任务,确定交流对象与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写作任务。

一、写作主体与写作任务

荣维东老师说:“交际语境写作是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2]2017、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的交际目的是特定的,话题在材料中选定,面向的读者可由写作者预设。那么,交际的目的是什么,交流什么,与谁交流,这些问题就是写作的主要内容,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确定写作主体的角色,明确写作任务。

1.写作主体“我”的角色定位

有考生会觉得这个写作主体“我”很容易确定,作文肯定是“我”写,其实不然。“真实情境”中的这种“交际语境写作”,“我”是一个特定写作主体,说什么,怎么说,向谁说,都决定了“我”这一写作主体的角色定位。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题干任务“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我”首先要明确写作任务要求,选好关键词,要呈现“我”所认识的中国。“我”对中国认识多少,有多充分,是否深入准确。“我”的任务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我”在这一篇文章中以什么角色来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是记者、导游、博物馆解说员、外国青年的同学,还是外国青年的亲戚、朋友?先明确身份,再结合自己的个性与优势,才能呈现“我”的认识,才能考虑如何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又如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的题干任务“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我”这一主体是农历庚辰龙年出生的千万“世纪宝宝”之一,这一独特的身份应在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表达体验与思考。“我”有怎样的思考,取决于角色定位。在与时代、民族、国家一同追梦圆梦的过程中,“我”如今18岁了,这个“我”是有鲜明的成人意识的。18岁将翻开人生新的一页,18岁是成人的标志。“我”的体验是与国家共命运的,“我”的思考是与时代同发展的,“我”也已是敢作敢为、敢担当的青年。突出了这一写作角色,才能更好地表现典型的时代特征,将自己的联想与思考真实地表达出来。同样,明确了“我”的角色,也能更好地想清楚为2035年18岁一代人说什么,怎么说,表达自己的希望与期待,勉励与告诫。

2.明确写作任务要求

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如果对写作任务要求都不明确,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考生须把材料的内容理解透彻,明确写作任务要求,驱动自己的思维,才能写出符合命题考查要求的作文。明确写作任务要求,是在确定写作主体“我”的角色之后,解决“我”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以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为例,考生要从提供的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些任务必须明确,选择的范围只能在这12个关键词中,不能超越;所选数量只能两三个,多选少选均不符合要求;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关联,如何关联组合,这是考生思维的结果,行文的内容安排。再如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的“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考生要结合提供的7则材料,又不能只限于这些材料,还要以这些材料为主,叙写自己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的经历,表现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历程,展开自己的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这些联想与思考,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贴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脉搏。

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确定写作主体的独特身份特征,清楚角色定位,深入分析材料,明确写作任务要求,才能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作文。

二、交流对象与交流内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对话。要能“与作者对话”,作者写文章时就应考虑读者,明确自己的读者是谁,向他(她)说什么,怎么说,甚至还要考虑读者读了之后的效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和交流。”[3]这“不同的对象”就是读者,就是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要预设读者,而“具体的语言情境”则为交流的内容,交流时要根据情境与对象的不同,“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1.交流对象的预设

“语言的交流无论是与自己,还是与他人,都离不开交流的对象,换句话说,交际语境写作也可以说是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的写作。”[4]既然语言的交流离不开交流的对象,那么行文中“你”这一交流对象就需要作者明确出来。有时作文会有明确的交流对象提示,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提示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信,这小陈、老陈是具体明确的,但其他相关方就比较宽泛,只是个范围,具体是哪一方,要作者预设。交流对象是谁,决定向他说什么,怎么说,如何用语文明,怎么说更得体,这些问题需在行文前就已确定。因此,交流对象的预设对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显得尤为重要。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往往会给作者提供一个较宽泛的交流对象,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外国青年”、2018年全国卷Ⅰ的“2035年”时“18岁的一代人”,但每个考生写出来的文章不可能让这笼统的“读者”群体都能“读懂”,都能从中受益或达成共识、产生共鸣。由此看来,将宽泛的交流群体具体化地预设出来,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前提。怎么预设这个交流对象呢?因人而异,因写作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写作特长来预设“读者”,使这宽泛的群体对象具体化是可取的。以2017年全国卷Ⅰ的“外国青年”为例来具体化预设交流对象,我们可从以下这些方面切入:这个“外国青年”是我们友好邦交国的青年还是对中国怀有偏见国家的青年,是已经在中国的青年还是准备来中国的青年,是只想了解中国的青年还是准备在中国长期生活的青年。这青年对中国文化已有多少了解,文化层次如何,兴趣爱好、志趣追求怎样。确定了这个“交流对象”的特性,你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尽量帮助他读懂中国。又以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的“2035年时18岁的一代人”这一对象为例预设交流对象,可以是那时18岁的一代人,也可以是那一代人中的一员,再具体化预设,就应考虑这个2035年时18岁一员的性别、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家庭结构、性格特征,他(她)已有怎样的人生规划、追求目标等。有一考生将这个交流对象预设为自己的二孩“弟弟”,写起来情辞恳切,饱含深情,更有对“弟弟”的谆谆教导与勉励,这就是读者意识明确的优化结果。交流对象如果是“2035年时18岁的一代人”这一群体,那这一群体的特征是什么,作者要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想象,预见他们那时的经历与思考、“际遇与机缘”和“使命与挑战”,把握他们的共性,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让他们读后产生共鸣,受到启发与激励。

2.交流内容的明晰

在明确了给谁写这一交流对象之后,应着重考虑交流的内容如何选择,交流的内容是因对象的差异而取舍,因对象的不同而选择的,也就是说,交流内容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如何使选择的交流内容给预设的“读者”有更强的针对性,作者应对交流对象的个性需求与特征有深入“了解”。这在课文教学中有典型例子可供借鉴,如《出师表》《陈情表》《上枢密韩太尉书》等,交流对象都是明确而具体的,写作者对这一对象是较了解的,所要表达的思考、见解、请求是清晰的。作者写起来顺手,“读者”读起來受启发、有触动。以课本为依据,以例文为抓手,写作有文可依。

高考作文中,也要根据预设的读者对象选择好交流内容,使交流目的明确,思路畅通,使“读者”读后能受启发与触动。以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为例来选定交流内容:预设交流对象为对中国不太友好的国家青年,而且尚未来过中国,只是从外围的一些媒体上粗略地了解过中国情况。他对中国的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很关注,同时又向往中国的美丽乡村,他觉得这样很矛盾。这个交流对象的个性预设出来后,写作者的交流内容就可以围绕写作任务选择“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和美丽乡村”这三个关键词来作文,把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呈现出来,告诉这位外国青年,空气污染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国家标本兼治,空气质量已得到大大改善,北京的天空已现“中国蓝”;食品安全并不是人人自危那种,仅是极少数的个例;国家在推进城市进程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已将城市与乡村发展并重,欢迎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眼见为实。再以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为例预设读者确定交流内容:这个交流对象现在才1岁,2035年是18岁的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我们”这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与祖国一路同行、成长,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这些体验与思考同时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是分不开的。而2035年时18岁的一代人,他们的际遇与机缘会更好,使命更重大,挑战也可能会更多。但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与奋斗积累的经验,创造的成就,他们定能接受挑战,将使命完成得更好。在交流内容的选择上,可表达对新一代人的美好期许、谆谆告诫、委婉劝勉,分享我们成功的经验与对伤痛、挫折的反思,鼓励他们接力追梦、圆梦。交流的内容应有现实感、具体化的内容,更要有历史意识的预见性,这样才能给交流对象以启迪,让他们产生认同感。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中,有“我”更应有“你”。定位好“我”这一写作主体的角色,明确写作任务要求,让“你”这一交流对象具体化,因“你”而选定交流内容。如此,写作任务才能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J].语文学习,2015(7-8).

[2]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4]刘禾.基于交际语境写作培养学生读者意识[J].语文建设,2018(6).

猜你喜欢

一代人预设对象
一代人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我们见证了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图说车事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重要言论
我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