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借助国画解读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2018-04-15丁予茜
丁予茜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围绕考点,从字词、句意、思想内涵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讲解古诗词,因而学生往往只理解古诗词的字表含义和作品主旨,对其深层意蕴却知之甚少。许多古诗词本身的意境美体现得十分清晰,尤其是田园诗,教师大多也会从字词意表达的美感角度进行讲解,但借助中国画(以下简称“国画”)的意境美解读古诗词意蕴美的则不多。国画与古诗词在美学角度上存在着一致性,正如苏轼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借助国画赏析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蕴,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借助国画解读古诗词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人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诗词类电视节目,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对学生在各階段的古诗词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初中阶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高中阶段要求“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可见,中学古诗词学习都强调在古诗词阅读中认识美、发现美及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从中感悟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提高审美鉴赏力。
古诗词言简意丰,有固定的范式,因而大多学生都停留在“识记”“品味词语”“中心思想表达”等方面,鲜有学生能达到“意境鉴赏”和“情感体验”的高度,想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认识美学价值”是有很大难度的。古诗词学习如果仅就语言层面,虽然也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较深的理解,但毕竟还是比较抽象,没有生动、具象的氛围,难以让学生进入一种形象具体的诗意中。而如果结合意境相应的国画对古诗词进行解读,则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感知古诗词表达的思想和描述的意境。因此,要想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上升到一个高层次,进入“意境鉴赏”和“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审美鉴赏力的效果,借助国画解读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借助国画解读古诗词的可行性
国画和诗词是两种作品形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借助国画解读古诗词是否可行呢?古诗词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人的情感和精神内涵,绘画是以线条色彩的方式抒写画者情思,虽然两者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其内在的本质却是一致的。绘画与古诗词都是创作者借助不同时空的自然景物及情感创作,使其情感表达与世间的万事万物互相融合,都创造“意境”。“意境”是国画与古诗词的重要美学范畴,是艺术家、文学家面对客观审美对象所产生的思想、情感上的能动反映。“意境”说是在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影响下逐步确立起来的,如道家的“言不尽意”,又如佛家的“体验、顿悟”。道家的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天地间最美的事物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又认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内心体会胜于言语表达。受儒释道的影响,很多中国古代画家在创作中都追求意境表达,而非具体形象的逼真性,特别是山水画派,更是认为应以“造境”为主旨。这与古诗词创作追求的“意境美”同出一辙。
意境的本源为自然,由生活中的景物与情感因素组成,只有情景结合、情景交融才会生成意境。古诗词中的田园诗即是寄情于景的典型。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造。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其“景”为诗人情中之景,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同一个意思,强调诗寓情于景,画寄景写情,皆以意境传情为主。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可以说,意境是诗与画创作的原动力。
试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这首田园山水诗中,有农家村舍、绿树、青山、菜园、谷场,看到这几组词语,读者脑海中便浮现出山中清新恬静的田园农家,以及隐逸生活的情趣,能感受到乡间朋友淳朴热情招待和告别时约定下次再来品菊的深厚友谊,由俗入雅,由浅入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作品《林榭煎茶图》,其田园意境与这首诗有着相同的气息。画面左半边为江边田园农舍、围栏以及周围环绕的枝繁叶茂、不同姿态的树木,画面右边为青山环抱,连绵不绝。画作虽画的是田园风光,却透着文人气息,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着相同的意境。显然,国画意境美与诗词诗境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品诗词与赏国画可互通互助。通过对国画的意境赏析,可利用情境关系挖掘诗词的绘画元素,发挥空间和情境想象来把握意象,借助绘画作品在心中构建诗词图像,体味诗中的审美意境。可见,借画解古诗词是可行的。
三、借助国画解读古诗词教学举隅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表达的意境,结合具有类似意境的国画作品,借助物象,通过形象思维解读国画作品的意境,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精妙,理解古诗词的深层意蕴。例如初中课本中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诵读这首诗,再逐步深入地讲解。从字面意思上,此诗很易于解读,但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意图与意境是什么?可借助国画引导学生思考品味。学生理解了诗的意图和意蕴,再读这首诗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就会有所不同。作者王维作这首诗时正值“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年纪,他隐居于蓝田终南山中的辋川别业。《竹里馆》即写他自己当时的心境,皎洁月华,独坐山涧幽林,面对清幽竹影,抚弹古琴,开怀“长啸”,水韵琴音,交融相映。表达了作者对纷纷扰扰的功名之淡漠,对自然万象的澄怀观道。在境界上,与这首诗相对应的有吴伟的《高士抚琴图》。画中描绘的是一位隐士,背对茅屋竹林,在月光映照下抚琴的景象。画面背景用淡墨晕染,特别是在月亮周围分层晕染,使画面层次丰富。整幅画给人感觉笼罩在朦胧黄色的月光下,更加凸显孤独、清冷之感。这幅作品的气氛意境表达与《竹里馆》十分接近。对“幽篁”这个词语的理解,可以再通过朱端的《竹石图》和文同的《墨竹图》来体悟。竹林中竹叶间的相互交搭,呈现出由翠绿至深绿的递进色彩,给人以“幽静”之美,远近不同层次的竹叶,给人以层次分明的纵深感。
咏物抒怀是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法,作者托意于物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抒情釋怀。古诗词里有大量的咏物诗,教师在讲解这类诗词时,如果有相应的咏“物”的画,结合分析其“物”特性之美,学生便能更形象具体地通过“物”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怀”,理解诗词表达的抽象思想感情。例如初中课本中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传统文化中是隐士的象征,东晋“陶家”陶渊明爱菊,并将菊花作为隐逸之情的标志流传下来。本诗开篇两句描绘秋日傍晚菊花盛开,篱边花团锦簇,诗人绕着篱笆忘情观赏直至夕阳西下。菊花盛放之美通过这短短十四字得到充分表现。为便于学生在课堂中体悟到这种美,教师可结合宋代画家朱绍宗的《菊丛飞蝶图》辅助解读赏析。此图描绘的是篱边景致,菊花分黄、白、蓝、紫四色,灿若文锦,千姿百态,争相开放,尽显典雅气息。左上方蝴蝶上下翻飞,增添了画面的田野意趣。通过画面意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菊花之美,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才能体悟此诗后两句的深意。“此花开尽更无花”,含蓄地表现了菊花凌霜不凋、高洁坚韧的品质。
怀古咏史词是词的一种写法,词人借助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情思,托古喻今。高中必修课本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即是怀古词的代表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上阕作者借对赤壁险峻的自然风景的描述,为下阕对人物的感怀做铺垫。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年老无为、功业无成的感慨。反观此词,也从侧面印证了苏轼胸怀豁达、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英雄豪迈本色。他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使整首词给人以气势恢宏、豪放磅礴之感。教师在课堂上只用语言来讲解描述这首词的气势磅礴、江山如画等,学生理解时也只有语言形容的一种想象。如果教师展示武元直的《赤壁图》这幅画,学生便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赤壁图》是金代画家武元直根据苏轼的《赤壁赋》所画。画中描绘了赤壁山势险峻,峭壁陡立,两岸之间,大江东去,烟波浩渺,气象雄伟。画面前景大风吹动着古松,有的枝干快要被风吹折了,江面波涛汹涌,有惊涛拍岸之感。画家用斧劈皴勾勒赤壁峭壁,似持利斧砍出山壁凹凸,表现出山石石质坚硬,易于“乱石穿空”。《赤壁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构思、意图与情感表达上气息吻合,相映生辉。从以上三首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结合相应的国画作品赏析,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更新颖、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还会使课堂更加生动轻松,让学生获得艺术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借国画解读古诗词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美术修养。教师要会解读诗词,会解读赏析国画,在诗词教学中能把合适的国画作品与诗词准确联系在一起,结合诗词内容布景造势,把学生引入对诗词“可望”“可居”“可游”的想象境界中,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精准感受绘画作品的意境表达,以及其与诗词在思想上的相似之处。同时也需要相关教材、教参和教辅为诗词配上意境相符合的国画,方便教师教学。但国画插图要务求适当,如果插图不适当,则不仅发挥不了作用,还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和品鉴古诗词。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古诗词教学也有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承担着引导学生发现美、认知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重任。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在借助国画解读古诗词方面,进行积极大胆的教学尝试,努力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不断提高古诗词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