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2018-04-14刘灵英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运用小学数学

刘灵英

摘要: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有效推广,社会各界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小学教育对于学生后期发展及学业有着深远的影响,问题教学法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发现、调研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有着显著效果。本文结合小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具体教学实践,剖析了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教学法 运用

传统教育只是单一要求学生的成绩,显然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时下的需求。问题教学法能将数学学科的知识蕴含于问题设置中,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技能,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构建课前导入内容

小学生的心性发展尚未健全,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帮助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情,提出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從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认知。

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内容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直尺、曲别针、小刀、铅笔等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比对小刀和铅笔,教师可向学生设置问题:“这两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哪个长,哪个短?”学生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就会得出答案:“铅笔长,小刀比它短。”之后,教师可再将小刀与其他物体进行比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答案。最后,教师再逐渐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刀一会儿长,一会儿又短呢?小刀到底有多长呢?”这时候,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及预习内容展开思考、探究和交流后,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层层设置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过程,在设置问题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堂与问题的关联,使得教学内容不再零散杂乱。这样设置问题的方式不仅能引导学生讨论、探究问题,还能循序渐进地展示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完成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

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利用问题导入教学法,结合课本中的具体例子,借助平分蛋糕的生活实例,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并初步了解和认知分数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置相关问题,如“我们应当怎样书写、表达平分蛋糕这一过程呢?”“在生活过程中,我们又应怎样口头描述呢?”等,逐渐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最后,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引导各个小组开始动手折纸,探究思考,强化学生对分数及其内涵的认知。通过层层问题的设置,能一步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分数这一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更易于学生掌握具体学科内容。

三、结语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学好数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有着深远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设置具体问题的方式,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带领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思考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问题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问题探究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忠雪.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6).

[2]文莉莉.善用问题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新教育,2016,(11).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霞峰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法运用小学数学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