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思政辅导员面临的困境浅析

2018-04-14高升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困境辅导员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思政辅导员行业人员流动频繁,究其原因是辅导员面临困境较多,工作任务多、压力大、责任重、待遇低、属于自己的时间少造成很多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文章浅析了辅导员的部分困境,尝试通过调整心态、锤炼本领、通晓人情、合理建议的方法,帮助辅导员脱離困境,更好地服务学生。

【关键词】 高校思政;辅导员;困境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看似光鲜,实则辛苦的行业,新入职的辅导员常常难以适应工作,辞职现象愈渐严重。辅导员在职期间一边忙于学校各行政部门下达的任务,一边忙于学院学生办公室的事物工作,一边还要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工作任务多、压力大、责任重、待遇低、属于自己的时间少等问题时刻围绕着这个群体。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事实确实也是这样。为了帮助辅导员摆脱困境、胜任职业、更好地服务学生,研究他(她)们所处的困境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现代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困境

1.工作任务多

辅导员在校期间需要接受学校、院、系多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多则数十个,少则十数个,从学校到学院,从团委到学工。作为辅导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状态是焦头烂额,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从睁开眼睛忙到闭上眼睛。

2.工作压力大

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大,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经常会遇到学生半夜三更打电话,甚至来到寝室敲门寻找慰藉的情况。当代的大学生普遍难以自立,生活琐事、学校学习等等都能对其产生影响,学生不合时宜的电话常常让辅导员“寝食难安”。有些学校规定了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率,但与现实情况相距甚远,辅导员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非常少,现在很多男女辅导员成了校园里的 “大龄剩男、剩女”,成了学生们笑称中的“单身狗”。

3.工作责任重

辅导员在校期间还负责学生在校安全,学生在学校出了任何安全问题,班主任、辅导员难逃其咎,事业和前途受到影响不说,学校、院系还有督导追责制度的处罚。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感情创伤、人身安全等都划归到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之内,这些工作具有极强的不可预见性,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很多辅导员显得战战兢兢、心力交瘁。

4.薪资待遇低

经常会有人戏称辅导员是“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贩军火的心”,与一同入职的教师相比,辅导员工作呈现了一个“多劳少得”的形态;辅导员坐班工作时间较长,经常疲于奔命却归属感、成就感很低,对事业的热情也渐渐冷却,工作和生活中都感到力不从心。

5.人际关系处理不畅

现在辅导员队伍很多都是“80”后、“90”后,面对的学生都是“95”后,院系领导则大多“70”后。“70”后的集体主义思想根深蹄固,有比较明显的危机意识,但思想保守、缺乏果敢锐利精神;“95”后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独子,在家里“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思想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自我认同感较高,但是内心脆弱,经不起打击和考验。人们常说3岁一代沟,在“70”后与“95”后的碰撞里寻求平衡是对辅导员人际关系处理的极大考验。

二、如何在重重困境中做好工作

1.调整心态,乐于奉献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辅导员更是引导学生“立德为先”的灵魂导师,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光是一项社会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使命,辅导员需要有奉献精神,虽然平凡微弱,但是也要把思政工作上升高度,做好做细,以“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2.锤炼本领,发动学生干部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班级和党团组织建设、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管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学生资助服务等 7 个方面。作为高校辅导员对于本职的主要工作职责要能够胜任,不断运用电子网络和新媒体手段更新工作内容,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最重要的是利用好学生干部这个“抓手”。学生干部是教师联系学生的“桥梁纽带”,他们具有群众基础,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如何让学生干部成为辅导员的“左膀右臂”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不二法门”。

3.通晓人情,融洽代沟关系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辅导员的工作实质上是跟人打交道,跟“70”后的领导、“80”后的同事、“95”后的学生相处,既是错综又复杂,也是辩证带统一,辅导员大多都是从学校里刚毕业的学生,对人情世故的处理显得 “蹑手蹑脚”,有的辅导员会感觉“无从下手”,还有些辅导员仍然习惯被称为学长、学姐,究其原因有身份未转换的因素,也有人情未练达的因素。

4.坚守岗位,提出合理要求

教育部令(第 24 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具有党员干部身份,也应该具有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能因为工作压力大、任务多、责任重、待遇低就“撂挑子”不干了。话虽如此,客观问题也是现实存在的,辅导员发现了存在问题,应该大胆并负责任地向学校、学院提出合理要求,包括增加辅导员职数、提高辅导员待遇等。

【参考文献】

[1]余晓玲,刘同舫.现代性场域下高校辅导员身份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6(06):86-90.

[2]曹婷.“90后”辅导员如何接招“95后”大学生[J].改革与开放,2017(01):99-100.

[3]李永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82-85.

【作者简介:高升(1989年3月-),男,汉族,安徽太和人,硕士研究生,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思政教学】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困境辅导员
跟踪导练(一)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有为”也应“有位”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