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方史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研究

2018-04-14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东北三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李 智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地方史是特有的区域的微观的历史存在,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地方历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1994年,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确立了乡土教材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作用。2004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作用。《05方案》确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称“纲要”)课程,更是为地方历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近些年来随着各方面投入的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处于大变革、大实践、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地方史对“纲要”课程教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突破地域划分,保证有关历史问题的空间完整性,以拥有共同历史背景的东北三省地方史为对象,探讨其在“纲要”课程中的使用情况,并在对“纲要”课程的使用中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学界。

一、东北三省地方史在“纲要”课中的使用情况

2015年,经过五次改版的《纲要》教材开始使用。这部教材内容体现了对东北及其东北三省地方历史的重视,一共提及了63处。教材本身立意高远,但篇幅有限,致使论及的相关内容并不能过于详细,多数是以“东北”为名概而言之。以“东北”的人物和事件为关键词的内容,共有38处,但以“辽宁(奉天)”的人物和事件内容有14处,以“吉林”的人物和事件内容有3处,以“黑龙江”的人物和事件内容有8处,这种情况就与南方一些省市地方人物和事件被提及的次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此外,教材使用的东北三省史料多为帝国主义国家侵华事例,多具悲情色彩。

目前东北三省历史文化应用于“纲要”课的教学研究成果十分繁多,如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等等为题的更是汗牛充栋,但是其他的单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方历史辅助“纲要”课程教学的成果并不多见。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纲要”课设立至今,上述成果论文仅有10余篇,而学位论文成果内容极少涉及此类题材,这与东北三省丰富的历史文化现实并不匹配。

在东北三省地方史中,一些重要事件成为中国现近代史的重要节点,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影响深远。比如:以甲午海战为代表的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影响被认为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普遍觉醒”;1900年俄日军队侵华途经东北及其1904年日俄战争使东北地区很早就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14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肇始于沈阳的“九一八”事变;苏联执行《雅尔塔协定》并对日本发起进攻的主要战场也是中国的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解放的第一座城市——哈尔滨也是在东北;建国后中国人民军队第一次国外亮剑也是在东北安东(丹东)走出国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东北地区超强的重工业基础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建设等等,这些历史本身已经超越了地方史的意义,因此也成为“纲要”课中的必有内容。

与重大历史事件相比,东北三省其他历史事件便显得暗淡许多,甚至不为世人所知。如:1898年,初建的哈尔滨实则为俄国的“飞地”。由于中东铁路的媒介作用,使得马列主义的传播要早于内地省份10年以上,并且是以多形式、多渠道进行的[2]。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曾提出经营东北建议。1907年7月,宋教仁在吉林省会吉林城进行革命活动,并写成《间岛问题》一书,直接打击了日本的侵略阴谋和嚣张气焰。当“五四”运动消息传来,吉林省立一师和毓文中学等学生自治会,领导全省学生罢课游行,并派出代表与全国学联取得联系,共同推动反帝爱国民主运动[3]等等。这些历史不仅给予“纲要”教材内容有力支撑,而且兼顾东北三省的地史、地情及对全国的重要意义,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二、如何利用东北三省地方史辅助“纲要”课程内容

东北三省地方史始终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而变化,因此很多内容可以融入到“纲要”课程之中。限于篇幅,这里选取几例以作阐述。

第一章第一节“三、经济掠夺”,教材利用数字宏观描述了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绝大多数的铁路都归外国资本经营。在此可以向同学们补充如下史实:横亘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东省铁路)。中东铁路的干线西起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横穿当时的黑龙江、吉林两省,是沙皇俄国联结欧亚两洲西伯利亚大铁路一部分;支线从哈尔滨起向南经过长春、沈阳,纵贯吉林、辽宁两省,直至旅顺口。干线和支线呈现“T”字形,共计全长2 489公里。自1897年8月28日在中国小绥芬河右岸三岔口举行开工典礼,到1903年7月14日,铁路交付使用,耗时近6年。中东铁路是根据沙皇俄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实施建设,其本质是沙俄企图独占中国东北[4],把东北变成沙皇尼古拉二世口中的“黄俄罗斯”。中东铁路便于沙俄将东北地区实现空间整合和连接,方便殖民统治。很多移民东北的俄罗斯人,当时生活惬意,可以乘坐火车到大连等地休闲游玩。日俄战争之后,俄国与日本也是以中东铁路为参照,将东北分成了北满和南满,完全置中国主权于不顾。同时,利用“铁路”这一关键词,可以自然的完成对现实情况的关照,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中国十八大之后,新一届领导集体做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惠及世界。中国铁路建设,特别是高铁建设举世瞩目,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走出国门,既为很多国家和人民圆梦高铁,更是推动了中国的“高铁外交”。很多西方媒体便指出,中国高铁出口的行为是“新殖民主义”,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5]。可以就此请同学们对这两种铁路输出的形式进行比较,实施的方法可以采用相关的教学系统,让学生在手机端将自己的看法,传送到课堂大屏幕,使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看法。老师可以将这些观点快速综合归纳,这样既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学习内容印象,同时也帮助同学们厘清历史和现实的区别,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第一节“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全书的重点内容,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探索,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在这部分中,可以把这一理论的历史实践发展情况通过延长时间断限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主要原因是基于如下:第一,教材中对这这一理论有充分的介绍,但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就很少提及,给同学们以“因为抗日战争而戛然而止”的印象;第二,我们对党在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和西柏坡的革命活动及其成果了然于心,认为很好地体现了革命走农村路线、开展农村工作理论的真谛和实践。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它的方法是包围,最终目标是夺取城市,进而夺取全中国的胜利,那么这一转折点在历史实践中体现在哪里呢?这一理论从诞生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一直领导全国人民坚定地执行这一路线,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迈进——这一转折点就是在党领导下,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获得解放,而且从此之后,哈尔滨作为区域大城市再也没有落入敌手,一直留在人民政权的手中,同时吹响了全国范围内城市解放的号角。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将这一理论不同阶段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然后在讲台上完成讲解。通过内容讲解让同学认识到,这是人民军队和政权在抗日战争后在东北取得的伟大胜利,也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道路的最终胜利。

第八章第三节“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中,用了不多的篇幅连续举出“一五”期间基础性建设工程的典型,以东北地区居多。在这一部分中,应该向同学们说明,东北地区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应该与当时国家的政策、人才和投资支持以及其他省份的大力支援分不开的。经过十年的发展,东北的工业产值不仅增长迅速,而且工业结构也有了可喜的变化,一跃成为拥有先进技术和工业实力的重工业基地。此后,东北以其自身的优势开始反哺其他地区城市,提供大量的工业设备、人才和宝贵的生产经验。辽宁省作为东北工业的主体省份,从1953年到1957年几乎将同期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都支援国家建设;吉林省发挥自身优势项目,满足国家对化工产品的需求,避免国家再花费外汇从外进口;黑龙江省的机械设备产品惠及全国20多个省份。东北三省大批的技术人才被输送到全国各地,指导生产建设,成为全国工业化建设重要的智力源泉。这部分的讲述可以采取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一种感性认识,感受新中国人民建设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应该让同学们知道,新中国的建设并不是无序进行的,而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着一个“大局观”,能够分清“轻、重、缓、急”。在建国初期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业建设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取得,只有当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形势下才能够完成,“集中全国之力办大事”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特色和传统,因此我们今天才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快,能够实现快速“弯道超车”,这就是原因之一。

以上几例,根据教材内容做出适度的引申和补充,不仅可以借此向同学们提出好的问题,而且也能够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东北三省地方历史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在近代各个时期不乏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完全可以辅助完成“纲要”课程中“四个选择”[6]教学目标和要求。当然,完成这一任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打磨”过程。首先,应该加强地方史、区域史的研究力度,提升研究水平并形成体系,这才能使教学内容得到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水”。依靠地方史资源支撑“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并不是使用一些文献资料去进行修饰和点缀,而是从理论上实现“以小见大”的典型的作用。注重对地方史科研成果及其动态的科学分析和整理[7],将有益的部分及时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去,提升教学内容的更新频次,促进教研的良性互动。

其次,地方史融入“纲要”课是为完成对当代大学生国情、国史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注重根据“纲要”课程的性质甄别选取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地方史融入“纲要”课程内容要有主流意识、立场意识和现实关怀[8]。“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等都是“纲要”课程的理论基础。地方史资料选取切不可追逐细节,以偏盖全,甚至断章取义。注重世界眼光与中国立场、历史问题和现实关怀的有机结合[9]。

最后,需要教师做到有意识、有积累、有设计和有感悟,既能实现对“纲要”课的理论支撑,又能突出东北三省地方史情,关照课程的实践教学,促进大学生理论入“心脑”,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以及对人生“第二故乡”——求学所在城市的认同力,为今后鼓励大学生留在“第二故乡”并为建设“第二故乡”做出贡献而奠定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 游海华.论浙江乡土历史与“纲要”课堂讲授[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6):38-43.

[2] 石方.20世纪一二十年代哈尔滨多元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74.

[3] 林明堂.吉林市发展史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329-330.

[4] 石方.哈尔滨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68.

[5] 徐飞.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五大张力[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10/c1053-28939535.html.2017-11-17.

[6] 何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21-123.

[7] 侯宣杰.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全球地方化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54-57.

[8] 徐奉臻.在思想课教学中何以实现中国梦之“三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52-55.

[9] 欧阳军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15-118.

猜你喜欢

东北三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用课程标准审视教材、思考教学——以“‘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的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