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创新

2018-04-14闫翅鲲张宏伟

晋中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职业化责任感培育

闫翅鲲,张宏伟

(1.石家庄学院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2.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4)

青年一代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肩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艰巨历史使命。今天,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节点,青年群体被时代赋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佼佼者,毋庸置疑是我们这场接力中的生力军,其责任担当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为此,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强化已然成为其面临的紧迫任务和时代课题。

虽然学界对“社会责任感”这一概念的界定因学科不同各有侧重,但几乎都将责任认知、使命和责任意识以及因此而呈现出的责任行为纳入其内涵范畴,并据此对各社会群体的社会责任感进行考量。高等教育面对亟待完成的时代任务,也以此为依据对大学生的外显性责任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正在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尤其是高等教育职业化倾向的强势介入,令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意识下滑。部分大学生不但国家使命、社会担当意识淡薄,甚至对自己和家庭都缺乏责任意识,表现为既无学习动力,亦无长远目标,每天沉迷网络、荒废学业,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仇视社会,从不在自身寻找原因;一提到肩负的时代使命,或者茫然无措,或者轻视不屑。尤其对职业要求颇高,既要求高薪和充分的发展空间,又要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却很少考虑单位需求和国家需要。这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机理,探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新路径。

一、实然状态:高等教育职业化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相互作用的错位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莫不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高等教育亦是如此。从最初的精英化阶段到现在的大众化阶段,正是时代变迁和体制变革的映像。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始于经济体制的转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趋推进,高校的招生和就业亦纳入市场轨道,大规模扩招在迎合市场需求赋予大众平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就业压力剧增,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曾经的“天之骄子”在走出象牙塔后竟无其用武之地。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高等教育不得不做出回应,普通高等教育向职业化发展被作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力举措迅速发展起来。殊不知,高等教育职业化趋向的过度推进过程从理念到行动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其盲目性,这不仅给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带来一定问题,而且以一种强势姿态介入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内,冲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背离了职业岗位对从业者职业精神的要求。

艾楚君、宋新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机理分解为入耳、入心、入脑、入情(情景)四个阶段,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获取责任认知→认同责任情感→形成责任意志→呈现责任行为的渐次发生过程[1]。白楠楠从社会学个体社会化的理论视角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界定为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经由对社会责任感的被动认知发展到对社会责任感的主动认同,最后将社会责任感外化于行真正形成社会责任感[2]。结合上述观点和研究目的,我们从责任信息传递、责任情感强化、责任情境驱策三个方面分析高等教育职业化趋向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介入路径。

(一)高等教育职业化对责任信息传递环节的介入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高校是其最主要的动力因素,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作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自然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各种责任信息的有效传递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础,大学生进入校园所接触到的一切,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侧重、培养目标、考核方式,甚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无一不是责任信息的载体。然而,在高等教育过度职业化的驱动下,这些载体以怎样的方式传递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信息?我们的大学生又会获取什么样的认知?

因盲目迎合职业化要求,很多高校裁撤原本拥有优质教学资源和雄厚办学底蕴的优势专业,增设既缺少专业教师又没有相关科研成果的新专业,只因其是就业市场的“热门”专业;不仅如此,几乎每一届的培养方案都要修订,因为我们要随时对就业市场的要求作出回应;课程设置体系重技能,轻理论,理论课时被一再压缩,人文素养培育内容被职业技能训练挤占;更有甚者,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范畴,成为最受学生欢迎、最受教师重视的课程。相反,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课堂,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则“门庭冷落”,不仅学生到课率明显降低,而且这为数不多的到课学生也是聚集在后排角落专注于手机屏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坐后排”的现象已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课堂也几乎成为授课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舞台。

这些载体所传递的信息迅速被大学生们所捕捉: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掌握职业技能,我只需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技能“负责”,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职业能力的题中之义——包括集体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分工合作意识在内的社会责任感被排除在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背离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高等教育职业化在责任情感强化阶段的“在场”

责任情感与意志的形成从本质上来讲是大学生对接收到的各种责任信息进行自主选择进而主动内化的过程。如果说责任信息的有效传递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础环节,那么促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内化责任信息的责任情感强化就是毫无疑义的关键过渡阶段了,既承接加工基础环节的责任信息,又开启责任情境驱策过程的源头,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成败。

1.考核评价机制中的“职业化”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其“镜中我”理论中提到,决定个人行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每个人都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领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通过他人评价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我[3]。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大学生在被动接收到各种责任信息之后能否将其内化为主动认同的社会责任感关键在于我们在责任情感强化阶段所做的促动努力。而评价机制作为意识形成的“镜子”,在这一环节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反观高校的各种评价机制以分析其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责任情感强化”阶段的作用机理。在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迅速推进过程中,各高校都以初次就业率和招生情况作为学科专业评价和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各种资源分配明显向招生和就业情况较好的专业倾斜。至于学科发展和教学工作在学生个人品德培养和责任情感培育方面的作用,或者不在考核范围或者所占比重微乎其微,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在场”反而和我们强化责任情感的初衷背道而驰。

2.社会实践中的“职业化”

与查尔斯·霍顿·库利同时代的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承担理论认为,任何人在社会中都要承担相应的角色,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即为其角色承担能力不断提高的演进过程[3]。而“责任”原本就是角色这一概念的重要内涵,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从认知层面上升到内在的情感和意志层面,角色的实际担当无疑是极为有效的方式。因此,社会实践也是我们责任情感强化阶段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趋向同样渗透到了高校的社会实践环节。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都从职业技能训练的角度出发,往往是低年级学生到相关单位观摩,高年级学生参与实习,范围有限,内容单一,对于大学生多样化的角色体验和责任意识强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高等教育职业化对责任情境驱策过程的参与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具有内隐性特征的情感体验,需借助外显性的行为表现才能对其进行感知和评估。而具体责任行为的呈现是行为主体对现实情境做出的反应。可想而知,风清气正、秩序井然的现实情境是激活个体内心责任情感,激发他们责任行为的最好催化剂。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获取责任信息,凝练责任情感,表现责任行为。因而,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趋向同样影响到了大学校园文化。从显性校园文化来看,课堂作为校园文化引领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方面偏重实用技能传授轻视先进文化传承,致使唯职业论、唯收入论在高校内广为传播。从隐性校园文化来看,原本应该充分发挥责任意志导向功能的校园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被忽略甚至破坏。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是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的广告,而当被问及学校的办学历史、育人方向和重大事件时,即便高年级的学生也是一脸茫然。总体而言,职业化的过度趋向弱化了校园这一具体情境对大学生责任行为的驱动作用。

二、应然关系:高等教育职业化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契合共生

高等教育职业化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相互作用的实然状态显然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反观二者关系,无论从缘起、发展目标还是内涵来看,二者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从应然角度来看,完全能够实现融合共生。

(一)从高等教育职业化的缘起和目标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意义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迅速发展缘起于经济体制转轨所带来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随着经济的市场化转型,肩负带动经济发展任务的高等教育紧随其后,以职业化发展方式来满足经济迅猛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和专门型人才的需求并应对结构性失业的难题[4]。

与此同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亦对未来的职业者——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对从业者职业技能存量的比较,更是对其职业思想转型程度的考量。大学生是我们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承载者和最终实现者,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的初衷如果不能以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从业者,改革则无异于作茧自缚,终将走入死胡同。因此,不难看出,大学生职业思想的同步转型是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乃至经济社会转型成败的关键。而职业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意识作为新时代从业者职业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恰恰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髓所在,是我们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出发点。

(二)从内涵角度探讨高等教育职业化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契合性

高等教育职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它不仅是其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更是推动和保证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5]。我们首先从时代背景、发展阶段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社会价值实现过程的内涵。

从时代背景来看,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是经济高速发展至市场化阶段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需经由就业市场选择方能步入职场,以劳动就业的方式进行社会参与进而实现其社会价值。高等教育要帮助其接受者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获取职业资格则必然要肩负起职业性的重任,从宏观层面参照产业发展需求,从微观层面按照劳动就业岗位要求规划人才培养模式。

从发展阶段来看,高等教育职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大众化教育的最重要内涵便是其公共责任性,即要通过为其大众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助其获取职业地位和收入[6]。可见,职业化趋向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题中之义,是社会成员平等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以上两方面内涵来看,高等教育职业化的改革不仅没有背离教育的本质和忽略人文素养的培育,而是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宗旨高度契合。无论是时代背景所要求的社会参与方式还是发展阶段所强调的公共责任的实现,无不指向了社会责任感内涵中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只有内化了责任和使命意识的大学生才符合职业化的培养要求,也才能够通过职业途径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从实然到应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创新

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相互作用的实然状态与应然关系的错位令我们不得不深思,其症结何在?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路径在哪里?应该说,理念误区从源头上导致了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背离。澄清理念,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是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高等教育职业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理念误区: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

近年来,高等教育职业化过度发展,招生就业情况尤其是就业率几乎成为衡量专业发展、进行教学评价的唯一指标,以至于各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培养方向接近,毕业生自恃满腹经纶却难堪大任。我们在试图拉近专业与职业岗位距离的同时反而令教育与职业渐行渐远。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化混同于职业教育而背离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属于不同教育层面,各自执行不同职能[7]。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是安身立命的教育,除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文素养亦是其重要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则属于专门性教育,是按照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传授职业技能的教育。迎合时代发展和经济转轨需求,普通高等教育借鉴职业教育的发展范式进行职业化改革并不等于抛开普通高等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学术性的本质,简化教学内容,降低培养层次。只有把握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的内涵,澄清理念误区,才能推动高等教育职业化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

鉴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内涵高度的契合性,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融入专业教育,实现二者的双赢共促应是我们创新培育路径的出发点。

1.融责任感培育于整体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迄今为止仍是最主要的高等教育方式和手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亦需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传统责任素养培育是通过专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而我们高校的课程体系是分为专业模块和公共模块的,两个模块相对独立,无论是课程设置、内容安排还是教学目标设定都是独立进行的,社会责任素养培育是属于公共模块的。这就导致两个模块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为此,可尝试打破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界限,将社会责任素养培育要求融入课程体系的各门课程之中。具体执行可通过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标分解、操作化为系列指标,明确到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中,并为其设计专门的考核指标。

2.创新责任素养的考核评估体系

如前所述,社会责任感属于意识范畴,具有内隐性,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对其进行评估和测量。而考核评价又是责任意识形成和强化的最有力手段,其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效果。对此,可借鉴社会学中对社会现象的测量方法,采取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师和同学的观察评价、量表测量结果和志愿活动参与积分整合形成评估结果。

猜你喜欢

职业化责任感培育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