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向峨乡震后重建中的乡村振兴的经济模式
2018-04-14戴钢书刘树龙许秋晨
□戴钢书 刘树龙 许秋晨
[1.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2. 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 成都 61004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峨乡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要从灾后的重创中走出来,还要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向峨乡百姓真正过上幸福生活。十年来向峨乡在党中央、成都市、都江堰市经济建设目标、原则、方法的指导下,分别从农业供给侧改革、乡镇产业的建设、农村房屋重建等方面大力发展向峨,力图使向峨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的美丽乡村。
一、向峨乡震后重建中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原则、方法
向峨乡灾后经济建设要坚持以打造美丽向峨为目标。“美丽向峨”是指向峨乡政府应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向峨乡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充分相信群众、尊重群众,把向峨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全面落实“建设幸福向峨,打造美丽向峨”。打造美丽向峨要按照“科学发展布局美、村容焕新环境美、收入增加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力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向峨—猕猴桃风情小镇,促进向峨乡物质文明建设,提高向峨乡人民生活品质和提升向峨乡人民的幸福感。
向峨乡灾后经济建设应坚持“四性”发展原则。成都市不仅是汶川特大地震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而且还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震后,成都市结合自身的特性,探索出了“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规划原则。向峨乡政府在灾后建设的规划发展中应坚持成都市、都江堰市政府的发展原则。发展性是指为满足“安居”“乐业”的需求,向峨乡政府应加强猕猴桃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改善向峨乡百姓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增加向峨乡百姓的就业渠道,力求发展深层次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做到重建家园与振兴经济两手抓。多样性是指向峨乡在发展中应坚持向峨乡特色,充分利用向峨优势,根据向峨的实际情况、群众生活方式和基本要求为建设原则。每一个村落,就是一道不同的风景,切勿复制其他村落或者城市发展状况,避免千村一面或村即城面的状况。相融性是指向峨乡在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尊重向峨乡历史,不应与过去脱节,既要体现当今美丽向峨建设的现代化风貌,又要传承与延续传统的川西文化风情。共享性是指成都市政府及都江堰政府要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机遇。成都市及都江堰市的资源、基础设施、资金、社会服务等流动并辐射到向峨乡,也就是说使向峨乡享受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向峨乡灾后经济重建中要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的方法。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使向峨乡农民收入增加,四大支柱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各个社区发展稳定。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农村与城市资本、土地、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建立城乡分工体系和新型农业体系。切实加快建设城乡分工体系和新型农业体系的机制保障和体制支撑。
二、向峨乡震后重建中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1]。向峨乡要保障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济体系着手;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精准扶贫以及土地综合整治入手。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这也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向峨乡深度融入“一核四轴四带”和“4+N”产业发展框架,着力“四变四带”实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一核四轴四带”是指以向峨场镇为核心,以般莲路、蒲张路、蒲张路复线、宽虹路为轴线,形成高中端休闲度假示范带、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沿山运动休闲示范带、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打造“山地庄园度假区”。“4+N”产业发展框架是指首先带动配套,变基础劣势为发展优势。通过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奠定产业发展和旅游提升的坚实基础。其次带强产业,变产业资源为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链接农技、网商等资源,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特色种养植规模,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加大产品推介力度,打响“都江堰方竹笋”等地标品牌,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再次带动旅游,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拟以青龙岭为切入点,倾力打造其成为“山地运动”“露营”基地,引导种植有观赏价值的中药材,形成农业大地景观。最后带活思路,变自产自销为多元销售。建立“双创”基地1个,整合合作社5个,沿蒲张路建农产品展销长廊1个,缩短销售距离。贯彻“互联网+”理念,实时发布各类绿色、生态农产品信息,共同打造向峨乡社区联动电商平台,加快实现农产品远程销售。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农业政策的核心,随着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适于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向峨乡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主要从以下方面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向峨乡一方面全额补贴种植类农业保险,全面提高农业抗打击能力,降低向峨乡农户种植风险。其次拥有相对完善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制度,定期派市场专员对农产品价格调研,以此对产品价格进行评估[2]。最后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未来方向,“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要强化生态保护的机制创新,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3]向峨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猕猴桃、茶叶、笋用竹、三木药材”等为依托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工作。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向峨乡目前农产品的经营模式主要是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散户经营模式。前两种模式是向峨乡未来产业经销的主流及发展方向。如在向峨乡棋盘村合作社+散户产业链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环节:棋盘村成立自己的专业育种合作社,首先配套、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单位,对猕猴桃品种的口感性能、抗病能力、生产潜力、成本等进行研究筛选,最终自主培育出优质品种。其次,农资采购与供应农资是全程产业链管理中的基础环节,是猕猴桃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合作社根据猕猴桃品质要求和技术标准,组织采购合适的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并如期供应给猕猴桃农户,避免有毒农药的应用,这样猕猴桃的品质就得到了保障。最后,猕猴桃销售是产业链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农户只要按合作社制定的技术管理规程精心搞好种植,合作社进行市场调研,用适当价格把猕猴桃批量销售。
进行贫困户的精准脱贫。“党的十九大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4]成都市及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勿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滋生出懒人,让贫困群众想干、能干、会干。为此向峨乡在此精神的指导下探索出“1+N”多元帮扶机制。精准脱贫是指带动贫困户,变单一支持为整合帮扶。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实施“1+N”多元帮扶机制,即:每户精准扶贫户结对一个党员、一个机关干部、一个致富能手、一个农技专家,发展一项产业、加入一个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因户施策,共同做好全乡71户精准扶贫户的脱贫工作。
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将城乡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土地开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此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扩增耕地范围和面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促进农村产业聚集发展。
成都市于2008年提出“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统一验收”的原则,成都市认为土地综合整治应是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两类项目的结合体。向峨乡依据成都市及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开展全乡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依据城乡统筹发展思路,规范有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合理安排土地整治规模、布局和时序,统筹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综合整治[5]。
三、向峨乡震后重建中的乡镇产业建设
震后向峨乡由震前主要发展小煤窑等矿山企业为主转向以种养业为主,向峨乡在乡镇产业的建设中必须从以下方面为着力点,加快建设特色风情小镇的建设。首先依托特色农业,确立乡镇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其次要坚持向峨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后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6]。
依托特色农业,确立乡镇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向峨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湿度适中,便于排水灌溉,分布有大量的野生猕猴桃,是猕猴桃的生长与发源地之一,且是国际公认的“海沃特”品种的优质生产地之一,从此优势出发,向峨乡选择了见效相对较慢却意义重大的猕猴桃产业化基地建设。此外向峨乡有多年发展“茶叶、三木药材、笋用竹”的基础,所以向峨乡继续发力,把“猕猴桃、茶叶、三木药材、笋用竹”确定为主导产业,并以猕猴桃风情小镇为建设目标实现其产业的现代化。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向峨乡主要依靠一三产业互动,实现农旅互动融合发展。以猕猴桃的连片风光为依托,以农村新型社区为亮点,以旅游集镇为整合,形成“产景一体、产村一体、产镇一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旅互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向峨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着力形成以旅富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此外向峨乡还利用茶溪谷、莲花湖、安缇缦等产业辐射优势,最终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共进。
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向峨乡利用当地产业优势使农民掌握现代猕猴桃种植技术及中药种植技术,使农民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对猕猴桃及其他农产品进行生产、经营,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向峨乡政府还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就业,优化创业环境、进行创业培训,帮助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7]。
四、向峨乡震后重建中的农村房屋重建
向峨乡灾后房屋重建的规划是“统规统建”。统规统建是成都市实行的一种重建选择方式,即在规划确定的集中安置点,农户自愿选择入住,按照建筑面积35平方米/每人的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安置住房。这便让这样一条历史线索有了新的维度:“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这一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经历50年代的土改和80年代的大包干之后,开始了新的征途—“统筹城乡”实验。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是向峨乡灾后房屋重建的援建单位,该单位派出11个调查小组到乡上对灾后重建规划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超过90%的村民倾向于集中居住。这个调查也为成都市区住房重建的六种形式“符合规划原址重建”“按照规划集中自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自愿搬迁异地安置”“社会资金开发重建”“维修加固损坏住房”提供了初级样本。
灾后房屋重建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向峨乡灾后房屋重建应坚持改善灾民生产生活相结合。灾后各社区房屋的建设应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选择靠近农民生产生活所在的区域。第二,灾后各社区房屋重建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应以公共基础设施、医疗设施的改善和提高作为立足点,与扶贫开发、改善群众生活相统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致。第三,灾后各社区房屋重建本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先急后缓、统筹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重建作业。第四,灾后各社区房屋重建要坚持防震减灾原则,提高向峨乡各社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第五,灾后各社区房屋重建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接受各个社区人民的监督,房屋的选址、物资的使用等都应在各社区公务栏进行公开。
向峨乡震后农村房屋重建资金来源。向峨乡灾区农户收入较低,承灾能力较弱,面对巨大的重建资金仅凭其自身是无法化解的,迫切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来帮助其顺利实现重建工作。然而,由于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环境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灾后农户的资金需求与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存在失衡的现象。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分析灾后农房重建中农户面临的资金缺口到底多大以及探讨农户融资渠道、融资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就变得十分有意义。而极度重灾区都江堰市向峨乡在采取集中居住后共占用集体建设用地1300亩,相比较以前农民散居所占用建设用地减少了近3000亩,并且向峨乡还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节约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以每亩15万元的价格,有偿调整到双流县城镇,安排在符合规划的区域使用,乡政府将所得资金全部投入到该乡的农村灾后住房重建,在这过程中筹集资金4.5亿元,基本解决了“统规统建”农房所需资金缺口。
向峨乡震后农村房屋重建质量。首先,省地质调查员对地质灾害作评估报告,对无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的点位确定为永久性安置点,点位确定后,对点位进行地形地貌的测绘工作。对拟入住集中永久安置房农户的人员结构、数量、拟定户型进行调查、审核、登记工作。由市国土局提供安置点平面图和户型效果图,并征求群众对户型的意见,根据安置点安置的人员户型情况结合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安置点进行放线,在做好安置点建设占用土地青苗、土地附着物的调查登记工作,完成场地平整工作后,交由都江堰市国土局备案。其次,实现监理负责。监理代表群众对施工过程实行全过程监督,在监理确认无误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以此来保障房屋质量。
[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 [2017-11-2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5/c_1117584302.htm.
[2] 常华. 瞄准五大关键领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J]. 科技智囊, 2015(12): 20-25.
[3]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EB/OL]. [2017-11-23].http://news.workercn.cn/613/201511/04/151104040742886.
[4]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 [2017-11-23].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7-11/23/content_155186 86.htm.
[5] 梁建柏.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J]. 民心,2016(8): 40.
[6] 漆华. 重庆市江津区国土整治示范村建设现状与成效[J]. 南方农业, 2013, 7(7): 50-51.
[7] 张征.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J]. 中国财政, 2015(1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