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词语拾诂
2018-04-14侯玉贵
侯玉贵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金瓶梅词话》是明代兰陵笑笑生用山东方言写成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从20世纪30年代姚灵犀《金瓶小札》对书中词语考释工作起,许多专家学者对书中方言俗语进行考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书中许多疑难词语均已得到确解,但书中部分词语释义仍存不确切,仍需进一步补充探讨。在参考同时代文献典籍以及以上名家辞书基础上,结合同时代文献典籍及山东方言,文章对书中6个词语的进行考释,同时对已有的一些解释,补充一些必要的论证资料。违失之处,望方家指正。
一、子时
《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那玉楼抽身就往后走,被西门庆一把扯住,说道:‘你往那里去?我来了,你脱身去了。实说,我不在家,你两个在这里做甚么?’金莲道:‘俺两个闷的慌,在这里下了两盘棋。子时没做贼,谁知道你就来了。’”陶注:子时-“子”,疑应作“早”。①
按:陶慕宁断句无误,但注“子”疑应作“早”,实则不必。若改为“子”作“早”,文句就变成了:“早时没做贼,谁知道你就来了”,则失去了原意。对于本句断句,就笔者所见,有以下五家:一是崇祯本作“在这里下了两盘棋,时没做贼”,去掉了“子”[1](P126);二是张竹坡本作“在这里下了两盘棋子时,没做贼”[2](P168);三是戴鸿森校本与张竹坡本均断为上读,割裂了文意实为不妥[3](P116);四是梅本同陶注也认为“早”“子”形近易混,校改“在这里下了两盘棋,早是没做贼”[4](P112),亦不妥。五是刘敬林(2009)认为“子”不误,不烦校改[5](P12-18),是。
以上诸家存异之因在断句失误。断句存异及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子时”一词的理解,山东方言中存在平舌与翘舌不分的情况,“子时”是“只是”方言中记音字,在此处指“只是,只要”义,按此义作释“俺两个闷得慌,在这里下了两盘棋,子时没做贼,谁知道你就来了”,则文意逻辑皆可通。
“子时”指“只要,只是”。潘金莲说:“子时没做贼”,言下之意是“只要没做贼就行了”,即“只要我们两人不做贼就行了,你也无需盘问”。在明清白话小说典籍中“时”“是”亦混用。如《金瓶梅词话》中“早时”也作“早是”。“子时”亦作“子是”。《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第五回:“飘飘摇摇,路上的行人沸似潮,但子是跟着走,不知是哪里的道。”[6](P146)邹宗良注:“子是,山东方言,只是。”“子时”也作“子”。《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十六回:“子寻思这行子忒也诈,不宜量慢慢合他缠。”[6](P527)“子时”也作“仔是”。《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十八回:“江城仔是打,打着才数量。”[6](P534)“子时”也作“仔”。《醒世姻缘传》三十三回:“你仔敢哭,我就一顿结果了你!”[7](P484)“子时”在文中也作“自是”。第七十五回:“自是没打在我脸上罢了。若不是众人拉劝着,是也打成一块。”《汉语大词典》:“自是,犹只是。”[8](P12476)
在山东济南、莱芜、泰安等地区方言中仍存有此用法。《汉语大词典》收录“子时”,只收一个义项:“旧时计时法指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的时间。”[8](P5239)由于其方言性,《汉语大词典》未收其义。
二、老脚
《金瓶梅词话》第十三回:“子虚道:‘房下刚才已是说了,教我明日来家。”谢希大道,可是来,自吃应花子这等韶刀。哥刚才已是讨了老脚来,咱去的也放心。’”陶注:讨老脚-指征得妻子的同意。
按:陶注把“老脚”释“讨老脚”,文中“讨了老脚来”仅以“老脚”立条作释即可,另外陶注亦避释了其理据。王利器《金瓶梅词典》、白维国《金瓶梅词典》均未收“老脚”。
对于“老脚”一词的解释,有以下三家:一是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注为“意为得到大房的首肯,所谓得到阃令”[9](P89),不确。二是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释为“老脚,‘老婆的洗脚水’的省缩语。‘讨了老脚来’,即吃了老婆的洗脚水,意即已征得老婆的同意了。同回引谚云:‘正是:饶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意为受老婆辖制。”[10](P200)《汇释》释其理据,但仍非确解。三是黄霖《金瓶梅大辞典》释“讨老脚”为“此谓乞得了妻子的批准。俗谓发妻为脚头妻”[11](P390),不确。四是刘敬林《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释“老脚”为“老婆(妻子)”[12](P58),不确且过于拘泥文意。若释为“老婆(妻子)”,以此义代入文中,文中即变成“已是讨了老婆(妻子)来”,则不合文意;若释为“乞得了妻子的批准”,则“批准”之义,无对应语素相译。我们认为文中的“老脚”当指“李瓶儿的允诺”,也就是“可靠的信”。
“老”有“历时长久的”之意。(宋)赵抃《书院》:“雨久藏书蠹,风高老屋斜。”[13](P4160)(明)归有光《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14](P40)某物或某事“历时长久的”往往就意味着“事物长久不改变”,因此“老”引申就有了“坚定,确定”义。在明清典籍中有尚有其他例证。《红楼梦》第六十回:“倘或说些话驳了,那时老了,倒难回转。”[15](P827()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寒森曲》:“心里立个老主意,任他说再不听,逞威风俱是贪心病。”[6](P279)邹宗良校释“老主意”为“山东方言,不轻易改变的决定。”[6](P286)“不轻易改变的决定”即“稳妥、可靠的决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如今娘既不好进来,我又不好出去,实在无法,我只得还是拿定方才轿子里想的那个老主意罢!”[16](P397)文中此处的“老主意”即指下文所说的“牢不可破的主意”。
“脚”本义指“小腿,后指“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和行走的部分”。其字本作“腳”。《说文解字·肉部》:“腳,胫也。”[17](P82)后受中古词义缩小影响,指“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肢体部分”,因其部分接触地面又有了“根底”义。“根底”即指“底细”。《汉语大词典》:“底细,究竟。”[8](P6082)(明)无名氏《英烈传》第七十四回:“却说军师刘基听了红罗山三字,不胜叹息,被李文忠定要问个根底。”[18](P285)(清)陈端生《再生缘》第六十八回:“梁公还要查根底,报到了,侍讲嘉龄武宪王。”[19](P974)②文中“老脚”即指“可靠的底细”,也就是李瓶儿稳妥的允诺。
此用法仍保留在苏北、鲁西南一带,但凡从关键人物那里获得的某种可靠的信息,均可叫做“老脚”。如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做某事的许诺,就会说:“咱们做去吧,我得了老师的老脚了。”再如老农民从村支书那里得到小麦补贴金发放的消息,就会说:“我讨了村支书的老脚了,今天发放小麦补贴金,让咱队去领钱。”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我又不曾和他两个嚷闹,他平白的使性儿。那怕他使的那脸,休想让我正眼看他一眼。”陶注:脸-‘’,字书不载。此语待考。
遍查辞书均不载此字,但在清代山东白话方言小说和民俗风物典籍中载有此字。(清)孙点《历下志游》:“小儿出痘七八日后,亲友送以烧饼油果,谓之结□,盖取结疤之意。出痘家用寸许宽、四五寸长红布挂于门首,谓之挑红。近亦盛行种痘及种牛痘。”又:“用五谷作菜蔬,惟痘为多。……绿豆以粉皮粉条为大宗,次则豆粉,谓之粉团,次则□。市肆所卖者,用小米粉加豆与粉条青菜者,谓之油粉;用小米粉作细条,夏以芝麻酱作汤,加醋蒜拌食。冬用清汤,加胡椒芫荽者,谓之米粉,此市间所通行者。”[20]在济南方言中这种食物也叫“饹馇”,原本是老百姓粗粮细做的产物,其做法是把豆面做成的面糊在锅中摊成薄饼。《山东方言词典》:“用绿豆面烙制的一种薄饼状食品。”[21](P216)
四、银三字儿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八回:“于是向袖中取出一方细撮穗白绫挑线莺莺烧夜香汗巾儿,上面连银三字儿都掠与他。”
按:文中未见出注。王利器《金瓶梅词典》列入《<金瓶梅>词话难解词语待问篇》。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吴士勋《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上海师大版《金瓶梅鉴赏辞典》均未收该词。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收录有“银字儿”一词,但指“宋代‘说话’”[26](P953),不合文意。黄霖《金瓶梅大辞典》、白维国《金瓶梅词典》释“三字儿”为“即三事”[31](P451),是,但未说明内在理据。此外,白维国《金瓶梅词典》注“三事”为“三件一套的装饰品”[31](P450),此说亦不确切。“三事儿”本义是指三件物品,后在使用过程中也用来指相类的一件或多件物品。“三事儿”中的“事”可以比“三”多,也可以比“三”少。耳挖、镊子、挑牙,是为三事,挑牙、耳挖也可合称为“三事”,每一事也可以是单独的。浙江临海王士琦墓出土明代所谓“事件儿”只是三事中的一种,可证。“三事儿”亦并非装饰品,而是指个人清洁器物,如“挑牙”就类似今个人清洁牙齿的器具。
从文中“上面连银三字儿都掠与他”可知“银三字儿”并不是指真正的字,而是汗巾上栓着的一种可拆卸的器物。此处“银三字儿”是“银三事儿”在口语中受音转弱化而成,“事”在口语里发生了音转弱化而成为“字”,读轻声。在文中存在大量语音经弱化而成为轻声的现象。第三十八回:“等韩伙计来家,你和他计较,等子狮子街那里,替你破几两银子,买下房子。”“等子”就是“等着”。第五十七回:“只见管家的三步那来两步走,犹如见子活佛的一般,慌忙请了长老。”“见子”就是“见着”。第四十六回:“盖两间厦子倒不好了,是东子房子了,不如盖一层两间小房罢!”“东司”弱化成为“东子”,“东子房”就是“东司房”,即厕所。在现代方言区里也称“茅子”,即古代“毛司”。
从逻辑上看,在明代“三事儿”实指耳挖、镊子、挑牙,用环串连起来,多拴于汗巾角儿上、揣在衣裳袖子里,是日常清洁个人卫生使用的小器具,男女皆然。在明清典籍中汗巾儿上面挂有金银三事儿十分常见。《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里说:“狄希陈仍到前面坐下,取下簪髻的一支玉簪并袖中一个白湖绸汗巾,一对金三事挑牙,都用汗巾包了,也得空撩与孙兰姬怀内。”[7](P730)《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三回:“一面开橱门,取出一方白绫汗巾,一副银三事挑牙儿答赠。”在文中亦有“金三事儿”,即用金子材质制作而成的三事儿。因为这些用金银三事儿接触人体,有特殊意义,所以有时还兼用于情人之间、主仆之间的馈赠之物。第十四回:“(李瓶儿)他因见春梅灵变,知是西门庆用过的丫头,与了他一副金三事儿。”在此处陈经济索要潘金莲拴着三事的汗巾,正是两人之间偷情的一种信物。
五、松虎儿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刚转过松墙,只见画童儿在那里弄松虎儿,便道:‘姐来做什么?’”陶注-松毛虫。
按:陶注无误但未释理据。王利器《金瓶梅词典》列入《<金瓶梅>难解词语待问篇》。对于“松虎儿”一词的解释,有以下三家:一是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援引“《瓶外危言》说是松鼠”[9](P238),不确。二是《金瓶梅注评》释为拟是松鼠”[27](P308),亦不确。三是白维国编《金瓶梅词典》释为“松毛虫”[31](P505),释义正确,惟欠具体说其理据。
“松虎儿”并不是指“松鼠”,而是指方言中所说的“松虎”。“松虎”是方言中的说法,其也通称“松毛虫”“松蚕”。《汉语大词典》:“松毛虫,昆虫名。成虫是鳞翅目的蛾子,一般为灰褐色或褐色,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幼虫长形,红褐色,花斑显著,两侧有许多长毛,吃松针。对森林危害极大。有的地区也叫松虎。”[8](P5936)释义正确具体。
“松虎儿”的理据是什么,仍需进一步探讨。《说文解字·虎部》:“虎,山兽之君。”[17](P98)君,指主宰者。此言虎乃百兽之王,捕以百兽为食,异常凶猛,后引申比喻有“残暴,凶暴”义。因此凡伤害物类甚剧之虫,亦可以虎名之。如“蝇虎”“蝎虎”。(晋)崔豹《古今注·鱼虫》第五:“绳虎,蝇狐也。形似蜘蛛而色灰白。善捕蝇。一名蝇蝗。一名蝇豹。”[28](P3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龙类》:“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29](P1589)
“松虎儿”正是像虎食百兽一样凶暴啮吃松针叶,常致使松林大片枯死,对森林危害极大而得名。“松毛虫”对松树的危害在明代典籍中亦有记载。(明)周晖《金陵琐事·山荒》卷三:“张揆,字端孟,临桂人,以大田令入觐。过金陵,约余游灵谷寺,问寺松枯死故。余谓万历十七年有一种毛虫,长寸许,食其叶,叶尽即堕地死,树遂枯。乡人谓之山荒。”[30](118)虫乃动物总称,动物与人食嗜某物均可曰虎。在山东菏泽方言中也把噬咬禾苗根部的土蚕幼虫称为“地虎”;把嗜喜食某物的人也称为“某虎”,如把喜爱大量吃菜的人称为“菜虎”等。
六、吊
《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他把陈参政家小姐,七月十五日吊在地藏庵儿里,和一个小伙阮三偷奸。”
按:此“吊”不易明,陶本未注。对于“吊”一词的解释,就笔者所见,有以下三家:一是王利器《金瓶梅词典》只列一义项“往高处栓”[31](P130),不合文意。二是白维国《金瓶梅词典》释为“使前往、调遣”[31](P124),不确。三是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释“吊”为“偷偷地约,或设圈套诱引”[10](P229),亦不确。《汇释》对同一文句“吊”作两则义不相同的释语,此乃就文意大包围之解,不确切。
此处“吊”当为“哄骗、引诱”义。《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五回:“到是张朴茂的媳妇罗氏,走到寄姐跟前,使了个眼势,把寄姐吊到背静处所,悄悄说道:‘你因甚么见了他,便有些馁馁的?’”[7](P1350)即罗氏用眼势把寄姐引诱到背静处所。在文中亦有大量例证。第二十五回:“一日来旺儿吃醉了,和一般家人小厮在前边恨骂西门庆,说:‘怎的我不在家,耍了我老婆,使玉箫丫头拿一匹蓝段子到房里啜他,把他吊在花园里奸耍。’”“耍”有动词“不正当的手段哄骗”义。《山东方言词典》:“耍,欺骗;戏弄。”[21](P283)文中来旺认为西门庆用计(一匹蓝段子)哄骗的惠莲上了当。第六十九回:“如此这般,你却怎的寻个路儿,把他太太吊在你那里,我会他会儿。”“寻个路儿”也是指西门庆让文嫂使手段引诱林氏相见。
再看文中“七月十五日吊在地藏庵儿里”,这件事的背景西门庆在前文已述。第三十四回:“那阮三喜欢,果用其计。薛姑子受了十两银子。在方丈内,不期小姐午寝,遂与阮三苟合。”“不期”指“不料”,也就是未曾约定。《汉语大词典》:“不意;不料。”[8](P448)可知陈参政家小姐与小伙阮三两人之前并无约定,只是薛姑子用计把陈参政家小姐引诱在方丈内,才有了后来之事。
“吊”其本字当为“钓”。《说文解字》:“钓,钩鱼也。”(P299)本义为用钩具获取,后引申为引诱。《淮南子·主术训》:“虞君好宝,而晋献以璧马钓之;胡王好音,而秦穆公以女乐诱之。”[32](P96)《金瓶梅词话》第一回:“私心便欲成欢会,暗把邪言钓武松。”姚灵犀《金瓶小札》释此处“钓”为“渔色者入手之始曰钓”[33](P106),不确切,此实指潘金莲以情色“引诱”武松之事。今鲁西南方言中仍保留这种用法:别搭理他,他这是吊人的手法。
注释:
①文中例句均引自陶慕宁校点本《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此处《汉语大词典》“根底”例证引《再生缘》作“十七回”,似有误,应作“六十八回。”
③此说似不妥,卷子做法常用锅贴法,即贴于锅沿儿,如烧火过久则锅热面团变焦黑,并不直接放火上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