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2018-04-14韩广富葛一璇
韩广富,葛一璇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扶贫,走遍了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他针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脱贫攻坚作出新判断、提出新要求,逐步地形成了系统的脱贫攻坚思想。党的十九大充分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明确脱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强调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1]47在此背景下,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对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的形成
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贫困问题的背景下,习近平从中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深刻思考当代中国农村脱贫攻坚问题,逐步地形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政治军事对立的逐渐消除,被长期冷战所掩盖的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贫困问题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号召世界各国采取行动消除和缓解贫困。1995年3月6日至12日,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讨论消除贫困、减少失业和增加社会融合等问题。会议通过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和《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行动纲领》就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做出10项承诺。2000年9月6日至8日,联合国举行千年首脑会议,讨论和平与发展、强化联合国机构职能、经济全球化、南北矛盾加剧、非洲地区被边缘化等问题。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宣言》承诺在2015年之前实现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保障妇女权力、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抗击艾滋病和疟疾、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等8项目标,即千年发展目标。2004年5月26日至27日,世界银行在中国上海举行全球扶贫大会,交流国际反贫困经验。会议通过的《上海减贫议程》呼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国际机构要加大减贫工作力度,采取具体的减贫步骤,实施加快增长和减贫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9月20日至22日,联合国举行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讨论贫困、性别平等、健康和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加强伙伴关系等问题,并审议千年发展目标实现情况,商讨未来的行动战略,承诺将尽一切努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9月25日至27日,联合国举行可持续发展峰会,讨论推动世界和平和繁荣、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会议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再次展示了国际社会携手消除贫困的决心和信心。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深刻思考如何推进当代中国农村脱贫攻坚,为国际反贫困事业做出中国的独特贡献,逐步地形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成功实施,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10年,按照中国政府确定的1 274元扶贫标准来测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为2 688万,占农村总人口的2.8%[2]。有鉴于此,2011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 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测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为1.28亿,占农村总人口的13.4%[3]。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2011年至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4]358。同时,明确提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是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等14个片区。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剩7 017万人。据此,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从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进入到了脱贫攻坚阶段。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还面临着诸如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常规的手段难以奏效、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等困难。对此,习近平深刻思考如何推进当代中国农村脱贫攻坚,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逐步地形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
(三)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建国以后,毛泽东对如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积极探索。他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5]437他强调“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5]495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工业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他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131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7]364;“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7]172可见,邓小平不仅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且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新旧世纪之交,针对地区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江泽民和胡锦涛强调要正确认识共同富裕和妥善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江泽民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对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8]466胡锦涛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着力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9]624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刻思考如何推进当代中国农村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逐步地形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当代中国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农村扶贫开发理论。
(一)脱贫攻坚必须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
一般来说,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都较低、基础设施较薄弱、自然条件较差,但贫困地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因此,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同时,他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他强调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10]56可见,贫困地区要实现脱贫致富离不开“输血”即外部帮扶,但更重要的是要增强“造血”功能即激发内在活力,只有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脱贫攻坚必须面向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
以往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国家扶贫开发资源还不能覆盖全部贫困人口;国家安排的扶贫开发项目与贫困人口的真正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扶贫开发资金还存在闲置、浪费、被骗取、挤占挪用,甚至被侵占贪污等现象;干部包扶、社会帮扶、企业带动、移民搬迁、小额信贷等扶贫到户措施还不完善;某些驻村扶贫干部对农业、农村、农民缺乏深刻的了解,还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片区县的选定、约束、退出机制还不健全;贫困人口脱贫后的后续发展措施还很缺乏,返贫现象较为严重。对此,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1]他要求各地都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48
(三)脱贫攻坚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脱贫攻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习近平强调要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党中央和国务院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等工作,省级要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等工作,市(地)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等工作;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扶贫体系;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健全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公众等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同时,他强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等,增长幅度要体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要求。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要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12]86要“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11]
(四)脱贫攻坚必须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
以往国家对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及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侧重于经济指标。对于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及领导班子来说,戴着贫困县的帽子争取各类财政拨款和建设项目,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县域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考核指标,必然导致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及领导班子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脱贫攻坚上,这严重地弱化了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及领导班子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13]58他强调贫困地区要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同时,他强调贫困地区“有了一些钱,该怎么花?是把县城搞得很漂亮还是投向农村,是搞楼堂馆所、花花草草还是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也要好好思量。还是应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10]57针对以贫困为荣、争戴贫困县帽子、不愿退出贫困县行列等种种怪现象,他要求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建立贫困县约束和退出机制,“该摘帽子的就要摘,不该戴就不要戴,没什么好照顾的!”[10]63
(五)脱贫攻坚必须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除体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更体现在教育发展水平上,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差距。贫困人口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因此,习近平指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受到教育。”[14]682义务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然而由于国家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等原因,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不断增长,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及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对于减轻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负担、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习近平强调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六)脱贫攻坚必须编织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
所谓社会安全网,是泛指一切能够帮助贫困人口应对贫困和风险的制度安排。为贫困人口提供社会安全网已成为各国减贫的共识和行动。从2007年起,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进入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新阶段。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实施,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就脱贫攻坚而言,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将是经济增长的减贫效益下降、财政扶贫投入大幅度增加难等新问题。因此,习近平强调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脱贫攻坚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贫困地区“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要紧紧扭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14]682
三、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对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强调了脱贫攻坚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15]219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16]831-832,“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7]189他强调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0]57可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党的宗旨。因此,习近平要求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重点要放在脱贫攻坚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把减少扶贫对象作为首要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切实把脱贫攻坚抓紧抓实,不断抓出成效。
(二)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提出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新举措
习近平强调加快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必须注重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据此,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强调要针对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以工代赈等工作基础上,重点做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乡村旅游扶贫等10项工作,以此全面带动和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根据该文件精神,交通运输部2014年安排资金1 550多亿元,支持14个片区改造建设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3.17万公里,农村公路9.6万公里,“溜索改桥”项目138个,解决片区93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的道路通畅问题;国家发改委、水利部2014年安排资金125亿元,支持贫困地区1 900万农村居民和285万农村学校师生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国家能源局2014年安排资金449.9亿元,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农网改造升级,安排87.1亿元解决84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2014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确定了6 130个行政村作为乡村旅游重点村,其中有2 000多个是建档立卡贫困村[18]。
(三)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提出了完善脱贫攻坚机制的新任务
习近平强调推进脱贫攻坚重在提高实践成效,关键是要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据此,2014年3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做好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支持领域、重点工作等问题。5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门印发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强调要强化建档立卡与信息化建设、推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建立精准考核机制。8月8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强调要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机制、使用机制和监管机制。1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强调要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创新参与方式,完善保障措施。12月1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从贫困县实际出发考核发展实绩,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201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对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的退出标准和程序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四)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提出了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新要求
习近平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要保证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据此,2013年7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提出教育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强双语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力发展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民族技艺,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高等教育方面,提高片区高等教育质量,加大高等学校招生倾斜力度,开展高等学校定点扶贫工作;在学生资助方面,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推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见》还明确了教育扶贫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范围、保障措施、组织领导等问题。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颁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再次强调要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教育总体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
(五)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提出了增进贫困人口民生福祉的新思路
习近平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23为此,他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线”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导舆论”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据此,2014年2月21日,李克强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办法》首次以国家行政法规的形式对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10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这对于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空白、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效益、确保社会救助安全网网底不破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24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鼓励和支持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开展慈善活动、培育和规范各类慈善组织、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慈善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成功对接,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有机结合、功能互补。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N].人民日报,2011-11-17(023).
[3] 顾仲阳,范小建.扶贫标准上调至2300元[N].人民日报,2011-11-30(00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11] 习近平.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 刘永富.锲而不舍抓改革 戮力同心补短板——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http://www.zjfp.gov.cn/html/main/zyzcView/2129.html,2015-02-05/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