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校融合农技推广及实践教学双赢模式构建的科学涵义

2018-04-14陈殿元李开忠元明浩李海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技技术推广科技

王 帅,陈殿元,王 楠,李开忠,元明浩,李海波

1 引 言

农业高等院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1],近年来,都在积极探索社会服务的发展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模式。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基地”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浙江大学的“湖州模式”、吉林农业大学的“赞比亚扶持计划”等。当下,尽管农科院校农技推广职能已被国家纳入推广体系,但由于推广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各地均在尝试具有区域特点的融合。鉴于此,本文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探讨城校融合农技推广的优势,发挥政府与高校在区域农技推广联盟中“1+1>2”的双赢模式,以期为校地合作在农技推广事业上的互补双赢提供模式参考。

作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吉林地区农技推广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社会服务职能决定着与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事业有着共同指向,可成为地方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力量。学校下设的植物科学学院,是面向种植领域培养人才的专业学院,学院具有充沛的办学资源和人才优势,目前,学院拥有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园艺、园林、种子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2个专科专业,与农技推广部门相比,学院在农业科技研发、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硬件设施支撑上均有显著优势。目前,在吉林地区从事并承担农技推广任务的、区级以上单位共有5家,有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丰满区农业蔬菜技术推广中心、昌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船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及龙潭区农业蔬菜技术总站。题目中“城校融合农技推广”就是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上述农技推广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在发挥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和区位优势,在所在城区内组织和参与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2]。

2 城校融合农技推广模式构建的现实需求

如图1可见,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技术力量薄弱、人员老化且缺乏研发能力,故而在生搬硬套其他地域农业技术时往往不符合本区域的发展需求,而高校虽说拥有科技力量,但不具备行政手段,一些公益性事业需要搭载其他平台。此外,受到政府购买服务的推动,高校获得研发经费,但多数农业技术又止步于实验室和试验田。教师因缺乏实战演练,往往制定的科研目标不明确,难以和实践生产的真正诉求相联系。该局面若不打破,将不利于区域内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更无法形成区域推广的联合力量。当前,广大农民对于科技种田的需求如饥似渴,而农科院校科研成果又偏重理论,这也在客观上要求高校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走出去”服务社会,将更多科研成果拿到实践中考究,再“拿回来”,将问题搜集整理,通过试验设计进行技术攻关,而后再指导农业生产。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一方面能让百姓切身感知科技兴农的无限魅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真正体会科技兴农的好处,培养出学农、务农的极大兴趣。

以往在参与农技推广服务上,高校教师大多以个体自发为主,即高校某些领域专家拥有较好的社会公认度,受到地方政府委托参与某些技术推广服务,这种单兵作战的方式,一方面无法形成规模化推广的力量,另一方面,主动性不强、时间不确定,仅能参与某一链条的农技服务,无法对技术推广的全程进行跟踪性指导。此外,更无法形成“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致使青年教师得不到实践锻炼,难以抓住制约生产实践的关键问题,因此,应该充分结合学科特点,通过科技服务团队的组建,逐步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在过去,教师参与农技推广服务过程中的经费大多源于委托部门,致使一些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难以得到经费支持。而从2014年开始,我校继续教育学院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教兴农服务的积极性,开展了科教兴农“四个一”服务专项以及下乡的课时补助奖励制度,此外,吉林省科技厅也设立了“三区”人才资助专项,上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相关教师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提供了充分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

图1 农技推广城校融合的必要性及现实需求示意图

3 城校融合农技推广“双赢”的具体涵义及模式

涉农高校是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其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本存量,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通过高校和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可在农业生产一线为学生提供实践与观摩的平台,充分调动区域优势,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最终通过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成为拥有高技术、知识丰富、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大力推行公益性推广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和社会化创业服务的大背景下,农科院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应该找准位置,寻求与地方合作的切入点,通过城校融合来完善服务网络,进一步夯实高校在强市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城校融合“双赢”模式的构建,能够充分调动高校农业科技研发的资源优势及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优势,在充分补充农技推广科技力量不足的同时,在实践中打磨和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争取校外实践基地,通过重大技术的推广,将第一手材料以专题报告或实践教学的方式传授学生,使其掌握最前沿的应用型技能。此外,通过技术推广过程中障碍性因素的突破,积极申报纵向课题,基于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成立,力争每名团队成员都以参加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在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专研。通过上述模式的构建使教师将自己的技术成果尽快跨出实验室和试验田,抓住与地方合作的机遇,通过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融教育、研究和推广三位于一体,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广领域“最后1公里”的对接问题,最终反哺实践教学。将高校人才、设施的“资源优势”与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优势”相结合,充分建立农技由高校研发到示范推广的“无障碍通道”,通过城校融合农技推广模式的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设立,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此外,还可以将科技成果拿到实践中演练,更益于抓住关键环节,申报科研课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保障。立足搭建城校融合的农技推广体系,在发挥高校公益性农技推广重要补充的同时,积极利用政府平台为师生创建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师科研带来源源不断且符合实际需求的科研思路,最终反哺教学,培养出更符合区域发展诉求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城校融合农技推广双赢模式的建立,一方面使地方政府更多了解农科院校的科研成果,增强学校对社会的影响力,通过技术研发和服务、技术转让及入股等方式,在增强农科院校带动地方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拓宽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农技推广,能够深入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使其在农业技术创新行为和实践技术需求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双向交流机制,进一步增强应用型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此外,城校融合农技推广模式的构建可以弥补农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示范基地的不足,通过区域内重大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使学生们了解最为前沿的现代农业技术,增强学习农业的信心,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渐锁定市场需求及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以此为攻关点来申报科研项目,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来参与科研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本科论文,最终能够将科研成果和论文写在大地上。从学校层面考虑,城校融合农技推广能够为学生提供校外最新农业技术推广及示范的实训基地,积极引进前沿科技,更新知识体系,应用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上,另外,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的同时又能积极发掘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通过专题讲座及实践教学的开设,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应用性技能。从农技推广部门考虑,此融合可以有效帮助农技推广部门解决人力缺乏问题,着力提升农技培训质量。因此,基于城校融合体系,构建农技推广联盟,将更有益于吉林地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及推广,在今后几年里,如图2所示农技推广的双赢模式一定会大放异彩。

图2 城校融合农技推广的“双赢”模式示意图

4 城校融合农技推广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2017年党中央1号文件对“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地方应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予以高度重视和特殊强调。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服务三农是涉农高校生存之源、立校之本,是新时代高教强省所赋予农科院校的神圣使命。 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通过其服务职能的发挥,科研成果就有了转化的契机。然而,现实中的农技推广部门受到体制约束,技术力量严重缺乏且人员老化,难以承担强度较大的技术推广及宣传培训工作,尽管国家对农业工作经费投资力度较大,但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涉农高校是我国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不但能积极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还产生了一大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实用性科技成果。然而,多年来,农科院校更多扮演着“白领”,发挥基础教学的优势,而忽略了“蓝领”所肩负的实践服务任务,科研、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使得人才资源很难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发挥实效。此外,高校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偏重理论而忽略实践,极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程。众所周知,再先进的农业技术也需要应用到实践中去熟化。我们的科研成果应该积极主动为其寻找转化出路,迫切需要实践的考究,这就为两者间协同创新模式的创建提供了基础前提。可见,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城校融合农技推广双赢模式势在必行。

5 城校融合农技推广模式建立的措施保障

(1)基于校园网络及手机公众微信平台,依照学科方向将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园艺、园林、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涉农专业教师进行编组,组建一支优秀的、多学科的专家队伍,并进行专业服务信息公开[4];(2)与城区农技推广部门签订技术包保协议,参与区域内重大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技术服务换取现代农业“校外观摩”的示范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提供素材;(3)协同农技推广部门参与技术的全程实施,对相关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缺陷进行技术攻关,并以此为关键点积极申报科研课题,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成立、项目的具体实施逐步发挥师生在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力争团队全部成员参与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努力营造团队的学术性研究氛围,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文堂,华玉武,高建伟.构建地方农业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思考与实践——基于北京农学院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2(6):3-5.

[2] 姚晓霞.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激励模式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631-634.

[3] 王航.涉农高校农业推广工作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14(5):44-46,81.

[4] 吕小艳,曾东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探析[J].高教论坛,2016(5):26-29.

猜你喜欢

农技技术推广科技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