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对石漠化演变影响的研究
2018-04-14吴协保吴照柏贺东北但新球屠志方李梦先但维宇
吴协保,吴照柏,贺东北,但新球,屠志方,李梦先,但维宇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石漠化监测中心,长沙 410014; 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 100714)
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又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重要,但石漠化是该区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和美丽家园建设[1-2]。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国家先后启动了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整治、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大了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本文结合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对区域生态建设实施状况及对石漠化变化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今后石漠化区生态建设工程布局与石漠化防治实施提供参考。
1 岩溶地区主要生态工程实施状况
自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国家先后启动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保护、长江珠江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生态工程,对现有林草植被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加大保护力度,依托其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林分质量,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对宜林荒山荒地及陡坡耕地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人工促进方式加速林草植被修复,有目的地培育林分,提升林地综合效益;对坡耕地通过砌坎降坡、土地改良、完善农业灌溉设施等提升土地生产力,全面提升了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针对生态脆弱的岩溶生态系统,国家除上述生态工程实施倾斜,还于2008年启动了覆盖西南岩溶地区8省(自治区、直辖市,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石漠化土地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林草植被恢复为核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人工林草植被修复、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工程、草食畜牧业和生态产业发展等,在重点加快石漠化土地修复的过程中,削除或降低影响石漠化土地扩展的人口与土地、能源、经济发展等方面矛盾,保障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快区域可持续发展。2008—2010年为工程治理试点期,对100个石漠化严重县投资20亿元;2011—2015年为全面推广期,重点县扩大到314个,年均投入由16亿元增到20亿元;2016年后为提高石漠化治理成效,集中资金实施治理,将治理县精简至200个,保证每县每年投资达1 000万元以上。
2011—2016年间,国家继续加大对岩溶地区防护林和生态建设力度,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进一步提高了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助标准,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从2010年的75元/(hm2·年)提高到150元/(hm2·年),2013年提高到了225元/(hm2·年);扩大了石漠化治理范围,增加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国家投入,到2015年继续实施长防、珠防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力度持续加大。
据《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十二五”期间,8省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135.3万hm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工造林面积88.3万hm2,长江、珠江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71.4万hm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170.6万hm2;到2016年,监测县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达到1 300.0万hm2。由于这些重大生态工程的不断推进,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各生态建设工程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中实施状况详见表1。
表1 生态建设工程分石漠化状况统计表hm2工程类别岩溶土地面积合计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 544 712.0617 504.9628 167.8299 039.3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5 247 187.91 577 763.53 237 187.7432 236.7退耕还林还草工程656 713.8177 151.5243 568.0235 994.3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157 777.858 217.969 031.730 528.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 764 571.8595 841.6868 621.6300 108.6速生丰产林工程40 149.44 844.522 478.212 826.7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101 803.614 260.380 190.97 352.4农业综合开发工程21 888.27 295.87 930.76 661.7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50 866.112 853.527 298.310 714.3森林抚育工程393 724.468 050.4227 399.398 274.7长治工程5 890.92 519.71 884.91 486.3
续表1 生态建设工程分石漠化状况统计表hm2工程类别岩溶土地面积合计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其它重点工程248 044.464 389.894 902.088 752.6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81 526.527 514.227 888.726 123.6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工程1 290.0415.4297.1577.5财政造林补贴项目147 452.654 923.042 568.349 961.3植被恢复费营造林工程111 177.139 271.844 939.526 965.8中央预算内油茶产业专项工程24 310.18 577.110 514.35 218.7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11 142.52 258.03 969.24 915.3三峡后续工程23 993.49 863.48 299.35 830.7地震灾害植被恢复工程39.839.8碳汇造林工程3 224.51 191.01 452.6580.9合计10 637 486.83 344 707.35 648 629.91 644 149.6
2 生态建设工程对石漠化演变的影响状况
监测结果显示(表2),2011—2016年,岩溶地区因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促进植被保护和植被恢复面积达1 286.6万hm2,有效遏制了石漠化土地扩展,促进了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修复。其中林业传统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对石漠化好转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对石漠化顺向演替的贡献率达58.06%;此外其他林业工程(如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对石漠化顺向演替贡献率为16.35%;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虽然覆盖面较小,但因单位面积投入较高,治理对象明确,目的性强,对石漠化顺向演变的贡献率也较高,达19.96%,接近1/5;其它的小流域综理工程、长治工程等工程占石漠化顺向演变的5.63%,是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有益补充。
表2 工程措施下石漠化演变情况hm2工程类别面积合计明显改善型轻微改善型稳定性加剧型严重加剧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 544 712213 937.685 614.31 234 286.42 857.38 016.4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5247 187.9412 715.285 723.94 734 939.2773.413 036.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656 713.880 459.540 724.2531 313.1157.24 059.8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157 777.825 814.711 928.3118 798.061.21 175.6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 764 571.8186 724.764 919.11 510 859.48691 199.6速生丰产林工程40 149.46 314.71 114.932 131.561.8526.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101 803.62 126.03 075.896 491.2110.6农业综合开发工程21 888.23 485.01 604.016 549.11.1249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50 866.19 119.84 246.937 299.268.9131.3森林抚育工程393 724.447 745.212 672.6332 343.747.4915.5长治工程5 890.91 693.71 527.02 667.72.5其它重点工程248 044.439 745.520 626.1183 232.4235.84 204.6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81 526.522 279.512 388.244 881.3130.91 846.6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工程1 290.066.0194.31 029.7财政造林补贴项目147 452.621 096.120 640.1100 692.3222.14 802.0植被恢复费营造林工程111 177.130 958.416 541.361 678.0105.81 893.6中央预算内油茶产业专项工程24 310.14 891.32 351.716 787.369.6210.2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11 142.5718.4972.89 420.430.9三峡后续工程23 993.41 767.2847.221 379.0地震灾害植被恢复工程39.839.8碳汇造林工程3 224.5963.8349.31 731.9179.5合计10 637 486.81 112 622.3388 062.09 088 550.65 661.542 590.4
以改善林草植被覆盖为主要目的的治理工程,对石漠化顺向演变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同时必须注意到,局部有生态工程覆盖的区域仍有逆向演替发生,加剧型石漠化就有0.47%来源于石漠化综合自理工程,数据显示这部分加剧型的石漠化面积,主要成因是石漠化治理工程前期在造林炼山时对原有植被进行了清除,导致植被盖度暂时性降低,等新造林郁闭以后石漠化程度会快速好转。
3 生态建设工程对石漠化防治的影响评价
3.1 生态环境改善,防治成效显著
通过近20年来生态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通过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显示,石漠化防治成效可概括为:石漠化面积呈现缩减,持续减少;重度以上石漠化比重下降,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石漠化发生率下降,石漠化敏感性降低;林草植被群落结构进一步优化,植被盖度逐步提升;坡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系统稳定好转,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加。
3.2 加快了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进程
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生态工程中林草措施的实施加快了石漠化土地顺向演替进程。保护类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石漠化顺向演替的贡献率最大为52.50%,其次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为19.96%,人工造林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工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工程、财政造林补贴项目、植被恢复费营造林工程、中央预算内油茶产业专项工程、地震灾害植被恢复工程、碳汇造林工程)为11.4%,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为10.38%,其他工程(其他重点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为4.14%,综合治理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长治工程、三峡后续工程)为1.62%。各项治理措施对石漠化好转的贡献见表3,各项治理措施在石漠化顺向演替中贡献率见表4。
表3 各项治理措施对石漠化好转的贡献治理措施面积/ hm2明显改善轻微改善封山管护664 584.2169 169.1封山育林(草)448 111.6161 604.2人工造林399 679.7263 230.2飞播造林289.461.0林分改良10 132.7876.7人工种草506.1160.4草地改良77.3115.0其它林草措施11 026.08 769.6保护性耕作11 612.910 143.1间作5 248.628 067.7轮作7 750.317 860.4禁牧102.7其它农业技术措施15 274.33 128.1坡改梯工程25 849.6165.5客土改良69.678.7小型水利水保工程778.4其它工程措施92 835.5307.6总计1 693 826.0663 840.1
表4 各项治理措施在石漠化顺向演替中贡献率治理措施比例/%治理措施比例/%封山管护35.36间作1.41封山育林(草)25.86轮作1.09人工造林28.12禁牧飞播造林0.02其它农业技术措施0.78林分改良0.47坡改梯工程1.10人工种草0.03客土改良0.01草地改良0.01小型水利水保工程0.03其它林草措施0.84其它工程措施3.95保护性耕作0.92
从治理措施来看,林草措施在对石漠化顺向演替的贡献率为90.71%,林草措施作为传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措施对石漠化好转起到了决定作用,说明我国岩溶区必须坚持以林草措施为主的石漠化治理方向,但岩溶地区良好的水热资源条件仍是石漠化区域林草植被的自我修复及人工促进的重要基石。
3.3 生态工程覆盖面有限,力度不够
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未实施任何生态工程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部石漠化面积比例为67.0%,而未实施任何生态工程的岩溶土地面积占全部岩溶土地面积比例为63.0%,生态工程覆盖面仍偏小。而石漠化严重的滇黔桂三省区,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县域的全覆盖,但生态工程覆盖的岩溶土地比重仅为57.5%。主要是我国现行的生态工程均有特定目标,重点不是针对石漠化土地及岩溶地区,这些工程在岩溶地区的布局比重小,且石漠化土地属生态脆弱地区的难治理或利用区,治理成效比土山(坡)差,可能影响到治理成效与检查验收;另外,在石漠化区域的治理措施仍以投入小的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为主,而人工造林仅以补助形式,没有纳入全额预算投资,也影响到石漠化治理进程。前期石漠化小班中有无工程和治理措施覆盖情况详见表5。
表5 前期石漠化小班中工程和治理措施覆盖情况行政单位有工程覆盖无工程覆盖有治理措施覆盖无治理措施覆盖面积/hm2占比/%面积/hm2占比/%面积/hm2占比/%面积/hm2占比/%其他省份1 123 97726.733 080 24173.271 927 26645.842 276 95254.16滇黔桂3 314 26242.574 471 28057.433 867 11849.673 918 42450.33总计4 438 23937.027 551 52162.985 794 38448.336 195 37651.67
岩溶地区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涉及8省457个县,“十三五”期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仅对200个重点县安排投资,还有一半以上的石漠化县没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3.4 投入总量小,单位面积投资标准低
一是投入严重不足,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生态工程,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工程建设的投入主要应该由政府来承担[3],但目前国家每年的投入只有20多亿元,石漠化地区又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有限,难以拿出财政资金进行石漠化治理,石漠化防治仅依靠国家投入开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单位投入低,目前,石漠化治理的投资标准仅为25万元/km2,而工程建设内容涉及林业、水利和农业等多项措施,单位面积投入严重不足;后期管护与运行维护也没有经费支持,导致管护责任无法落实到位,留下了边治理、边破坏的隐患,治理成果巩固措施难以落实。
4 讨论与建议
生态建设工程对石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深受岩溶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但目前生态工程仍存在投资总量小、单位面积投资及单项工程单价低、工程覆盖范围小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石漠化防治中,首先,应以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数据为基础,根据石漠化状况实际,科学落实生态工程实施范围及主要治理措施,为全面推进石漠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第二,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加大对岩溶生态脆弱地区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投资力度,尽量扩大工程治理范围,完善治理技术措施与手段,如以岩溶地区的地文景观为基础,对现有或治理后的林草植被进行保护,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及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石漠公园体系建设,既可实现区域脆弱的岩溶生态系统保护,又能充分发挥岩溶地区独特的景观资源优势,构建布局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平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生态产品的需求;此外,针对脆弱岩溶生态系统的治理难度大的实际,提高治理单位成本,确保治理一片,成功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