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 走出文本
2018-04-13叶益荣
摘 要: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据,每篇文本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全发展,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用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所传递的思想,走出文本来用文字、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就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以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为例,对如何有效地走进文本,又如何走出文本,传递文本中的情感进行了论述,目的就是要确保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走进文本;走出文本;《音乐巨人贝多芬》;人物;情感
《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章通过女佣的介绍、贝多芬与客人的谈话以及贝多芬的回忆三个部分向读者展示了永不屈服的音乐巨人。因此,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确保文本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也为了确保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健全地发展,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贝多芬的形象,了解贝多芬内心世界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使学生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就从“走进”“走出”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以确保《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本选入教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一、 人物中走进
走进文本,“人物”是最好的切入点,是学生理解文本中心思想,感受文本大意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前提。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以及问题的交流来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进而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先组织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如: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中讲述了几个故事?
(3)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能够降低学生阅读的盲目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之后,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贝多芬,在学生阅读结束后,我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如:
(1)为什么贝多芬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2)“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句话中,为什么要挣扎出来,挣扎出来做什么?这里面的“倒落了的火山”指的是什么?“熔岩”指的又是什么?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4)如果你遇到和贝多芬同样的事情,你会选择怎么做?
……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以此来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感受贝多芬的不幸。
综上过程可以看出,我们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本中的人物,并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在挫折、困难、不幸面前展现出的顽强精神等等,这样一来能够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二来能够为学生走出文本打好基础。因为只有走进了,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在感悟中走出,形成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情感中走出
“走出”是相对于“走进”而言的,只有高效地走进,才能有效地走出,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才能在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走进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文本解读能力,更要在走出中将文本中所传递的思想、精神延续下去,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貢献。那么,在《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们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法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贝多芬之人,可我们该如何走出文本,走出贝多芬,让情感得到升华呢?
(1)群文阅读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贝多芬,了解贝多芬身上的那份“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和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群文阅读活动,即:贝多芬的生平简介、贝多芬《献给爱丽丝》背后的故事、贝多芬和海顿的故事、《贝多芬传》中的相关片段等等。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故事和资料,并对这些文本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贝多芬其人,感受他背后的故事。而且,这样的阅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学生深入地理解贝多芬身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做出贡献,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走出文本,情感升华的表现。
(2)读写结合活动。“写”是走出文本的一种形式,读写结合活动的组织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在写中走出文本。在《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们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阅读,了解了文本的大意,明确了文本的中心思想,之后,我组织学生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相关的话题进行写作,通过语言的有效组织和自己内心想法的流露来描写出来,这样不仅走出了文本,也让情感得到了升华,更有助于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本,对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显著的功效。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辩论会、演讲活动或者是制作手抄报等活动来帮助学生走出文本。而且,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应用对文本情感的延续,对学生全面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文本是为了了解作者在文本中寄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走出文本是读者、是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是情感的升华,是思想的延续。总之,语文教师要注重文本的走进,也要注重文本的走出,只有走进和走出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文本价值最大化实现,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存在意义,才能为学生健康的成长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祥伦.《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6,(06):59-60.
[2]王倩.回归原点:语文教学要走出文本[J].中学语文,2013,(15):15-16.
作者简介:
叶益荣,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浦城县临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