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8-04-13刘炯王梦
刘炯 王梦
摘要:新时代的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经济增速逐步换档、经济驱动快速转变,由于就业综合能力偏弱、从业资格缺乏、适应能力偏低,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陷入就业竞争激烈、层次偏低、发展欠佳的就业困境。基于国家宏观就业环境,考量企业中观发展需要,结合个人微观职业路径,高校应该探索财经类专业协调教学模式、强化高校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构建校企协同的联合培养模式,最终完善财经类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其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真正帮助财经类大学生化解就业压力并找到合适自身的就业岗位,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策略
一、前言
迈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经济增速逐步换档、经济驱动快速转变,由此带来了产业的升级换代,与此对应的是就业市场岗位的调整,这无疑给本身就业压力较大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产业的调整升级换代既能带来机遇,又增加了新的挑战。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其中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占了不小的比重,当然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人才缺口较大息息相关,但随着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财经类专业,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财经专业的追捧已经稍显过热了。
毫无疑义,在新时代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每年大量的财经类毕业生必然给我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困扰,新时代我国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更加严峻,因而探究该群体的就业策略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与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分析,重点探究促进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具体策略,以期提升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新时代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一)就业的综合能力偏弱,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激烈
众所周知,财经类专业是就业市场的万金油专业,但万金油专业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财经类专业虽然覆盖面广,但是也容易造成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不专、不深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常见的财经类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工商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等,但是由于现代经济体系已处于高度发达的阶段,单凭某一财经专业的知识难以解决在实际业务处理中的复杂问题,由此使得高校培育的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的财经类人才综合素质出现错位。可以说,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已成为我国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由此也导致了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被动局面。
(二)职业的从业资格缺乏,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层次偏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运行越趋规范,各类职业从业资格考试体系已初步形成,基础的从业门槛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高等级的证书如注册会计师(CP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由于学习任务重、缺乏监督与引导、考试宣传不够等问题,当前我国财经类大学生普遍对于从业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财经类大学生在毕业后仍没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直到被用人单位聘任以后才去被动考取,例如近年在许多银行与券商的招聘过程中,发现80%左右的应聘者都没有从业资格证书,这无疑使得用人单位对应聘者非常谨慎,更有许多人因为受限于资格证书只能從事最简单的营销或者基础服务的工作,这导致了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层次偏低的问题。
(三)岗位的适应能力偏低,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发展欠佳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财经类企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层次,因而对于专业属性的要求不高,再加之许多财经类岗位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要求较高,从而使得财经行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比较看重从业经验、轻专业对口。并且在招聘的过程中,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而当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并不高,从而造成财经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较难。当然,这个就业难的定义是相对的,笔者此处说的难是说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就业上难以找到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岗位。例如许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多数毕业后就业就是从事低端的销售工作,并且很难获得职业上的晋升;部分财经类学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甚至只能从事后台服务工作,其职业发展路径就更受到限制。
三、新时代促进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策略研究
(一)探索财经类专业协调教学模式,完善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
探索财经类专业协调教学模式、完善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新时代促进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与基础。如前所述,当前高校培育的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的财经类人才综合素质出现错位,由此造成了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出现不足,因而要解决新时代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好当前财经类专业培育模式带来的竞争力不足问题。基于此,高校应该探索财经类专业协调教学模式,完善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财经类各专业内部要进行协调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都应该与会计学进行联合培养,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财经类各专业要与非财经类专业进行协调教学,如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要与心理学、数学、法学进行联合培养,提高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二)强化高校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提升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高校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提升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时代促进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职业资格证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是财经类专业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展业的关键,因此高校应该强化高校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提升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校应该对相关财经类就业资格证的获取设立专项学分,学生只有考取这些证书才能获得毕业学分,由此引导学生积极考证;第二,学校应该利用社团协会组织的力量,成立职业资格证书协会,积极帮助学生获取相关资格,在学校内形成一股良好的考证风气;第三,学校对于获取CFA、FRM、CPA等高含金量证书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与精神奖励,提高学生考证的积极性;第四,虽然考证对学生的就业有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学校传授知识的核心职能,因此要将专业学习考试与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内容相挂钩,提升高校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前沿度。
(三)构建校企协同的联合培养模式,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
构建校企协同的联合培养模式、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是新时代促进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一直号召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但是效果一直欠佳,这是由于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育只停留在表面,如只进行简单的学生实习合作,而未使得企业的岗位实践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想真正的提升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就必须加深校企的合作程度:首先,要引入企业资深专业员工来给财经类大学生进行教学上课,提高财经类大学生的应变能力,拓展财经类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其次,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而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要提升实习的实效性;再者,学校要提升实习企业的选择门槛,要找到具有一定业务实力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而不是哪些业务面窄、运行不规范的初创型企业。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中国,随着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经济增速逐步换档、经济驱动快速转变,高校必须改变当前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偏弱、从业资格缺乏、适应能力偏低的被动局面,要在教育模式、教育重心、教育技巧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既坚持财經类各专业内部要进行协调教学,也注重财经类各专业要与非财经类专业进行交叉教学;既对相关财经类就业资格证的获取设立专项学分,也对应获取CFA、FRM、CPA等高含金量证书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与精神奖励;既引入企业资深专业员工来给财经类大学生进行教学上课,提高财经类大学生的应变能力与拓展财经类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又要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最终完善财经类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其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真正帮助财经类大学生化解就业压力并找到合适自身的就业岗位,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文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之困境与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
[2]曹静江,朱忠贵.报考职业资格证书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杨洁.高校财经类专业协同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8).
(作者单位:刘炯,河南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王梦,河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