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奶是否该受产业保护?

2018-04-13邢海洋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奶农奶源三聚氰胺

邢海洋

中美贸易战激战正酣,中方祭出农产品关税大招。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近年来围绕牛奶发生的倒奶、杀牛乃至牧场破产、上市公司崩盘事件,秉承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原则,我们在奶源进口上未设置任何障碍,这样做值得吗?

早在2014、2015年,青海、山东和河北就曾多次爆发因企业拒收鲜奶导致的奶农杀牛、倒奶事件,时隔两年后,全国范围内的倒奶杀牛事件又有重演之势,2018年春节前卫岗乳业的奶农倒奶,原因是春节之后就到了液态奶需求低峰了,乳业公司减少了收奶量。实际上,淡季前倒奶已经成为常态。牛奶过剩在乳业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展示得更为彻底,中国圣牧发布预警2017年亏损约10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247%,这是它创立8年来首次亏损,并且是巨亏。对亏损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原料奶价格普遍下降,仅此一项就亏6亿元。无独有偶,香港上市的现代牧业也警告2017年亏损净额不少于9亿元。如果再算上连年巨亏的贝因美以及2017年初崩盘的辉山乳业,中国乳制品行业可谓“黑天鹅”扎堆。

梳理这些巨亏或倒闭的上市公司,会发现它们大多有着类似的经营模式,都是工厂化养牛。为了提升奶源品质和产量,它们不仅建有现代化饲养场,还从海外进口优质奶牛,在投入上都是大手笔。可规模化生产加上品种改良仍战胜不了海外大包粉,那些外国牛奶喷成的奶粉,便宜到1吨不到2万元,而国产牛奶折合奶粉每吨在2.8万元以上。2017年我国进口大包粉超过70万吨,原奶及其他奶制品全部加起来超过100万吨。如果按1∶8的比例换算成液态奶,进口奶接近国内消费量的20%。

工业化饲养看似是三聚氰胺事件后解決散养弊端的产业升级之路,可惜,利用现代化养殖设备和技术,比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广袤牧场上的放养模式还是缺乏竞争力。自古牛羊养殖都是放牧式,牛羊的生活习性原本如此。圈养即使提供了饲养的便利,产奶率却上不去。而相对于地广人稀的澳洲,我们人均占有的草原本来就少,奶牛饲养还需要购买饲料,刚性成本居高不下。在全球化畜牧业竞争的背景下,本来就处于下风。

上游牧场一片惨淡,可下游乳制品行业却非如此。伊利、蒙牛和光明这三大乳企经营收入连年上升,比如光明乳业2017年实现净利润8.18亿元,同比上升21.15%;蒙牛净利润20.48亿元,大幅度扭转亏损。那些下游企业避开了奶牛饲养上与海外牧场的竞争,反而因为大包粉而节省了成本。更有甚者,2010年7月,光明乳业以约3.82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西兰新莱特公司51%的股权,成为中国乳业首桩海外并购案,此后,贝因美、伊利、蒙牛、新希望等企业相继“走出去”,布局奶源、兴建工厂和研发中心。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有乳企将生产环节全部搬到海外。

如果不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不是因为愈演愈烈的奶粉代购,国内牛奶市场的开放肯定不会如此彻底无壁垒。相反,肉类进口不仅针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关税税率,还有配额。在资源禀赋和我们相似的日本和韩国,那里对农产品进口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并给予自产农产品以巨额补贴,日本农业生产者收入总额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政府补贴。而乳业是日本的重点保护产业之一。日本是公认的喝奶大国,为了民族的未来,日本政府给出了高额的牛奶补贴经费,以至于现在日本超市里的牛奶价格几乎接近了矿泉水的价格。

经常听到奶农倒奶是“自作孽,不得活”的怨毒之声,可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了十年,中国的主粮类农产品都享受着政府的托底收购价,难道帮助下一代长高、强健全民族体格的牛奶,不应该享受同样的扶持和保护吗?

猜你喜欢

奶农奶源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价格两个月腰斩
三聚氰胺:上半年走势偏弱 下半年能否反弹?
关于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抗议
三聚氰胺:上半年机会大于下半年
三聚氰胺价格上蹿下跳为哪般
中兽医药治疗奶山羊疾病对奶源安全的影响分析
光明海外收购 蒙牛挺进西南 乳企开打奶源争夺战
欧盟补助28.1亿元给英国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