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疑”与“辩”

2018-04-13张敏敏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张敏敏

摘 要:阅读课在整个中学语文课程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要紧紧抓住“疑”和“辩”这两个字。所谓“疑”,即“质疑”“设疑”。一方面要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适时地设疑。所谓“辩”,即“思辩”“讨论”。质疑、设疑之后,必然需要解疑,而“辩”则是解疑的最佳手段。但教师在组织学生“思辩”“讨论”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不能盲目实施;不能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辩”才有实效,才有意义,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设疑;思辩讨论

阅读课在整个中学语文课程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得。”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两个字,即“疑”和“辩”。所谓“疑”,即“质疑”“设疑”。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提倡学生质疑问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支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问、质疑。

二、教师也需要适时地设疑

在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疑问。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反映了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符合并反映了阅读教学是师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过程的本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设疑呢?

第一,课前导入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阅读课的教学,需要在课前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这时的设疑需要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鳴,能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中围绕重要句段设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重要句段是指对表达中心、突出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句段。如写人的记叙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的句子或段落大多是重点。教师讲解到这些地方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语言。

第三,课后设疑总结,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之后在精神上有所得,使学生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一篇课文上完之后的课堂总结便承担着这一重要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设疑来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自己思索、讨论,从而得到一种真实的精神启迪。

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质疑、设疑,不仅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提高“主导”和交流的针对性,加速阅读教学的进程,提高效率。

质疑、设疑,那就必然需要解疑。那么如何有效地解疑呢?这就需要“辩”。所谓“辩”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思辩,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争辩”“讨论”。辩则明,不辩则暗。“辩”既可以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鉴别事物的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内化。那么,我们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争辩和讨论呢?我认为,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盲目实施。语文课上学生思辩、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讨论?这是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一位老师上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分组讨论李白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等。尽管学生课前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课上小组成员津津有味地念着大段大段著名学者的评论,但这是学生自己的思想交流吗?另外,讨论这样的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吗?这样的小组讨论看不出明确的学习目的,讨论的问题不值得推敲。学生的学习很盲目,无根无依,无病呻吟。

第二,不要流于形式。组织学生思辩、讨论并不是调节课堂气氛,使课上得热闹的手段。为讨论而讨论,追求形式,讲究过场是无益的。是不是每个成员都参与了?在讨论中是否有交流,是否有补充,有争论?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是不是都在讨论中提高了认识,拓宽了思路?经过讨论,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小组意见?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关注的,否则这一环节就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和摆设。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辩、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得出正确认识。教师在思辩、讨论中发挥主导作用,除了要求教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带动起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辩、讨论之外,还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做到如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辩、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思辩、讨论并不是把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学生去自行争辩、讨论,最后说出或念出讨论的结果就行。教师对学生的思辩、讨论要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该如何讨论。

其次,对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教师要进行评点、总结、正确引导。

总之,我们要站在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高度,立足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依托,不断发展、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改变单一、呆板、程序化的阅读教学模式,紧紧抓住“疑”和“辩”两个方面,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所受益。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