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培养策略

2018-04-13周挺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高中生心理健康

周挺

摘 要:以自我效能感为切入口,在问卷调查、访谈之后,探讨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以及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利用心理健康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策略;心理健康

随着浙江省新高考的改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统称技术纳入高考选考科目中,技术课程备受关注。在这新的改革形势和发展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这两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合,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信息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理论论述

1.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成功完成某项工作的主观评价,它将对个体的行为动机产生直接的影响。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判断和信念,即个体在特定情况下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

2.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往往会呈现出叛逆、紧张、复杂、压力大等问题,是心理和生理的共同发育时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陶君在研究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的积极因素,能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3.信息技术自我效能的研究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较好地完成信息技术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是仅仅针对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提出来的。Durndell和Haag的研究发现,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比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技术技能;Dishaw等人的研究发现,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具有显著的影响。朱晓菊、孙桢祥的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的学习兴趣、成就动机等,同时网络学习本身的特点也会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

二、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

1.调查问卷

本文所采用的问卷是借鉴山东师范大学王洪岩的“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该问卷结构包含两个维度,分别为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和信息技术控制感,共计20道测试题目,每个维度各10道题目。

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α)系数为0.891,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表的效度KMO值为0.830,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被试

调查选取杭州市两所高中的高二、高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挑选5个普通班和4个实验班,普通班和实验班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成绩差异。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57份,有效率91.8%。有效问卷中高二121人,高三136人;普通班161人,实验班96人;男生127人,女生130人。

3.程序

调查采用当场作答、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

4.数据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5.研究结果

(1)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成绩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在信息技术自我效能、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和信息技术控制感上的差异进行比较。

由上表可知,普通班和实验班对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和信息技术控制感均有显著正相关(t=-2.690,p=0.008<0.01;t=-2.410,p=0.017<0.05;t=-2.356,p=0.020<0.05)。实验班的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普通班的学生,表明成绩越高,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越强。

(2)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的相关分析

由上表可知,学生的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和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信息技术控制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越强,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也就越强。

三、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1.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满足不同阶层学生学习需求

从调查结果来看,男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比女生能获得更大的自我效能感;在相同教法下,平均成绩较高的实验班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高于普通班。这说明女生和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体验相对较低。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就是个体亲身获得的成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針对不同学生的成绩情况尤其是女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成绩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可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获得成功体验,在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提高信息技术学习成绩。

2.多角度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从调查结果来看,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三者均呈显著正相关,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是学生对自己能力、天资、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认识。信息技术控制感是学生对学习的控制能力,如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等。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如针对学生的知情意(认知、情绪、意识)以及个性发展等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让学生认为自己能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面对困难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在于课程的教授是在多媒体教学机房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机房的优势,开展多样化教学。在评价学生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对自我和他人进行客观评价,也就是自评和互评;另一方面可进行激励和鼓励为主,采取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1.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如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方面产生影响。在具体运用培养策略之后,随机抽取20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培养效果。学生反映,随着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其他学科的自我效能感也相应得到提高;随着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学习自信心也增强了,在与同学交往中也更自信了,情绪也乐观很多;信息技术培养策略,有些也同样适用其他学科。从访谈中可知,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促进整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在自信、人际交往、情绪健康等问题上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最终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信息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

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精心创设情境,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传授信息技术知识;遇到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则巧妙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实例或实物具体呈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蕴藏的心理因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信息网络中的信息量非常丰富,有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有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良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教材里的心理因素,如心理道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等,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但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并使之稳定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思考,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信息技术整体教学质量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红.自我效能理论简述.培训与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7):98-99.

[2]康红为.刍议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8):12-13.

[3]陶君.高中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及其关系[J].中国学习卫生,2013(11):1333-1335.

[4]王洪岩.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朱晓菊,孙桢祥.自我效能感對网络学习质量的影响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6(1):27-29.

[6]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高中生心理健康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