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消痈解毒散外敷法预防PICC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探究

2018-04-13融,汪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机械性静脉炎外周血

容 融,汪 凡

(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老年病护理单元,云南 昆明 65000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对患者的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和置管,使导管远端到达其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然后向导管内输注化疗药物对其进行治疗的一种给药方式[1]。对患者进行PICC,经导管为其输注药物,能避免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对其外周血管壁造成刺激,使其外周血管壁出现疼痛和组织坏死等情况,从而可减轻其痛苦,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进行PICC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易使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2-3]。临床研究表明,进行PICC的患者在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或非计划拔管,从而可增加其痛苦,延长其住院的时间,严重时甚至还可引发护患纠纷[4]。如何有效地预防PICC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已成为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焦点。现阶段,预防此类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方法较多,如硫酸镁湿敷法、中药湿热敷法、水胶体外敷法、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法及液体敷料外敷法等。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用消痈解毒散外敷法预防PICC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33例进行PICC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年龄≥18岁。2)具有进行PICC的指征。3)知晓本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这些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置管未成功。2)在置管后的7 d内拔管或置管后死亡。3)置管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4)对本研究所用的药物过敏。5)自行退出本研究或病历资料不完整。在这3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其年龄为33~76岁,平均年龄为(58.36±6.81)岁;其中,因进行化疗而置管的患者有26例,因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而置管的患者有3例,因长期输液而置管的患者有4例;经肱静脉进行穿刺置管的患者有6例,经贵要静脉进行穿刺置管的患者有27例。

1.2 方法

对这33例患者均进行PICC,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让其将穿刺侧的上臂向外伸展90°。对其穿刺点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在其穿刺侧的上臂捆扎止血带。用穿刺针对其肱静脉或贵要静脉进行穿刺,进针的角度为15°~30°。在回抽见血后减小穿刺的角度,置入插管鞘。退出穿刺针的枕芯,置入PICC导管。在C臂X线机的定位下用导丝将导管送至指定的位置。在对这33例患者进行PICC后6 h,采用消痈解毒散(药物组成是:天花粉、黄柏、姜黄、白芷、大黄、厚朴、陈皮、苍术、天南星、侧柏叶、泽兰、薄荷)外敷法预防其发生静脉炎,方法是:将消痈解毒散与开水按照1.5: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调成糊状。将药糊平铺在20 cm×20 cm的棉纸上,将药糊的厚度保持在3 mm左右(药糊的薄厚要均匀),将药糊的面积保持在15 cm×15 cm左右。当药糊的温度降至(45±5)℃时,将其敷在距患者穿刺点上方约3~5 cm处。用药糊对患者的手臂进行环形包裹,最后用保鲜膜对药糊进行覆盖和固定。1次/d,每次外敷的时间为4 h,连续外敷3~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这33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

2 结果

在这3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机械性静脉炎,其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06%。这2例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均为I级,其臂围均无明显的变化。这2例患者在继续使用消痈解毒散进行外敷后,有1例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在72 h后消失,有1例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在96 h后消失。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PICC,通过向导管内输注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减轻药物对其外周血管壁造成的刺激,避免其出现外周血管壁疼痛和组织坏死等情况。但患者在进行PICC后,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从而可增加其痛苦,延长其住院的时间,增加其治疗的费用。临床研究表明,进行PICC的患者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主要是导管与其血管壁发生摩擦,导致其血管发生痉挛及内膜损伤,从而使其血管壁出现炎症反应[5]。中医认为,机械性静脉炎属于“恶脉”、“蹁”的范畴,应采用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原则进行治疗。本研究所用的消痈解毒散中,黄柏、大黄、侧柏叶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功效,天南星、天花粉、姜黄、白芷具有散结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效,泽兰、陈皮、苍术、厚朴具有理气活血、破瘀通经之功效,薄荷具有消炎止痛之功效。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理气活血之功。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用消痈解毒散对PICC患者的穿刺手臂进行外敷,能起到扩张局部血管、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用消痈解毒散对PICC患者进行外敷后,其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仅为6.06%,远低于国内外报道的15.15%~32.3%[6-7]。

综上所述,用消痈解毒散外敷法预防PICC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降低其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叶丽萍,夏海英,孙佩红.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5):40-42.

[2]Francesechi A T,dacunha M L.Adverse Events Related to the US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Hospitalized Newboms[J].Rev Lat Am Enfermaqem,2010,18(2):196-202.

[3]杨明玉,綦菊萍,王媛,等.PICC导管相关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4074-4076.

[4]李宏轩,丰荣,张蕊.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13,20(11B):21-22.

[5]A Falkowski.Improving the PICC insertion process[J].Nursing,2006,36(2):26-27.

[6]N Moureau.Vascular safety: it's all about PICCs[J].Nurs Manage,2006,37(5):22-27.

[7]张志敏,蒋志红,徐艳,等.美皮康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9):3017-3018.

猜你喜欢

机械性静脉炎外周血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心理护理对机械性眼外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