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的研究进展

2018-04-13王丽彬李红梅鞠向群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康复训练病情

王丽彬,代 俊,李红梅,鞠向群,谢 琦

(上海市崇明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2150)

精神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自闭症等多种类型。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近5亿精神疾病患者。该病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如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等)、知觉障碍(如错觉、错视、幻觉等)、思维障碍(如思维迟缓、诡辩性思维、形象性妄想等)、记忆障碍(如记忆增强、记忆减退等)、情感障碍(如情感脆弱、情感迟钝等)及意志行为障碍(如意志增强或减退、行为怪异等)。该病可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能缓解其病情,促进其早日康复。在文本中,笔者仅就对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1 国内外对精神疾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的现状

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医院内康复服务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区别在于康复地点及其病情缓急程度的不同。进行社区康复服务的地点是社区与家庭,且患者的病情多处于康复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多在精神病医院或疗养院接受康复治疗。这种情况不仅会加重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使患者长期脱离家庭和社会,致使其人格衰退[2]。而在国外,早在1963年,美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就已经诞生,并随之开展了“精神科非住院化运动”。目前,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将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服务写进了政策法规中,由政府购买服务设施、提供医疗资源,确立了社区康复服务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主导地位[3]。韩国的精神疾病康复理念是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然后根据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转到相应的社区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治疗[4]。而在瑞典,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是由精神卫生保健所免费提供的[5]。目前,我国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仍然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香港地区最早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该地区开展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模式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不限制其人身自由,同时由社会福利署指派专人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及职业技能训练等[6]。近年来,我国内地的一些地区也成功开展了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如上海成立的“阳光心园”、杭州成立的“工疗站”及长沙成立的“心翼会所”等。上海市崇明区成立的用于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阳光心园”已经遍布于上海市区,是一个集多功能(如日间生活照料功能、娱乐康复功能、心理疏导功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功能等)于一体的精神疾病患者日间照料站[7]。长沙的“心翼会所”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时,推出了会所理念,让患者以会员的身份加入到“会所”中,并以接纳、包容、平等、尊重、自愿的原则为其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2 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的意义

张金声等[8]对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疾病四级康复服务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德胜社区有81.3%的精神疾病患者接受了康复训练,有97.3%的精神疾病患者接受了专业的康复护理。这些患者在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后,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等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刘家胜等[9]对重庆市江北区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在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后,其自知力和认知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其病情的复发率和危险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李合群等[10]研究了对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区康复训练的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社区康复训练后,其各项临床指标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 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的形式

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的形式包括药物康复治疗、家庭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技能训练等,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及促使其早日康复。

3.1 药物康复治疗

精神疾病患者通常都不承认自己有病,对自身所患的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自知力缺失”。虽然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精神疾病患者其病情已处于康复期,但仍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有文献表明,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药物康复治疗是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技能训练的前提。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药物康复治疗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告知患者家人要坚持让患者服药,切勿因患者的病情在一段时间内未复发而让其停药。2)在患者用药后,定期对其病情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若患者的病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应请有资历的精神科医生为其开具其他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3)若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其病情未得到缓解,且有拒绝进食和服药的行为及自残(或自杀)的倾向,应及时将其送至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3.2 家庭干预

临床研究表明,促使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是其家人的支持和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可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其早日康复。患者家人应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给予其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切勿随意责备、批评患者,以防对其造成刺激,加重其病情。有学者研究了对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干预的作用,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家庭干预后,其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降低,其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3.3 社会技能训练

进行社会技能训练的对象主要是病情处于稳定期且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通过对此类患者进行循序渐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社会技能训练,指导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仅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认知功能,还能使其在康复后更快地回归社会。对此类患者进行社会技能训练的方法包括指导其进行娱乐活动、使用交通工具、外出购物及打扫卫生等。

3.4 心理健康教育

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其进行支持性、引导性、解释性的心理辅助治疗,以帮助其重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鼓励其正视自己的病情,努力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对该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家庭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另一种则是来自社区的心理康复训练。

4 讨论

2015年,我国卫计委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中指出,我国未来需积极推行“(精神疾病患者)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鼓励并引导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由此可见,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是符合国情、顺应民意的重要举措。虽然当前我国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发展仍较为滞后,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此服务模式会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人性化,能够更好地为精神疾病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春凤,卢又华,安东尼·塞勒诺.纽约州“健康自我管理项目”促进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的经验[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6,32(4):77-80.

[2]曹敬华,张云淑,张丽丽,等.“倍慈模式”自助小组对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6):974-977.

[3]杜蕾,张赛,金光辉,等.精神病合并躯体疾病的国内外流行趋势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现状[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35-39.

[4]杨晓斌.韩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印象[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1):84.

[5]尤玉静.长期住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消极影响的研究[J].西南军医,2008,16(5):15-16.

[6]黄卫东,班瑞益.精神分裂症患者延缓致残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1,23(10):2039-2041.

[7]陶华,宋兰君,牛昕,等.上海某区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英文)[J].上海精神医学(Shanghai Arc hives of Psychiatry),2012,24(3):140-148.

[8]张金声,李和兴,林杰荣,等.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级康复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4):469-472.

[9]刘家胜,陈登国,徐进民,等.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在江北区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1):124-127.

[10]李合群,李墨池,崔拥军,等.社区康复训练对251例不同类型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效果比较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7):841-842.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康复训练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