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乡贤回归与乡村善治的探索
2018-04-13浙江省台州市农办317700项慧明
浙江省台州市农办 (317700) 张 宇 项慧明
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以“道德育村、项目扶村、文化治村”为内容,开展“万名乡贤帮千村”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乡贤回归与乡村善治的主要做法
(1)多措并举,造氛围一是制定方案。出台开展“万名乡贤帮千村”活动的通知,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实施主体等,各县(市、区)相应制定了实施方案。二是颁证送榜。给每位乡贤送红榜、颁荣誉证书,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如,三门县利用春节期间,敲锣打鼓给乡贤送红榜。三是座谈联谊。召开座谈会等,聚集乡贤献计献策,共谋家乡发展。如,仙居县田市镇举办新春恳谈会,提出了以整合传统文化、融合足球要素,“静动”结合打造文创产业孵化器的建议。
(2)多元挖掘,建队伍一是建立数据库。将各级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企业家、专业人才、社会名人等纳入视野,立卡建档,建立动态的乡贤人才信息库,并以其行业、专长、意愿等分类。目前,全市各类乡贤登记在册人数13 164人。二是建立项目库。以乡镇(街道)为主体,围绕产业发展、扶贫帮困、公益事业及乡贤的技术、资金、项目优势,加强项目对接。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落实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各类项目4 200多个,帮扶资金达114.2亿元。三是建立联谊会。各地通过筹建联谊会形式,把散落的乡贤组织起来,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服务队伍。如,仙居县按照“五有”标准(即有固定活动场所、有专项工作经费、有完善规章制度、有标准工作台帐、有浓厚参事氛围),实现乡贤联谊会乡镇(街道)全覆盖;三门县将乡贤联谊会延伸到村一级,在28个第一批重点村建立村级乡贤会;椒江区成立了全市首家县级乡贤联谊会。
(3)多方引导,兴乡事一是道德育村。利用文化礼堂、书院等乡村公共平台,创设乡贤馆,修建名人墙,汇编乡村“微档案”等,通过采集、推广乡贤的感人事迹来教化乡邻。如,三门县上潘村被誉为“博士村”,把其中6个博士、4个硕士的人生履历及感人事迹上墙宣传。二是项目扶村。如,黄岩区北洋镇有乡贤投资逾3亿元,打造集四季采摘赏花、亲子娱乐、农业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农业休闲综合体——“蓝美庄园”,使该镇成为全省首个特色农业观光小镇;椒江区利用春节假期,上千名乡贤集聚一堂共签约9 500万元,为该区薄弱村量身定制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计划。三是文化治村。积极鼓励乡贤参与村庄发展、管理等事务。如,仙居县今年村组织换届,400多名乡贤返乡竞选村官,已有237名当选村干部;三门县村级乡贤联谊会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化解矛盾纠纷。
(4)多渠道宣传,塑文化
一是与媒体对接。在台州公共财富频道开辟“风云台商”人物访谈节目;在《浙江日报》宣传浙商回归典型案例;在《台州日报》开设“发动乡贤回村里”专栏,树立现代乡贤典范。二是与中国社科院等机构合作,联合承担了《乡贤回归与乡村善治研究—台州案例》课题。
2.乡贤回归与乡村善治的主要亮点
一是从散落式帮扶走向全覆盖帮扶。在开展活动前,乡贤的帮扶主要是个别行为,像散落在乡间的珍珠。而目前,各地都是有组织、有规划地大规模推进。
二是从简单的捐资帮困走向参与经济发展、基层治理、文化引领。过去乡贤帮扶多是捐资扶贫,目前是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和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对接内容更加丰富。
三是从个体自发性回归走向政府引领制度化推动。过去,乡贤回归都是“乡与贤”的自发磨合和对接,当前则是党委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建立县、镇、村三级乡贤数据库、项目库;有条件的还建立了乡贤榜、乡贤墙、乡贤馆、乡贤会、乡贤基金、乡贤顾问团等,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
3.面临的主要困难
(1)乡村社会缺乏吸引力,一些人对家乡认同感降低
部分村落内生性发展动力缺失,收入来源缺乏,乡村日渐“空心化”。传统“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乡村特征已不复存在,乡情纽带逐渐断裂,村庄外部的乡村精英及其后代对乡村的适应性和认同感降低。调查显示,200名台州乡贤子女中,愿意回乡发展的7人,回归率3.5%。
(2)外部监督力量缺位,制约乡贤组织良性发展 基层政府对乡贤会等社团组织审批慎之又慎。例如,临海市已登记在册3 536名乡贤,获准注册的只有3个乡贤会近300名乡贤,占总数8.5%。未获注册的乡贤组织以“草根”形式存在,把资金账号开户在个人名下,在外部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依靠道德自觉进行约束,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些乡贤会由于法律身份不明确、权威的不恰当运用等问题,导致农村基层民主得不到有效发挥,制约了乡贤组织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常态机制不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待完善 相比于浙商回归,各地在对接乡贤积累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过程中,缺乏常态化服务团队,造成乡贤与乡村信息不对称,也没有出台“留贤”的政策措施,无法形成“乡、贤”互哺的良性互动。
4.下阶段打算
(1)完善乡贤数据库 坚持“宁缺勿滥但不漏掉一个”的原则,进一步开展乡贤资源排摸工作,全面收集和掌握乡贤信息资源,细分乡贤专长、回报桑梓的需求等,对数据库进行充实完善,建立体例统一化、维护常态化、检索高效化的数字化运行系统。加强对接,将项目回归作为乡贤回归的主要载体,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立足当地需求,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扶贫帮困、公益文化事业,制定每年的项目对接清单。加强联动,积极推进县域数据共享,既当好“管家”,列出重点招商项目文本;又做好“店小二”,为项目落地提供便利和服务。
(2)培树乡贤示范典型要积极培树参与经济发展类、扶贫帮困类、公益事业类、参谋指导类、组织建设类等各类先进典型,探索“乡贤+道德”“乡贤+项目”“乡贤+文化”“乡贤+村干部”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做好以点带面促进工作,总结提炼富有台州特色的乡贤内容,讲好乡贤故事,形成示范效应。
(3)塑造乡贤特色文化市、县要建立乡贤文化研究机构,深化对乡贤文化的挖掘、研究,并进一步做好乡贤文化与和合文化的融合。把乡贤文化作为重点课题,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对接,开展拓展研究,提高理论层次和指导实效。每年举行一次乡贤文化论坛,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强化乡贤要素保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选择试点县,破解乡贤工作中的瓶颈制约。坚持把乡贤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工作内容,开展经常性督导、通报,每年总结表彰,在全社会形成回报桑梓、反哺乡村的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