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自然焦点标记词“来得”*
2018-04-13余义兵
余义兵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笔者讨论的主要对象是类似于下面例句中的“来得”:
(1)a.海水比淡水重,因此压力也来得大。(《现代汉语词典》)[1]
b.下棋太沉闷,还是打球来得痛快。(同上)
(2)a.田里不知道化了多少人工,也不知道垩了多少肥料,为什么没有你的庄稼来得壮呢?(上海话,《汉语方言大词典》)[2]
b.两下都是粗人,身体来得笨重。(苏州话,同上)
上述例句中“来得”共同的特点是用在形容词性词语AP前面。关于“来得”的性质和功能,学界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动词说”[1]、“程度副词说”[2]、“临时框式介词的后置词说”[3]241-253、“辅助性的连接成分说”[4]232-241,以及“‘来得’的‘来’是代动词用法”的观点[5]。学界对一个用在AP前的“来得”的认识有如此之大的差别,一端是实词中的动词,另一端是虚词中的连接成分。那么,哪种说法才是“来得”性质和功能的真正概括:或者说符合其本原?笔者首先评论学界以往观点,然后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论证时所用语料除注明出处外均引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一、对以往观点的评论
(一)关于“动词说”
“动词说”源自《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典把“来得”看作一个口语词,标注为动词,并释义为“(相比之下)显得”[1]。
笔者认为,“来得”不应该看作动词。首先,把上面用在形容词性词语前“这种用法的‘来得’看成动词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语感”[4]235。其次,如果把“来得”看作动词,那么其后形容词性词语的句法地位是什么?这就很难说清楚。
(二)关于“程度副词说”
“程度副词说”肇始于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认为这种“来得”是吴语区使用的副词,义为“显得特别;非常”[2]。
这种观点也不可靠。首先,“来得”前面或后面都可以另加“更”类程度副词,例如:
(3)a.大师和他之间的一段乱世情谊,却是较之艺术瑰宝更来得珍贵。(尤芳进《刘海粟乱世神交》)
b.她对于服装的讲究,容颜的修饰,比以前更来得注意。(袁昌英《行年四十》)
c.也有学生表示,网上寄电子贺卡更来得实惠。(《中国城市居民“中西结合”过圣诞》,新华社2001年11月25日新闻报道)
d.当然,享受欢乐比忍受痛苦更来得不易。([俄]阿·阿列克辛著、燕颖译《最幸福的一天》)
(4)a.特别到了近现代,建筑的这种变幻来得更为急剧。(沈福熙《空间在运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读后》)
b.从前怎么骂我们文人爱闹罗曼斯吗?你现在的论调,谁说不比什么都来得更罗曼蒂克!(袁昌英《行年四十》)
c.规约含义语用投射比非规约含义的来得更加分明。(熊学亮《含义分类标准评析》)
d.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简洁优美要比实验数据的准确来得更为重要。(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若认为“来得”是副词,其义为“显得特别;非常”,那么,以上例句中的“来得”就显得多余,因为一个句子何必叠床架屋用两种程度副词?
“来得”还可以和“要”类情态词连用,这些“来得”都似乎无法解释为“显得特别;非常”。例如:
(5)a.在这场屠杀里,“定时炸弹”比毒瓦斯来得还要阴险。(萧乾《血红的九月》)
b.近代以来的“西学”也有欧陆学派和英美学派之分,它们之间在学术风格上的区别就未必比与“中学”的差别来得要小。(许纪霖《学术的本土化与世界化》)
(6)a.你知道,你说一句话,比我想三天还要来得清楚。(欧阳山《三家巷》)
b.正统的基督教从来不会让自己谴责婚姻,虽说它认为独身要来得更高贵。([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
此外,关于“来得”语法化和词汇化为程度副词的语法环境是什么,《汉语方言大词典》没有说明。
(三)关于“临时框式介词的后置词说”
“临时框式介词的后置词说”是刘丹青先生的认识,他曾在“比……来得……”的差比句中谈过“来得”,认为“‘来得’与其前的联系项‘比’形成临时框式介词”[3]248,共同构成差比句,以补偿汉语比字句违反联系项居中的语言共性原则。
笔者认为,把“来得”看作后置词实际上也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该观点是比附“在……上”“对……而言”等框式结构提出的,显然这两者有极大的不同。这些框式结构在后置词上是能够停顿的,因而和框式结构之后的内容关系很松散,然而“来得”和后面形容词性词语的关系比与“比……”的关系更为紧密。其次,正如李瑞先生所说:“某些隐性差比结构如‘还是沙发来得舒服’不用‘比’却仍然可以加上‘来得’,这些现象用补偿联系项居中原则的理论也是无法解释的。”[4]240此外,刘丹青先生把“要”“更”等也都看作连接性后置词,因而所谓的“连接性后置词”本身是个大杂烩,除了在位置上的表现外,其实这些后置词在语义等方面并没有其他共性。
(四)关于“辅助性的连接成分说”
“辅助性的连接成分说”是李瑞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把“‘来得’看作辅助性的连接成分似乎有较大的合理性”,“名词性差比结构中的‘来得’实现了完全的词汇化,比较义来源于其后作补语的形容词的逆向组合同化”[4]232-241。
笔者认为,说它是“连接成分”和刘丹青先生说它是“后置词”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关于“来得”具有“比较义”,李瑞先生解释说:“后来,‘来得’和形容词越来越倾向于在一个句子中共现。也就是说,只要句中出现了单独使用的形容词,其前就倾向于加上‘来得’。在‘来得+形容词’这个组合体中,‘形容词’隐含的比较义逆向同化了‘来得’,使得‘来得’也具有了比较的意味。”[4]237但是,什么是“比较义”呢?李文没有说明。试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7)a.这座城给了他一切,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可爱,……(老舍《骆驼祥子》)
b.合着你当时的宽大就是为了留个小辫子老揪着,不如杀了痛快。(王朔《我是“狼”》)
(8)a.这座城给了他一切,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来得可爱/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可爱
b.合着你当时的宽大就是为了留个小辫子老揪着,不如杀了来得痛快/*(不如)杀了痛快
例(8)表明增加了“来得”后句式仍然是比较句,而去掉“比”和“不如”就不成立,可见表示比较义的并非“来得”而是“比”“不如”等比较标记。一般认为“比较义”是比较句所具有的,因此,李文之所以认为“来得”具有比较义,很可能是“将句式的语法意义误归到句中某个虚词头上”[6]。更何况,很难说一个“辅助性的连接成分”具有“比较义”。
(五)关于“代动词用法”
“来得”的“来”是代动词用法,是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观点。吕先生指出,“老头儿这话来得痛快”中的“来”代替了意义具体的动词“说”,跟“你拿那个,这个我自己来(=自己拿)”和“唱得太好了,再来一个(=再唱一个)”中“来”的用法相同。[5]
其实,“来得”中“来”的“代动词说”并不完全符合所有语言事实。的确,有些句子中“来”可以换成相应的动词,但仍然有大量的“来”不能,如上面例(1)—(6)各句的“来”根本就不能换成相应的动词。
综上可见,“来得”既不像《现代汉语词典》或《汉语方言大辞典》所说的那样是动词或副词,也不像刘丹青先生或李瑞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临时框式介词/后置词或辅助性连接成分,也不完全像《现代汉语八百词》所说的那样是“代动词+助词”。
二、“来得”的句法性质
(一)四种“来得”
要真正考察AP前“来得”的句法性质,我们首先必须区分清楚现代汉语有几种不同用法的“来得”。请看例句:
(9)a.方先生,昨天去得迟,今天来得早。(钱钟书《围城》)
b.幸亏今天还来得及时,要不百林就叫人家给睡了。(方方《埋伏》)
(10)a.费英东看那铁棍来得有力,不敢用大刀去架,遂侧身躲过。(李文澄《努尔哈赤》)
b.听说第二年霜冻来得早,种柿子又失败了。(杨清俊《北疆哨所》)
(11)a.他钱来得容易,撒得就开。(李佩甫《羊的门》)
b.只有大家提到中日的问题,他才减少了一点热烈,话来得不十分痛快。(老舍《四世同堂》)
(12)a.海水比淡水重,因此压力也来得大。(《现代汉语词典》)[1]
b.在这场屠杀里,“定时炸弹”比毒瓦斯来得还要阴险。(萧乾《血红的九月》)
例(9)—(12)的“来得”都是用在AP前面,但显然各不相同,我们分别记作“来得1”“来得2”“来得3”和“来得4”。例(9)和例(10)中的“来”都是一个趋向动词,和“去”相对,“来得AP”是动补结构,“得”是结构助词,或称为“补语标记”,但略有不同:例(9)“来”的主语是指人性质的,而例(10)“来”的主语是非指人性质的。例(11)中“来”的主语也是非指人性质的,但不同于例(10)的是“来”不具有位移的趋向性质,显然“来”可以用表示动作的“赚”和“说”来替代,这也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代动词。例(12)中“来”的主语也是非指人性质的,但是其中的“来”既不具有位移的趋向性质,也似乎无法用其他动词来替代。另外,我们发现,“来得4”中的“得”不能写作“的”,而前三个“来得”都可以写作“来的”。例如:
(13)a.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孙犁《采蒲台的苇》)
b.幸亏派出所民警来的及时,把我抢了出来。(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14)a.这里冬天来的早,雪地的狩猎更别有一番野趣。(《为大地添一抹新绿》,《人民日报》1995年11月18日)
b.据报道,这场洪水来的突然,洪水的规模也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德国洪灾:社会各界出钱出力有人趁“水”打劫》,新华社2002年8月22日新闻报道)
(15)a.我暗想,“表弟”啊“表弟”,你那点儿钱来的容易么!(梁晓声《表弟》)
b.不过,这是冀南军区党委的决定,命令又来的很急。(李晓明《平原枪声》)
综上,我们可以用[±述人][±位移][±动态]三组语义特征加以区分“来得AP”中的“来得”:“来得1”具有[+述人][+位移][+动态]语义特征,因而是“位移动词+结构助词”;“来得2”具有[-述人][+位移][+动态]语义特征,其中的“来”表示“(问题、事情等)发生;到来”[5],如果不严格地讲,这里的“来得”也可以认为是“位移动词+结构助词”;“来得3”具有[-述人][-位移][+动态]语义特征,因而是“代动词+结构助词”;“来得4”具有[-述人][-位移][-动态]语义特征,这个“来得4”已经融合为一个词,也就是笔者所讲的自然焦点标记词(见表1):
表1 “来得”共时上的不同体现
这四种“来得”是共时上的体现,恰恰也可以表示“来得”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历程,具体可参见李瑞先生对“来得”词汇化的分析[4]232-241。另外,《现代汉语词典》还讲到一种:“来得”是动词,表示“胜任”义[1],与笔者讨论无关,因此不在考察之列。
(二)“来得4”是羡余成分
笔者所讲的“来得4”(以下直接写作“来得”)显然与上面三种“来得”不一样,因为它不再具有“动态性”。一般认为这个“来得”和“来得3”比较难区分。区分的办法之一是看能不能在“来得”前面加“更”类程度副词。试比较:
(16)a.他钱来得更容易/*他钱更来得容易
b.话来得更不十分痛快/*话更来得不十分痛快
(17)a.海水比淡水重,因此压力也来得更大/因此压力也更来得大
b.下棋太沉闷,还是打球来得更痛快/还是打球更来得痛快
例(16)表明“更”只能加在“来得”后面的形容词前,而不能加在“来得”前。这是因为“来”还具有动态性质,不能用程度副词“更”修饰。而例(17)表明“更”既可以加在“来得”后面的形容词前,也可以加在“来得”前。这也说明“来得”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真实语例见例(3)和例(4)各句。这个“来得”除了不再具有“动态性”,与上面三种“来得”的区别还体现在无论是句法上还是语义上都是一个羡余成分。 试比较例(9)—(11)和下面各例:
(18)a.方先生,昨天去得迟,今天*(来得)早。
b.幸亏今天还*(来得)及时,要不百林就叫人家给睡了。
(19)a.费英东看那铁棍?(来得)有力,不敢用大刀去架,遂侧身躲过。
b.第二年霜冻?(来得)早,种柿子又失败了。
(20)a.他钱?(来得)容易,撒得就开。
b.话?(来得)不十分痛快。
再试比较例(1)—(2)和下面各例:
(21)a.海水比淡水重,因此压力也大。
b.下棋太沉闷,还是打球痛快。
(22)a.为什么没有你的庄稼壮呢?
b.两下都是粗人,身体笨重。
对比发现,一方面,“来得”在句法上由最开始的不可省略的谓语成分变成了即使省略也不影响句子结构完整的从属成分,“来得”能否省略也是区分它们的另一个办法;另一方面,“来得”后面的成分由补语成分变成不可或缺的中心成分。例如:
(23)a.海水比淡水重,因此压力来得*(也大)。
b.下棋太沉闷,还是打球来得*(痛快)。
(24)a.为什么没有你的庄稼来得*(壮)呢?
b.两下都是粗人,身体来得*(笨重)。
由此可见,“来得”在语义上也从实在变得比较空灵,已然成为一个羡余成分,去掉后也不会影响语义的清晰度和完整性,增加它也不会改变句子的真值或内涵,可以推知“来得”的功能和作用只体现在语用方面。
三、“来得”的语用功能
(一)“来得”的使用语境
通过检索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剔除干扰项,共整理出“来得”句1527例。随机抽取100个“来得”句,其中“X+比Y+来得+AP”句有47例,“X+不如Y+来得+AP”句有34例,其他“X+来得+AP”句有19例。从这些例句看,焦点标记词“来得”的后附成分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都有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认识“来得”所标记的自然焦点性质的重要依据。
“来得”后的成分绝大多数是形容词性成分,主要有双音节光杆形容词、单音节光杆形容词、并列关系光杆形容词短语、“更/更加/更为+光杆形容词”等,其中又以双音节光杆形容词居多,100例中占了46例,如“痛快”“重要”“严重”“实在”“实惠”“爽快”“珍贵”等。例如:
(25)a.唉——有时候真是还不如和没心肝的人混在一起来得痛快。(王朔《过把瘾就死》)
b.我已经看透了,在感情上,你们男人永远没有女人来得真诚!(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c.但有时确也着实后悔,悔不当初少读几本莎翁戏剧,洗衣烧饭等常识才较汉姆德王子来得重要呢!(苏青《王妈走了以后》)
d.受历史性的束缚,使得数以万千计的有用青年,几乎全部毁灭于无可奈何的战争形成的趋势中,而知识分子的灾难,也比湘西任何一县都来得严重。(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
(26)a.在阳光变化中,我竟有点怀疑,我比其他绿色生物,究竟是否还有什么不同处。很显明,即有点分别,也不会比那生着桃灰色翅膀,颈膊上围着花带子的斑鸠与树木区别还来得大。(沈从文《绿魇》)
b.保持每日运动好习惯,能动尽量动,绝对比坐着发呆或胡思乱想来得好。(吕万安《一看就懂的中医养生智慧》)
c.古人也有类似的处境,不过那时没有众多的刊物、报纸、诗会,不像现在来得经常和普遍。(苏冰《为了“一点儿”》,《读书》1993年第8期)
d.有一些癖,来得显著而又奇特,使别人惊诧,不能理解;他本人亦莫知其然,并且无可如何:这就应当归入怪癖一类。(吴组缃《谈癖》)
但“来得”后的成分也偶有是“有+名词”“让/令+名词+形容词”等。例如:
(27)a.如此,如研究湘、淮军间的普通士兵,当然没有研究曾、李的意向和行为来得更有意义了。(卢敦基《逼近历史》,《读书》1989年第12期)
b.袁朗:正面战争开始,我们就不比一支步兵小队来得更有价值。(兰晓龙《士兵突击》)
(28)a.放弃定域性,并不比放弃实在性来得让我们舒服!(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b.皇帝就这样笑了好一阵子,贴身侍从艾密尔·齐列看在眼里,那要比任何事都来得令他喜悦。([日]田中芳树著、蔡美娟译《银河英雄传说》)
从例句来看,“来得”后的成分在语义上主要表示比较主体具有某方面的性质特征,而且这些性质具有“程度性”,哪怕是“来得”后的成分是“有+名词”“让+人+形容词”,它们也同样能被“更”等修饰。因此,凡是不具有程度性的词语都不能进入“来得”句,同时这些成分也都是人的心理感受,具有“可感知性”,因而,“来得”后成分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性状][+程度性]和[+可感知性]。凡是不同时具有这三个语义特征的都不能进入“来得”句,如“希望”“喜欢”等具有“程度性”和“可感知性”,但不具有“性状性”,所以不能进入“来得”句;“雪白”“笔直”等具有“性状性”和“可感知性”,但不具有“程度性”,所以也不能进入“来得”句;等等。
(二)“来得”是自然标记词
刘丹青、徐烈炯两位先生认为,焦点“本质上是一个语用性的话语功能的概念”,“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7]。他们根据“突出(prominent)”和“对比(contrastive)”两对功能特征把焦点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而自然焦点具有[+突出][-对比]功能特征。同时他们指出,“小句的自然焦点又叫常规焦点、中性焦点、非对比焦点等”,“在句子内部自然焦点是说话人赋予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以小句的其余部分为背景”,而“在汉语中,句子末尾通常是句子自然焦点的所在”。学界大多赞同这些观点。焦点的凸显方式通称为“标记”,我们赞同方梅先生“标记词在口语里实际是羡余成分,但是对于落在纸上的句子而言,标记词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的观点,以及关于标记词的确认应遵循的一些原则等,如“它自身不负载实在的意义”“作用在于标示真值成分的焦点身份”“不是句子线性结构的基本要素”[8]等。温锁林、范群两位先生也认为,“可省略性是焦点标记词句法、语义方面的典型特征”[9]21。目前关于自然焦点的有标记,温锁林、范群两位先生谈到了“给”[9]21-23,鲁晓琨先生谈到了“来”[10]20-30等。笔者认为“来得”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焦点标记词。比如:
(29)a.在北平的学者文人们,又大抵有着讲师或教授的本业,论理,研究或创作的环境,实在是比“海派”来得优越的,我希望着能够看见学术上,或文艺上的大著作。(鲁迅《“京派”与“海派”》)
b.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得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钱钟书《围城》)
c.慈母的心,是比世间一切富于感觉性的东西还要来得细腻,还要来得灵敏的,她早凭空预先感到这回和女儿的离别,七年的离别!(苏雪林《棘心》)
d.被如此挑剔的客户认可,这对JAYVI来讲,是比任何奖励都来得真切的肯定。(《兼职 8小时以外的饭碗》,《申江服务导报》2005年8月17日)
例(29)中,“是”显然都是对比焦点,但这和“来得”表示自然焦点并不冲突。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直接紧邻“来得”的语例。下面各例中“是”紧邻“来得”,但“来得”的“来”或为位移动词,或为代动词,并非本文所说的“来得”:
(30)a.回顾刚刚过去的冬季,可以说它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冬季“重返”罗马尼亚大地》,新华社2002年3月26日新闻报道)
b.但从太阳的高度来看,大概是十点钟。看来我是来得太早了。(王晓波《万寿寺》)
c.那个决定好像是来得很突然的。(张小娴《情人无泪》)
原本自然焦点就是处于句末用自然重音来表示,那为什么还要用“来得”来进行凸显呢?这是因为“来得”不仅有凸显自然焦点的功能,还有对自然焦点定位的功能。试比较:
(31)a.他把他和警察们之间的对话都变成了一种情绪完全受他控制的相声式的逗,编造了一些他当时既没想到也没能说出的隽永、俏皮的话,显示他在警察面前应付裕如,巧于周旋,似乎他在场外倒霉的经历比进场看真正的开幕式还来得值当。(王朔《我是你爸爸》)
b.但第二日何民伟又来了,两人再次尝试。似乎是顺当了一些,却因为太过专心于技术,也并没有觉出多么大的激动和快感,倒不如单纯的亲热来得满足。(王安忆《逃之夭夭》)
(32)a.似乎他在场外倒霉的经历比进场看真正的开幕式还值当。
b.(他们)也并没有觉出多么大的激动和快感,倒不如单纯的亲热满足。
(33)a.似乎他在场外倒霉的经历比进场看真正的开幕式来得还值当。
b.(他们)也并没有觉出多么大的激动和快感,倒不如单纯的亲热来得满足。
(34)a.似乎他在场外倒霉的经历来得比进场看真正的开幕式还值当。
b.(他们)也并没有觉出多么大的激动和快感,来得倒不如单纯的亲热满足。
(35)a.*似乎他来得在场外倒霉的经历比进场看真正的开幕式还值当。
b.*(他们)来得也并没有觉出多么大的激动和快感,倒不如单纯的亲热满足。
(36)a.*似乎来得他在场外倒霉的经历比进场看真正的开幕式还值当。
b.*来得(他们)也并没有觉出多么大的激动和快感,倒不如单纯的亲热满足。
以上划线的地方是自然焦点所在。通过对比发现,“来得”不能位于句首的名词之前,也不能位于比较主体之前,但可以直接放在比较结果之前,也能放在“比/不如+比较对象”之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例(31a)和例(33a),“还”既可以包含在自然焦点中也可以不放在其中。下面是真实的语例:
(37)a.因为心境的平衡,他的判断力就来得比以前特别清晰。(袁昌英《行年四十》)
b.此外,斯洛文尼亚的2米16中锋布雷泽克也有14分贡献,特别是他终场前40多秒钟内的一次中距离跳投和一次灌篮,来得比金子还珍贵。(《遇山猫两连败姚明主场输球原因在失误太多》,新华社2004年12月23日新闻报道)
c.但这次,家长们的愤怒来得比往年更强烈。(《辽宁体优生加分乱局背后高考家长“调查团”》,《南方周末》2014年7月10日)
d.既得利益集团对于改革的阻挡,肯定来得比发展破局的改革猛烈。(网络语料:任剑涛博客)
再比较:
(38)a.作为女人,从大学到现在,伴随年岁增长和环境变化,我一直试图接受一个事实,并尽量不再纠结,那就是——对于女人来说,尊重来得比宠爱更艰难。(《女人,尊重来得比宠爱更艰难》,网络语料:www.jianshu.com/p/0773111ecba1)
b.年末各类颁奖礼上,处处都有胡歌的身影。三十三岁的他,终于不再只收获“好帅”的赞美,可以被严肃的谈论。在任何地方,尊重都比宠爱来得艰难,来得重要。(《男神|胡歌,尊重比宠爱来得艰难》,网络语料:bbs.tianya.cn/post-funinfo-6795356-1.s-
html)
这两个例句的篇名都含有“来得”,不同在于语序:前者是“尊重来得比宠爱更艰难”,后者是“尊重比宠爱来得更艰难”。对于女人而言,“宠爱”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对比或强调,所以放在自然焦点里是自然而然的;而对于胡歌这位男性而言,“宠爱”是非正常的,不宜放在自然焦点之中。
四、结 语
温锁林、范群两位先生指出:“(自然焦点标记)‘给’后的成分往往是动结式短语,表示被陈述对象遭受某种动作行为后产生的结果与状态。”[9]22也就是说,“给”所标记的自然焦点主要是动词,而且是表示动态动作的动词。鲁晓琨先生指出:“‘来’只能用于‘静相’句。”[10]23也就是说,“来”所标记的自然焦点也是动词,不过“着眼点一般就落在实现行为的方法、手段、途径上”,而“不展现动作的时间过程,也不表示动作的结果”。储泽祥先生还讲到“名+数量”的非常规语序[11],温锁林、范群两位先生则认为这种语序是表示数量词作自然焦点的标记手段[9]24。
汉语充当谓语的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既然有表示动词的自然焦点“给”和“来”,而且两者也有较为明显的分工,也有表示数量词作自然焦点的语序手段,那么汉语作为一种发达的自然语言,肯定有形容词作自然焦点的有标记,那就是“来得”。《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来得”是一个口语词[1],这也恰恰指明像其他自然焦点标记一样,口头语言是“来得”发展成为一个标记的最初语境,而当“来得”的自然焦点的标记和定位功能确立以后,就可以类推到具有口语性质的书面语。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72.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2518.
[3]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4).
[4]李瑞.“来得”比较义的来源及其词汇化[J].世界汉语教学,2013(2).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45.
[6]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5):414.
[7]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2):244.
[8]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279-288.
[9]温锁林,范群.现代汉语口语中自然焦点标记词“给”[J].中国语文,2006(1).
[10]鲁晓琨.焦点标记“来”[J].世界汉语教学,2006(2).
[11]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J].中国语文,2001(5):4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