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物绕流风能利用
——集流构筑物集流效应的模拟研究

2018-04-13王玉明叶会华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构筑物风能湍流

王玉明,叶会华

(天津城建大学 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大气经过高大建筑后,在建筑物迎风角处发生分离、背风面产生回流[1],距离建筑物边缘一定距离内的局部气流被加速,从而形成了高能流密度、极具利用价值的浓缩风能.通过对建筑物绕流风能利用的研究可知[2-3],建筑对风能的集结强化作用是有限的,速度增大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且不够平稳,又难以控制.为了提高风能的品质,应该将此建筑的浓缩风能通过集流装置收集,并进一步浓缩,然后导入涡轮机,将风能转化成机械能.

随着湍流工程技术研究的深入,商业分析软件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可以应用CFD软件对浓缩风能装置进行流场仿真分析和结构优化[4-6].笔者主要研究一种集流构筑物,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风速场、风能密度场,对比分析几种不同几何形状的集流构筑物的风能集流效果,以得到最优的集流构筑物型式.

1 集流构筑物的物理数学模型

1.1 集流构筑物的物理模型

集流构筑物的作用是将绕流后的浓缩风能收集和优化,要求在损失最小的条件下将进入引导流道的气流加速浓缩,并平稳、顺利地引导进入涡轮电机,将浓缩风能转化为机械能.根据不同型风道对风能利用的研究[7-8],确定集流构筑物形状,见图1.集流构筑物通道进口为矩形,通道一段渐缩进一步加强风速,通过一段圆形立管使风能逐渐平稳,直到通道出口,其中圆形立管段为风能利用段.A、B、C分别代表三种典型形状的面:A为内凹的曲面;B为平面;C为外凸的曲面.三种形状的曲面均可由x-z平面上的二次曲线方程表示

方程(1)随系数的不同可以表示为直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沿y轴正向平移形成图1a中面3和面4,通过改变3、4两个面,获得不同型的集流构筑物.

图1 集流构筑物模型示意

通过改变集流构筑物面3和面4,获得6种基本型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这6种集流构筑物剖面如图2所示.

图2 集流构筑物6种基本型式

1.2 集流构筑物流场的数学模型

1.2.1 假设条件

流道内空气实际流动过程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比较复杂,但很多因素对实际模拟结果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实际物理模型做几点简化假设:①物性参数恒定、气流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②流道内部气流流动为稳态湍流流动;③忽略重力的影响;④忽略流道的渗风作用.

1.2.2 控制方程

根据集流构筑物的实际情况,采用标准κ-ε模型,根据假设条件,流道内的流体流动可用下述方程描述:

连续性方程可简化为

动量守恒方程为

标准κ-ε模型的双方程[9]为

式中:μ 为动力黏度;μt为湍流黏度

1.3 边界条件的设定

边界条件是流场变量在计算边界上应该满足的数学物理条件,不能随意给定,它要求在数学上满足适定性要求.

(1)入口边界:入口边界采用速度入口,且入口处的风速只有x正向风量,来流风速剖面采用指数率形式,其表达式为

式中:uz为高度z处的风速,m/s;ub为高度b处的平均风速,又称来流风速;b为标准地面粗糙度类别下的标准参考高度,常取值为10 m,对应10 m高度的速度为3 m/s;α为地面粗糙度,取α=0.22.入口边界采用UDF接口输入Fluent中.

(2)出口边界:出口处的流动符合完全发展条件,故采用自由出流边界条件,流场中除了压力之外的所有流动变量的正法向梯度为零.

(3)计算域顶部及两侧边界:流域两侧及顶部离模型壁面较远,设为对称边界条件.

(4)建筑物、集流构筑物各壁面及地面:采用无滑移固壁边界条件.

2 计算域模型

根据单体建筑物绕流流场的特点,将集流构筑物与建筑物结合,集流构筑物结构本体及与建筑物结合体的计算域如图3所示,建筑模型尺寸为X×Y×Z=10 m×20 m×10 m.

图3 集流构筑物与建筑物结合计算域示意

3 模拟结果与讨论

3.1 集流构筑物内气流组织特性分析

气流经建筑物绕流后,湍流强度增大,气流组织变得很不稳定,不利于风能利用.屋顶加设集流构筑物后,绕流空气进入集流构筑物,并在其收缩段得到整流和浓缩,到达立管段后,风速和风能密度逐渐变得均匀稳定,同时湍流强度降低,达到了风能利用要求.6种集流构筑物通道入口和出口(风能利用段)的平均风速如图4所示.

图4 集流构筑物入口、出口平均风速

根据风能密度的计算公式

式中:w、ρ、u分别为风能密度、空气密度和来流风速.

6种集流构筑物通道出口附近段(风能利用段)的平均风能密度w如图5所示.

图5 集流构筑物风能利用段平均风能密度

图4-5表明,6种相同进、出口通道的集流构筑物,当迎风面的形状由凹变直,再由直变凸时,经集流浓缩后的风速和风能能流密度都不断增大,且整个边界为流线型时,更有利于风速、风能的加强和优化,即G型集流构筑物为最佳型集流构筑物基本结构.

表1为集流构筑物与建筑物结合后,建筑绕流在集流构筑物各断面的平均风速、风能能流密度最大值及湍流强度.

表1 集流构筑物不同断面的风场特性

表1表明,6种集流构筑物流道内的平均流速和能流密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气流进入集流构筑物流道后,风速及湍流强度沿流道方向逐渐增加,在等截面段风速变化很小.

3.2 建筑物与集流构筑物周围流场

建筑物与集流构筑物结合对流场产生更大影响.以E型集流构筑物为例,周围绕流流场特性如图6-7所示.

建筑物与集流构筑物结合(流道的尺寸和位置要根据具体建筑绕流浓缩风能特性来考虑,要注意能收集到建筑物绕流加速后的浓缩风能),绕流效应叠加,气流进入集流构筑物逐渐变得平稳易控,气流到达立管利用段达到最大速度和最大风能密度,而且流道湍流强度逐渐降低,为实现将低品位风能变成高品位流体能提供了必要条件.

图6 中央截面(Y=25 m)速度云图和速度矢量图

图7 中央截面(Y=25 m)湍流强度云图

4 结论

(1)设计集流构筑物时,迎风断面应该设计成凸面,整个边界为流线形,这样能取得最大能流密度.

(2)集流构筑物与建筑物结合,可以将绕流气流集聚,并使气流的风速、风能密度增大,湍流强度降低,从而使气流变得平稳易控,为实现将低品位风能变成高品位流体能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对既有建筑和规划设计建筑的改造和设计,使风能达到利用指标,实际应用时,可以在来流主导方向辅以类似的集流构筑物,对绕流浓缩风能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杨 伟,顾 明.高层建筑三维定常风场的数值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2003,31(6):647-651.

[2]李太禄.建筑环境中风能利用的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09.

[3]潘 雷,陈宝明,张 涛.建筑环境中的风能利用[J].可再生能源,2006(6):87-89.

[4]马广兴,田 德,韩巧丽,等.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浓缩装置流场特性及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57-63.

[5]韩巧丽,田 德,王海宽,等.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相似模型流场特性试验:车载法试验与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110-115.

[6]毛晓娥,田 德.浓缩风能装置流场仿真与结构优化[M].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5.

[7]李太禄,陈宝明,张学斌,等.平板型建筑通道风能集结效果的优化分析[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8(5):11-14.

[8]潘 雷,陈宝明.扩压风道型建筑风能利用的探讨[J].可再生能源,2009(5):90-93.

[9]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分析:CFD软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6-130.

[10]马 剑,程国标,毛亚郎.基于CFD技术的群体建筑风环境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6):351-354.

[11]郝文兰.建筑物对风能集结强化的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19-34.

[12]袁行飞,张 玉.建筑环境中的风能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5):891-898.

[13]TOMINAGA Y,MOCHIDA A,MURAKAMI S,et al.Comparison of various revised k-ε models and LES applied to flow around a high-rise building model with 1∶1∶2 shape placed within the surface boundary layer[J].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2008,96(4):389-411.

猜你喜欢

构筑物风能湍流
邻近重要建构筑物条件下的基坑工程设计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给水排水构筑物结构设计分析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工业构筑物中的应用
“湍流结构研究”专栏简介
从“水工构筑物”到“水工建筑” 水利建筑设计实践与思考
神奇的风能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湍流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