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元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情结

2018-04-12党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元代山水画

党君

摘 要:元代山水画在历史山水画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绘画风格更能表现个人的生活境况与心灵情感,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元代文人墨客多将内心寄托于山水、诗词之中,借助于此找寻仅有的归属感,他们追求隐逸,远离仕途,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所探讨的隐逸思想颇多。首先分析了隐逸文化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继而从元代山水画的隐逸根源、人文情怀以及笔墨情趣入手,阐述了元代山水画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最后论述了元代山水画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山水画;元代;隐逸思想

中国的隐士泛指那些有声望,有理想抱负的文人墨客与大夫,由于人生仕途不顺,人生理念受阻,从而被迫放弃功名利禄,无一展拳脚的用武之地,因此选择远离凡尘,隐居山间,寄情山水,使得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隐逸文化也自此应运而生。在文人墨客的笔墨之下、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隐逸思想的影子,山水画中的隐逸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颇久的历史,而元代的隐逸文化却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丰富最具盛名的时期。元代初期科举制度废除,程朱理学兴起,到了元末士风发生转变,出现了各种名称的“隐士”,隐逸文化兴起,士人向往山林,元代的山水画审美也产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绘画题材也发生了转变,山水画开始转向了画禅境界,最后形成了以“逸格”为鉴赏标准的绘画审美。

一、隐逸文化

所谓“隐逸”指的是逃离现实生活的行为,不论是在精神上亦或是肉体上。在中国古代,对于知识分子人品与性情的养成与他们所受隐逸文化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当时社会人文的影响是存在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隐逸在心灵与精神的双重驱使下,在历史的发展和传承下,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尤其是由于中国古代那些无法施展理想抱负的士人,隐逸文化的发展日益壮大。隐逸文化也是通过绘画、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所承载的文化。

二、元代山水画中折射的隐逸特质

(一)元代山水画的隐逸特征

元朝时期隐士居多,从整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来看也是空前绝后的。吴历说:“元季人生,亦借绘事以逃名,悠闲自适,老于林泉矣。”道出了元代文人墨客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借助绘画释放心中的苦闷和无奈,来填补内心的精神空洞,更有甚者选择终身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绘画题材上,元代山水画中以幽静的深林、朦胧缭绕的云雾、归家心切的水上渔夫等元素符号的表现居多,画面呈现的大多是萧索冷寂、木落荒芜的意境。

元四家吴镇的《松石图》,以一棵凋零枯萎的松树作为绘画主体物,独立于河岸之上,表现了遗世独立的傲骨之风。倪瓒的《容膝斋图》,树木枯槁,岸边空地一座凉亭,远岸山丘寸草未生,一派萧条孤寂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古冷逸之感。黄公望的《快雪时晴图》,白雪寒气凌人,山岭孤零零,升起的一轮红日更将画面的寒冷孤寂体现得入木三分。王蒙《秋山草堂图》,画面水墨勾勒秋山,褪去爽朗绚烂的秋色,高山崇岭,树木清雅,隐者在树林间怡然自得。黄宾虹对元四家评论道:“元四家变实为虚。”所谓的虚跟元代山水画家用笔有着直接的关系,元代画家用笔多为内敛清淡,元代文人隐士多擅于书画,张雨、柳贯不仅能作画且擅于诗词。元代文人彼此交流颇多,谈论的也大多都是隐居山林的惬意。可以说,元代的隐逸思想促进了文艺作品的发展,同时也表现了元代隐者毫无施展抱负之地的无能为力。

(二)元代山水画的人格显现

隐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常见的文人群体,隐逸是知识分子用来逃避现实生活,实现自我超脱的一种生活选择,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和思想自由的理想方式。元代山水画家可以说是一个悲剧的角色,他们没有仕途的机会,也被元蒙看作是低贱的奴婢。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选择隐居寻求心灵上的归属,放弃仕途学习魏晋六朝士大夫,隐退江湖,独善其身,浪迹于山水之间。他们的隐逸思想也和山水紧密相连,将自身的价值观寄托于山水画中,以此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雅傲骨的人格,不拘于形式,重在內心的表达。元代山水画体现了元代文人的人格外化,文人赋予山水人格化,表达文人的思想意境,并促进山水画文人化的发展。

(三)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意趣

北宋文人苏轼在绘画上提出了“论画以形似”、“得之象外”的造型绘画形式,摆脱刻板造型的桎梏,追求主观情感的表达。黄庭坚追求的表达形式:“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消除笔墨上的种种限制,但是由于政治原因,笔墨的改革发展方向被中断。直到元代再次被士人提起,并传承了笔墨写意的方法。赵孟頫提出的“以书入画”将山水画中的笔法和书法中的用笔两者结合,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顿挫来表现主观情感的变化,创作也就变得更为灵活。这一用笔影响了元代山水画的创作,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画面用笔节奏丰富,中锋,侧锋,粗细长短均不一,结构层次分明,用笔简炼而神似。其后的吴镇、倪瓒、王蒙等画家在笔墨上都有继承这一思想。元代山水化笔墨的意趣离不开士人逃避世俗的复杂情感,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寂寞、失意、无奈的人生,造就了元代山水画淡泊萧疏的笔墨意趣。

三、元代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

元代山水画的隐逸思想既有儒家的孔颜之乐也有道家哲学思想,同时也兼顾了佛家的禅学。其隐逸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道隐、渔隐、市隐、半隐、樵隐等,这些隐逸方式也表现了元代隐士注重心态,而不拘泥于形式。这众多的隐逸方式也造就了元代山水画题材选取的转变和风格审美的变化。士人远离尘世,与自然亲近,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把人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寄情山水之间,结合自身的情感创造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其中最出名的“元四家”,隐逸表现形态也各有不同。黄公望的简逸明快,倪瓒的孤傲超尘,吴镇的萧疏,王蒙的繁密,都表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其他的文人画在表现形态上也有不同,如子昂的直抒胸臆,钱选的文人写性等,这些表现形式虽不同,但都体现了元代文人山水的高雅致远的隐逸之思。

四、元代山水画隐逸思想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元代山水画与隐逸文化息息相关,“隐”吸纳了佛教的思想,最后发展出画禅思想,构建了隐士绘画的内涵和思想基础。隐逸思想和士人的情感融汇在山水画中,发展了山水画的写意性,山水画的“逸格”鉴赏标准也应运而生。元代山水画无论是在创作主题上还是在审美情趣上,都体现了一种直抒胸臆、寄情于景的隐逸气质。山水画的隐逸特质对后世中国山水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山水画继承了元代山水的绘画风格,崇尚元代文人的笔墨意趣,“逸格”的审美,对元代士人高雅脱俗的精神品质也十分推崇。仿、拟元代作品非常多,但在画面布局,笔墨写意和卷轴样式受元代山水画影响不大。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将隐逸推向了平常心,自我与世俗兼容的境界。明代董其昌认为山水之性是文人的心性,生命的真实,他推崇倪瓒,并确立了“逸格”为山水画的鉴赏标准,对清代的绘画影响深远。

纵观现在中国国画的表现形态,不乏粗制滥造的境况,图画僵硬缺乏个性抒发,另外一些世俗躁动,缺少对生命的探索和沉静的深思。元代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是情感抒发和追求生命意义的艺术表现方式,对后世山水画的精神滋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韦宾.宋元画学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忠信.历代山水画的意象道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3]徐建融.元明清绘画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徐晓力.山水画的文化解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靳德然.浅析隐逸思想及中国画中的隐逸之美[J].明日风尚,2016,(12).

[6]杨淑.小议元代山水画的写意精神——以元四家的作品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7]杨洲.元四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文化价值[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8]陈传席.精神的折射中国山水画与隐逸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元代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纸巾山水画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雪霁里的故事》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明代山水画家蓝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