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平茹的散文

2018-04-12周平茹

西部散文选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毽子古堡院落

周平茹

步入古堡

参加采风的诗人大部分都走了,只剩我们寥寥几人因车次不合适而短暂停留。灵石当地诗友热情地带我们去瞻仰尚未修复的夏门古堡。此古堡原为明清两代建筑,是灵石四大家之一梁氏家族的居住地,位于夏门村。

车由宽阔的柏油路拐向凹凸不平的土路,尔后停在离古堡不远处。这儿地面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并且停有吊车、脚手架,好像某种工程正处于施工期间,几位身着工装的人来来往往,不知在做着什么。

诗友指着前面像是悬崖峭壁般的一堵大墙对我们说,那就是夏门古堡的主要建筑——百尺楼的墙壁。那墙壁显示着原有的楼有四层高,因每层都有三四个窟窿,明显是昔日的窗户。百尺楼从前的丰姿从这里也可见一斑。

我们眼前有一堵矮墙,说它矮,主要是在百尺楼的比对下。其实这墙超过了一人高。我们踩着几块摇晃的砖头,趴在墙头看墙外,下面是滚滚流淌的河流,汾河。浑浊的汾河水贴着砖墙的脚根优雅地旋转,转出一个90度的角后,再摇曳着细细的腰肢奔流而去。

我们来到古堡正面,从大门望进去,里面显得荒败残破,但古味儿很浓,有一种岁月的沧桑之美。我们进得院子,沿着缓缓上升的坡路往前走。古堡院落依地势而建,堡中有堡,堡堡相连;院中有院,院院相通。据说,这儿从前有大夫第、御史院、知府院、道台院、百尺楼等大大小小60余处院落,密密匝匝似迷宫一般。各院整体建筑风格相近,但每一个院落又各不相同,层楼迭阁,错落有致。条条巷道悠远深邃,屋瓦横梁几近相接。如今,虽经风雨侵蚀,人为损坏,但大体并没有改变其原有格局,且尚有一些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仍完整保存。这儿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奇趣。

一路走过,古堡院落绝大部分大门紧锁。少数留住的几户,也是院门森严。敲门,只闻狗吠声声,使得整个古堡更显幽深寂静。

漫步野草丛生的砖石古道,看两边苔痕苍苍的门墩门饰,以及岌岌可危的房檐瓦梁那些残垣断壁和肆意横行的黑色蚊子纠缠在一起,于是一种深沉历史感扑入心怀。这就是四百多年的岁月变更啊!

行走在古堡内空落落的路上,抚摸着斑驳老旧的砖石,我想象着旧时候古堡里的梁氏家族一代代是怎样发迹,教子,传承文化,走向了兴旺发达,成为灵石县乃至山西省显赫的名门望族;生活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梁中靖又是怎样在院落中发奋努力,跨出巷道成为御史,一身凛然正气,“一锤子砸翻七颗印”,使赵二姑案沉冤申雪。

走到“关帝庙”院,见里面正在整修,院内横七竖八堆放着钢筋水泥。“关帝”对着的戏台用几根柱子支撑着,摇摇欲坠。而明代的建筑风格、工艺水平,还是能从二层供奉“关帝”的房间和里面的屋梁、窗棂、窗饰等窥探到一二。

随后,我们登上残破的百尺楼,俯视楼外汾河水波涛滚滚,汹涌奔流。远眺,蓝天白云,山峦叠翠。毗邻我们刚才停车的地方,田园阡陌,杨柳婆娑。下部砖石、上部砖木结构的百尺楼如今虽只剩一个躯壳,砖损石残,尘土堆积,但其气势依然存在。循着楼内窄窄的台阶慢慢下至底部,好似进入了战事碉堡一般,冷飕飕,阴沉沉。

当行至另一院落时,一转身,一块木质小牌猛然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它不大,一尺见方,钉在高大院落正面墙上。牌子上面用红色油彩写就几行字,看其形态,孩子般规规矩矩,很显然它出自农人手笔。第一行写的是“小心狗咬人”,第二行是“你不来,它不咬”,下面是四个小字“责任自负”。

“你不来,它不咬”这六个满含童趣的汉字,使岁月的尘埃一下子活泼鲜亮起来。厚重的历史穿越千山万水在这里渐渐融入人间,让人遐想联翩。

狗是有灵性的动物,人类忠实的朋友。它的耳朵始终警觉着,一旦有异样声音临近,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然狂叫着冲出院门,一边“汪汪”着,一边观察周围情势。它两眼雪亮,盯视你的一举一动。主人家方圆几米的地方是它光明正大地行使自己权力的地盘,因为看家护院是它的本职工作。当你提心吊胆,乜斜双眼惶惶而过之时,它也是边向主人家撤退,边自造声势般加大“汪汪”之声。一旦你走出它的管辖范围,它立即摇摇尾巴乖乖地卧倒在地,不再狰狞,不再狂吠。诚然我们不去招惹它,它是绝对不会撕咬人的。伤害总是发生在紧密接触之时。

微微一笑,我终究没敢步入这所深宅大院。

门前衰草丛生,一幅萧条景象。我便到相隔几米远的地方徘徊。几位勇敢者,则跟随当地诗友进去观览去了。

我一直没听到院里传出狗叫声。正疑惑间,那几位勇敢者一脸凝重,从大院庄严地走了出来,连呼:“值得一看!”的确没有狗咬着他们,可是,我倒目睹了他们脸上暴起的红色疙瘩。原来是梁家的蚊子使劲叮咬了他们!

我们随即相随着走出了古堡。

读书屋

去年我们到聚寿山参观,当走进文化小屋时,我发觉了它的奇妙。布置了各种文化版面的雅致的小屋内,开辟了一处庄严的“读书角”。

长长的椭圆形桌子四周,围着高高的靠背椅。椅子上坐满了人:花甲老人,纯真孩童,儒雅男人,端庄女士。个个手捧一本书,严肃地端坐着。我们一行人进来,他们就像没发觉似的,没有一个人抬一下头,或转一下身。

他们正齐声朗读。他们读的是《论语》。

朗读对我来说,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自从走出校门,我再没有规规矩矩地朗读过什么。读书都是默读。常常还很随意,不是歪倒在床边,便是窝在沙发中。像这样挺直腰,眼睛与书本按规定的尺寸拉開距离高声朗读,只是在记忆中的课堂上。

那时,晴朗的早晨,或彩虹染亮西天的黄昏,一群学生在老师威严的逼视下,机械地大声地喊出每个字。那是写在书本上的字,也是需要铭记于心的字。偏偏我们的鲜嫩嘴唇读出的是愤恨,是幽怨。因为那时我们想的是鸟儿的鸣叫,妈妈的饭香。

我绕小屋粗略转过一圈,再回到他们身边时,那整齐的朗朗的读书声已变为单纯的、略带沧桑的男中音。原来是到授课部分了。讲解的先生是一位老者,花白的头发,朴素的衣装,坐在圆桌西边。我特意站在老人身后看了看,他的书与别人的书稍有不同。他的书页中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颜色也显灰暗,可能是他要教学,故而用得多的缘故。

据景区导游介绍,这些学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学爱好者,每个周六、周日,都有人乘车或自驾车从不同的地方汇聚于此。《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是他们的朗诵书目。每本书,要讀两三个月。要求能背诵,能理解。

学国学,过去在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画面:下面学子抑扬顿挫,念念有声,私塾先生靠着讲桌,昏昏欲睡,一尺见长的教鞭,或柳条或榆木,醒目地摆在高大的讲桌上。学子们摇头晃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长长的尾音,仿佛能延伸到先生快要流淌下来的鼻涕上。国学,多年前似乎成了我们遥远时代的象征,守旧的代表。如今,国学热正在兴起,但这样的诵读,并非能够常常见到,今日一见,竟令我对它感到陌生与新奇。

看他们津津有味、如痴如醉的模样,我久久不忍离去。远离纷乱喧嚣的世界,捧一本圣贤书,忘却白日与黑夜,忘却冬寒与暑热,何等美妙,何等绚丽!

内心的救赎

下午两点多钟我斜倚在值班室的床上看书。聂赫留道夫很像我们旧时的邻居,为了内心的救赎,放弃原有的贵族生活,往返奔波。

正当我渐入佳境之时,忽听窗外一声大喊:“都起床啦,踢毽子了!”

这一声大喊,看似粗鄙,却是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整日的工作,在药片和CT、胃镜等器械之间。穿着白大褂,一副神圣的样子。可是神圣背后却有说不尽的愁绪在婉转。在医院的视野中,永远是病人用沉重的心思举起的面孔;而下了班面对琐碎的柴米油盐时,微薄的收入就又摆在了面前,常常是入不敷出,只能在蔬菜与副食的摊点前讨价还价。

近来,同事们迷上了踢毽子,逮住个机会就想踢腾两下。对照书中的聂赫留道夫,踢毽子倒像是我内心的一种救赎。每每我们围成一圈,欢声笑语。我们抬腿动脚,毽子就在我们之间飞来飞去。灵巧的毽子甚是活泼,它一过来,便迫使我迅捷地举起腿,毽子即在我脚上着陆,但它并不多作停留,只是稍稍一点,便弹了起来,弹得老高,画出弧线,飞到另一个同事那边。我们做着这件有趣的事情,忘却一切,回到童真的境界中,和人类之外的毽子配合默契。

今天是星期六,没有什么病人,想必也不会有什么领导巡视,况且大家都是倒班的,也难得聚在一起。听到窗外的一声喊,我心已活跃起来。但想到一下子大家还聚不齐,我仍可抓住几分钟时间,再读一阵书。于是,我看见聂赫留道夫坐在台阶上,一轮明月高高挂着,阴影铺满了整个院子。他想起自己曾经怎样考虑自己的生活,将来做什么,对每一件事情都曾顾虑重重。如今,在月光下,他突然觉得一切都那么简单,他暗暗感到吃惊。

确实,许多烦恼其实是不必要的。有时,简单些活着,反而能发现生命的本质的意义。

窗外声音渐渐杂了,大了,可能人已聚了不少。随着阵阵喧哗,一波一波的朗朗笑声像鼓点般从透着窟窿的窗户蜂拥而来,伴随而至的还有节奏鲜明的毽子落地声。聂赫留道夫,对不起,你先歇会吧!我一个咕噜翻身起来,快速换衣穿鞋,旋风般刮出门外,加入他们的行列。

纵观一圈人马,高高矮矮,男男女女,队伍甚是庞大,轮上踢一个毽子得好大一会工夫。一来二去,就有人提建议分作两队。于是,分散,组合。两个圆圈在并不大的空间瞬间形成。

你来我往,脚起脚落,只见毽子在空中飞舞,好似燕子抖着华丽的羽毛上下翻飞。曹师傅、尚师傅等是高手,他们一会一个旋转,一会一个后钩,一会又是一个空中飞跃,健壮的身躯变得鲜亮多姿。我和小焦等是新手,不能像他们那样随心所欲,往往有不少的毽子接不住。每当这时我们就会带着一副羞愧的表情检讨:对不起,对不起!好似犯了多大的罪似的。他们呢?也只是随意地笑着,全然不往心里去。从没有踢过毽子的小成也乐呵呵成为了我们中间的一员。在玩耍过程中,他情急之下多次滑出脚去,趔趄几下,或出现别的滑稽的动作,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半天,眼泪蹦出老多。

由于地方窄小,难免毽子飞到彼地,彼毽子不遗余力抢到了此处,甚至谁的背靠在了谁的背上,谁的脚踩在了谁的脚上,彼此道歉,呵呵笑几声即过。

我们直累得汗水洇湿了衣服,笑出的泪水也滋润着脸庞。不知不觉,日已偏西,看看表,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便散了。如果是在幼时,我们肯定会一个个随意坐在大路边、或倒在草地上,但如今毕竟是成年人,各自又“书归正传”了。

无论如何,总有些东西浸润到了生活中,所以,我一边往值班室走,一边心下欢喜着。

——选自《吐月》2017第4期

猜你喜欢

毽子古堡院落
勇闯死神堡
古堡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踢毽子
院落春秋
蝴蝶毽子
院落·中国
踢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