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矛盾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2018-04-12张迎春
张迎春,杜 婷
(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理论创新成果的全面总结、梳理和提炼,也是为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这一理论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为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把揭示各种矛盾运动规律作为基本命题,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
一、揭示矛盾规律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完成距今已150余年,这一巨著是马克思对所处时代深入思考的结果,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遍布对矛盾运动的发现和分析,以及对矛盾规律的深入总结和提炼。可以说,揭示矛盾规律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
1.马克思在深刻揭示商品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阐明商品的一般特性和价值规律,它是通过环环相扣的商品矛盾运动逐步展开并最终完成的,具体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马克思从商品两个因素的不同属性出发,首先指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并发现决定这一矛盾的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凝结价值,从而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生产商品的劳动之所以有二重性,取决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1]127否则,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无解。所以,正是在矛盾运动推动下,劳动产品变成商品,商品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有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又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其根源都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正是在一系列矛盾运动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解决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缺陷,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论
在推翻了此前存在的全部利润学说的前提下,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该理论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从资本流通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切入,一针见血地指出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这为资本流通公式的矛盾运动提供了解锁的钥匙,从而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彻底解决了李嘉图学说中存在的价值规律同资本和劳动交换的矛盾。同时,进一步揭露了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与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对立面。当依靠劳动强度增加剩余价值生产遭到工人强烈抵抗后,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必然大行其道,暴露了资本家阶级为攫取更多剩余价值而拼命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价值生产时间的事实,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不断加剧,并最终得出结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714可见,剩余价值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同时又决定着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3.马克思在深刻揭示资本和劳动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完成了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主要是通过两对矛盾展开的。一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资本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少和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二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和工人贫困的积累之间的矛盾。前者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扩大不变资本的比重,相对减少可变资本的比重,使资本和雇佣劳动数量关系按照资本的意志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工人阶级命运。因为雇佣工人只能听从资本的摆布进入或退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后者揭露的是由于财富的占有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资本家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绝大部分社会财富,而工人阶级是生产资料的奴隶,是社会财富的贫困者。资本家占得越多,工人所得越少,随着资本积累不断增加,这种矛盾日益加剧。资本积累所决定的这种对抗性质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活跃,越是具有成长和发展的能力,分配也就越快地……达到同当时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生冲突的阶段”[2]。这一冲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不仅通过对抗性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特殊的经济规律,同时也通过深入分析经济运行中生产和再生产的各种矛盾,例如资本循环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等矛盾运动,从而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各种规律。马克思正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各种经济规律,完成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二、矛盾运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综观改革历程,回顾改革重点和难点,不难发现,矛盾运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直面矛盾和解决矛盾始终贯穿改革全过程和全领域。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清醒认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把握,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对立统一关系的大胆创新利用,才保证了改革顺利进行。
1.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所有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践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在我们看来完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实际上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要求,非但没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反而起了阻碍作用,抑制了经济发展,加剧了矛盾。而一些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就性质来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却符合较低生产力要求,反而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一结论促使我们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始重新认识,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层次和运行层次所对应的生产力诉求重新解读,在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针对矛盾,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第二次革命,以生产力为标准,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可以说,正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出发点
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始终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明确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8年党的十九大将主要矛盾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前后主要矛盾表述上的变化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而做出的调整,但从根本上看,无论如何表述,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出发点,解决人民的需要和生产力提升之间的矛盾问题始终是工作重心。两者中大力发展生产力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决定了人民需要的满足程度。正是基于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才使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声音时立场坚定,清醒地观察和把握好社会矛盾的全局,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落脚点,用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3.统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统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应该说对两者关系的处理,或者说解决两者矛盾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进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依据传统观念,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能建立市场经济,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才逐渐打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根本矛盾的“对立论”。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对此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初步承认了计划与市场的统一性,学会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经济发展,突破了“主辅论”的局限。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此,统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把所有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基本动力。一方面,通过承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的所有制改革,努力满足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另一方面,坚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上的制度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在实现方式上通过变革又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基本要求。所以,正是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化解为统一,才逐步摸索出“中国模式”,才走出了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
三、揭示矛盾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题中之义
应该说,政治经济学形成系统的经济范畴体系是以进入工业文明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为基础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矛盾出现后得以逐步演化的。[3]实践证明,无论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针对现实经济矛盾而展开的主题研究,不管是掩饰和回避矛盾,还是直面矛盾,解决矛盾,所提出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措施等都是作用于经济矛盾,目的是使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在经济矛盾的演化中得到验证。所以,政治经济学是以其鲜明的阶级性,明确地概括表述统治阶级的经济意愿,其研究命题必然直指现实中的经济矛盾。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4]。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通过对当下经济矛盾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的规定,对中国的经济矛盾做出全面分析,凝练改革成果,揭示经济规律。这不仅是中国经济矛盾变化的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表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深入研究的核心命题主要包括:
1.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的全面深刻总结,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多年来经济发展实践成就的验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然意味着在市场化进程中,一定会从商品市场化到要素市场化,从实体经济市场化扩展到金融市场化,从最初培育和建立市场体系到不断完善和规范市场秩序等。这一过程始终绕不过去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综观西方经济理论发展,不论有多少种学派、思想、主义,归根结蒂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主导权,不管是经济自由主义还是国家干预主义,其理论、观点、政策都是源于和服务于经济现实。对我国而言,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客观必要,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必然有别于西方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我们经过多年的摸索,坚定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认识,使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政府干预过多的同时政府职能缺失的矛盾得以有效克服,努力缓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的种种矛盾。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命题是揭示政府与市场矛盾运动的规律。
2.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所有制改革与市场机制培育的矛盾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重要特点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从经济理论史看,在立场、原则等有根本区别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看来,市场机制与私有制天然相连,公有制基础上难以存在市场机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根本对立。西方经济学更是断言,公有制不可能实现高效率。然而4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我们一直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一方面决不放弃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坚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以市场机制的要求为尺度,大胆推进所有制改革,不断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努力克服两者的矛盾,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经济实践的发展甚至超越了经济理论的凝练和总结。虽然有学者一直致力于从理论层面直面两者的矛盾,希望找到两者的学理渊源,但从现有成果看还缺乏系统性和说服力。因此,从理论上解决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揭示的特殊规律。
3.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规律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应该把揭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种社会化大生产矛盾规律作为己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从解决新时代现代化大生产的主要矛盾出发。一是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实现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形成高端产品生产行业集群。二是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无阻、市场开放井然有序、市场竞争充分有效以及市场秩序科学规范,使一切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三是建立现代化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效率和公平的统一,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建立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此外,还应包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安全高效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各层面、各环节和各领域矛盾运动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化大生产的一般矛盾比较突出,主要是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矛盾,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矛盾,以及微观经济和宏观调控的矛盾等。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这些冲突,不仅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解决经济矛盾的思路,在对经济发展现阶段中矛盾的合乎规律的否定后使之上升到一个新阶段,从而构建起规定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矛盾规律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