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言能力视角下朝鲜族学生初级汉语能力分析
2018-04-12许红花
许红花
(延边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的发展,既需要语言的多样性,也需要语言的统一性;既需要维系特定群体的纽带,也需要沟通不同群体的桥梁。在我国,汉语是国家通用语,也是族际共同语,少数民族汉语能力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力争到2020年,“完成义务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1]。少数民族的汉语能力是国家语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朝鲜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近二、三十年来,朝鲜族的汉语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在朝鲜族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正规学习中,初级汉语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这个阶段是打基础、培养兴趣和语感的阶段,对以后的初、高中和大学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生活都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与朝鲜族汉语学习有关的成果多集中在朝汉语言对比[2]167-180[3]68-74[4]3-13、双语使用[5]59-64[6]60-66、汉语习得[7]82-87[8]20-31、朝鲜半岛的汉语文献研究[9]28-40[10]22-27等,而关于朝鲜族语言能力尤其交际语言能力视角下汉语能力的研究成果鲜见。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能力实证调查的结果为依据,拟解决三个问题:(1)语言能力包含哪些要素,少数民族具备什么样的汉语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朝鲜族学生汉语整体素质较高,但仍然存在不足,这些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制约因素是什么;(3)如何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提升朝鲜族学生的初级汉语能力。
一、交际语言能力与少数民族汉语能力
在传统语言学派看来,语言能力是由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构成的,但在新的社会形势和新的语言能力理论的影响下,传统的语言能力观受到了普遍质疑:语言能力难道仅仅是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语言能力到底具备哪些要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语言能力的构成要素到底是什么?
(一)交际语言能力
1972年,Hymes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提出交际能力理论(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认为语言能力受人际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除了语法知识外,社会文化、交际内容、交际方式、个人情感等都对语言能力有重要影响。之后,Canale & Swain、Canale、Bachman、Bachman & Palmer、North等均认为语言能力除了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相关外,还依赖于语言学习者潜在的知识如心理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以及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他们先后构建了几种比较有影响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这些模型的基本结构和所包含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由语言知识、语用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等部分组成。简言之,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整合并吸收了以往各学派关于语言能力认识的合理成分,非常重视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完成实际交际任务的能力。
交际语言能力理论顺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满足当今国际社会对语言学习、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力评价的实际需要,在语言教学、语言测试、语言应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在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界,集欧洲41国语言学家之力历时九年完成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注]该书是欧洲理事会制定的关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及评估的整体指导方针与行动纲领,是对几十年以来欧洲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就是以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是各国制定第二语言教学大纲、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
(二)少数民族汉语能力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汉语是国家通用语,也是各民族进行良好沟通的族际共同语。少数民族汉语能力的培养也应以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为指导,不仅要掌握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还要掌握与知识和技能有关的文化意识、社会意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综合能力和整体素养,适应个体、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第二语言教学界(包括外语教学界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界)对语言能力的构成还没有形成最终的共识。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汲取了汉语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和以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是目前为止指导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汉语评价最为完善的教学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提出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目标的设计着眼于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明确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同时进一步指出,汉语课程总体目标框架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11]2-6,教学重心从传统的单纯关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变到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交际语言能力理论的核心思想,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适合我国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实际需要。
《课程标准》确定的总体目标框架其实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应该具备的要素,即汉语知识、汉语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这五个要素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是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并促成汉语整体素养最终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朝鲜族学生汉语能力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们在延吉市一所朝鲜族小学六年级随机抽取了一个自然班级共30名学生进行了考查。考查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汉语知识、汉语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考查的形式有三种:试卷测试、问卷调查(包括教师版和学生版)和访谈。测试试卷我们选取了“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样卷(一级)”,主要考查汉语知识、汉语技能、文化意识,调查问卷和访谈主要从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设计。为避免个别学生答卷时因语言受限而影响考查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我们把调查问卷(学生版)全部翻译成了朝鲜语,而测试试卷、调查问卷(教师版)和访谈则全部使用汉语。在调查人员的直接参与和监督下,先进行试卷测试,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最后由调查人员与学生一对一分别进行访谈。考查结果如下:
(一)朝鲜族学生汉语能力现状
从考查结果看,朝鲜族学生汉语能力总体情况良好。在汉语知识方面,语音普遍非常标准,基本没有民族口音,词汇量非常丰富,掌握很多超纲词,能用学过的语法知识把词汇组织起来表达基本内容;文化意识牢固,能够了解、理解并融入汉文化,和谐地处理好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端正,具有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普遍具有学好汉语的强烈愿望;学习策略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运用得也比较好;汉语技能方面,理解能力远高于表达能力。但朝鲜族学生在汉语知识、学习策略、汉语技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仅对朝鲜族学生汉语学习的不足进行讨论。
1.汉语知识
现代汉语近义词非常多,朝鲜族学生汉语词汇量丰富,但对词语尤其是近义词的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还有一定欠缺。调查中77%的学生存在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比如“旅游”代替“春游”、“获得”代替“取得”、“慌忙”代替“急忙”、“身子”代替“全身”、“发凉”代替“凉快”等;另外,还存在汉语双音节词使用单音节化倾向,如“我们过(度过)了愉快的一天”“长(长出)了许多花草”。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组织规律,反映的是语言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汉语语法是意合语法,与世界上多数语言都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汉语和朝鲜语所属语系不同,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相差很大,因此语法方面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主要集中于汉语的语序、虚词、补语、特殊句式等语法项目上。测试结果显示,30%的学生存在语序排列不当的问题,83%的学生存在助词、介词、副词等虚词使用冗余、遗漏或混淆的问题,63%的学生对补语、常用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简单连动句)、关联词语等回避不用或使用错误。比如“老师让我们比赛拔河”“大家都喂给小猴子一些食物”“放完随身物品后开开心心得玩游戏”“有的人踢了足球,有的人打了排球”“我们高高兴兴地准备好后,穿完衣服,出发了”“被剪成很特别形状的树”“我和爸爸还踢了一会球,我不小心踢到了别人”……
汉字方面,朝鲜族学生虽然认识和掌握的汉字比较多,笔画笔顺也很规范,但还是有63%的学生出现或多或少的错别字(不包括超纲字)。
2.学习策略
试卷测试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测试材料中稍复杂的内容或隐含的意义进行概括和推理时往往会出现困难,是失分率最高的项目。比如阅读材料中的一段话:
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视。但她看电视有个特点,就是总认为电视里演的事就是她看电视时真实发生的事。比如冬天时看到电视里的小姑娘穿裙子,奶奶肯定会说:“天这么冷也不怕冻着!”
更有意思的是,前几天电视台播放《炊事班的故事》,讲的是部队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每天都把奶奶逗得哈哈笑。一天,早早地吃完晚饭后,奶奶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电视,可电视里总在播广告,电视剧等来等去就是不开始,奶奶看起来也不是很着急,在那儿自言自语地说:“也对,那几个小伙子怎么也得等把盘子、碗刷完了再出来。”
问题:《炊事班的故事》总也不开始,奶奶:
备选答案:A很着急;B洗碗去了;C给“我”讲故事了;D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材料中没有直接出现,需要学生在对材料内容大意尤其是对细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后做出选择。但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A,而没有选择D,回答正确率只有48%(试卷中除写作外绝大多数题目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类似的问题在试卷其他项目的考查中也出现过,失分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和策略能力不足造成的。
3.汉语技能
语言技能可以分为理解技能和表达技能。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理解技能主要是指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表达技能主要是指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测试结果显示,朝鲜族学生的理解技能很高,但表达技能比理解技能要低得多,而表达技能中,书面表达又落后于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中,学生很少能作稍长句子的叙述,说话期间句内停顿较多,有的学生甚至一词一停或拉长语调,“然后”“那个”等口头语比较多,措辞不正确或不规范,如“在家里玩儿些手机”“在补习班多做点课外任务”“出去一起吃饭”“看点儿电视,玩儿点儿电脑”“两篇汉语和朝语都写日记”等。
书面表达测试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写一篇50—100字的日记。学生基本上都能按照要求完成写作,抒发真情实感,有思想有内容。但书面表达中出现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词语使用不准确,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如前面提到的汉语近义词理解和语法规则的使用,都是学生在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2)写作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不美观。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根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性情、态度、趣味的途径之一,但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汉字之美在书面表达测试中没有得到体现。另外67%的学生还存在标点符号错误。(3)思维不够连贯。测试中,30%以上的学生作文层次不清晰,逻辑性不强,个别学生写作内容不具体、不完整,思路断断续续,或整篇作文头重脚轻,甚至有些作文没有内容,不知道要说的是什么,表现出思维能力上的不足。
(二)朝鲜族学生汉语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汉语能力是汉语知识、汉语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朝鲜族学生初级汉语能力考查的结果看,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在朝鲜族学生汉语能力的形成中起着积极作用,而汉语知识、汉语技能、学习策略方面则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朝鲜族学生汉语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习得与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接触方式。朝鲜族学生自小生活在双语双文化环境中,掌握汉语的途径有两条:习得和学习[注]习得与学习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两个概念,克拉申“语言监控假说”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习得”和“学习”两种方式获得第二语言,“习得”是潜移默化无意识获得语言的过程,学习是可观察的有意识获得语言的过程。。学生在学龄前开始无意识地习得汉语,这个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即临界期),因此多数朝鲜族学生汉语语音标准,词汇量丰富,还出现了不少课堂上没有教授的口语词和东北方言词。但习得毕竟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因此进入小学开始正规系统的学习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准确理解词语和正确掌握语法规则的困难,出现较多的错别字,造成丰富的词汇量与错误的词义理解相矛盾的现象。
2.朝鲜语和汉语所属语系不同。朝鲜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汉语属汉藏语系,朝鲜语所属语系还有争议,目前不少学者都认为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由于语言所属语系不同,朝鲜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相差悬殊,表达意义的手段也不相同。朝鲜族学生学习汉语不仅受母语的干扰,还要重新建立与母语差别较大的新的语言习惯,面临的困扰可想而知。比如在汉语表达中就有学生说:“有的拿起手机就和同学们拍照片,为了纪念”“中午我们吃完小饭后就开始玩了起来”“决定下次再到一次公园玩”等,这些都是受到母语影响的同时又未完全建立新的语言习惯导致的。
3.思维能力的制约。思维能力是指逻辑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是个人在概念表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小学生还处在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阶段,不可能具有成人般的高思维、高推理能力。再加上朝汉两种语言类型差别较大,学生即使从小就接触并学习两种语言,语言中潜在的不同文化意识、情感表达、思维方式等也会对尚处在思维能力发展期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为汉语思维能力的养成增加了难度。
三、进一步提升朝鲜族学生的汉语能力
朝鲜族学生虽然汉语能力总体情况良好,但在汉语知识、汉语技能以及思维能力方面仍有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何继续保持学生语音、词汇量、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优势,克服词汇理解、语法使用和表达能力的不足,全面提升朝鲜族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和整体素养,是朝鲜族汉语能力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与国际第二语言研究接轨
交际语言能力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并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语言测试等领域。
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界还鲜有人提及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和“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虽然体现了交际语言能力的理念,但在解释和说明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标准、实施建议等相关问题时,都没有提及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或国际上其它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而其后出版的《MHK大纲》(第2版,2016)在“修订说明”中明确指出“本次修订借鉴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英国课程标准》《美国课程标准》《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以及《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人教社)。”[12]3这是一个很好的起步,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国际第二语言相关研究成果,并尝试与国际第二语言教学接轨。
这一点对外汉语教学界做得非常好。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已开展多年,对外汉语研究者们积极借鉴国际第二语言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形成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也应汲取对外汉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密切关注国际第二语言研究动态,与国际第二语言研究接轨,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合理的、适合少数民族实际的汉语课程大纲、考试大纲、汉语能力等级量表,积极开发汉语教学资源,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能力,推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二)把《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到汉语教学中
《课程标准》针对我国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汉语教学改革的经验确定了汉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建议,力求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和汉语整体素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汉语教学纲领性文件。
但《课程标准》颁布时间不长,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目前朝鲜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没有完全做到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同步。比如《课程标准》建议语言知识的教学“围绕话题了解关联词语”“以汉语的语序、虚词和常用句式为学习重点”[1],但在写作测试中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使用关联词语和“把”字句、“被”字句等常用句式,个别学生即使用到了,表达也是错误的,“的、地、得”结构助词和“着、了、过”时体助词出现的错误也比较多,这些在朝鲜族学生的汉语学习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再比如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提出“汉语课程的评价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创造条件,使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方面有机会共同参与评价。”[11]23目前朝鲜族学校汉语课程评价的实际情况离这一建议还有一定距离(其实这也是其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终结性评价的测试分数仍然是学生学业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期中、期末考试常常照搬语文而不是语言考试的题型和方式等。如何把《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议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汉语教学的有效性,都需要研究者和教学人员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各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努力探索适合朝鲜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三)加强朝汉语言对比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
母语对汉语学习会产生迁移作用,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对比教学,汉语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朝鲜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加强朝汉语言对比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教材的编写等都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与朝鲜语进行比较、对照,尤其是朝鲜语中没有的或与汉语不同的语言项目更是应该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点。
目前朝汉语言对比研究多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其成果没有或很少转化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以致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钩。应充分利用朝汉语言对比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朝鲜语正迁移的积极作用,消除朝鲜语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探索适合朝鲜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四)加强朝鲜语文能力的教学
对朝鲜族学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朝鲜语是母语语文。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如思想感情、道德修养、思维能力、个性养成、审美情趣等,是形成独立的人格思想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石。母语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
汉语是学生掌握母语之后学习的另一种语言,汉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母语文的学习关系密切,母语文能力直接影响并带动汉语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汉语教学的同时应加强朝鲜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以母语文为依托的综合素质。在汉语教学中还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保持年龄与思维能力发展的平衡。
四、结 语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的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关系民族地区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凝聚力形成的大事。朝鲜族学生在汉语学习初级阶段,语言能力总体情况比较好,但在语言知识、思维能力和语言技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是受习得与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接触方式、朝汉两种不同的语言系属和学生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提升朝鲜族学生的汉语能力,一是要借鉴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与国际第二语言研究接轨;二是要尽快把《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到汉语教学实际中;三是要加强朝汉语言对比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四是要加强朝鲜语母语文能力的教学。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汉语教学和研究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