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疗法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2018-04-12徐鉴如
徐鉴如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 陆川 5377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好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颈后伸时疼痛加重、颈部活动受限、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的情况[1]。相关文献指出,用牵引疗法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较好。为了进一步探讨用牵引疗法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笔者对在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患者。治疗组患者中有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46.33±9.51)岁;其中存在左上肢麻痛的患者有44例,存在右上肢麻痛的患者有40例,存在双上肢麻痛的患者有6例;其中病程最长的10年,最短的1 d,平均病程为(1.2±0.4)年。对照组患者中有男47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46.86±9.37)岁;其中存在左上肢麻痛的患者有43例,存在右上肢麻痛的患者有42例,存在双上肢麻痛的患者有5例;其中病程最长的9年,最短的2 d,平均病程为(1.2±0.38)年。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
患者同时存在下述临床表现中的4条,可判定其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1)存在颈痛、上肢放射性麻痛、颈后伸时疼痛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颈部活动受限、肌萎缩、肌力减退等临床表现。2)进行牵引试验、压颈试验的结果均为阳性。3)存在颈部外伤史、慢性劳损、先天性颈椎融合畸形或颈椎退行性改变。4)进行X线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颈椎椎体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和颈椎椎间孔变小等临床表现。5)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颈椎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及颈椎神经根管狭窄等临床表现。
1.3 病例的纳入标准
1)其病情符合上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3)未患有骨质疏松、椎体移位及骨折。
1.4 病例的排除标准
1)存在颈部扭伤所致的颈肩痛。2)存在肩周炎所致的肩手痛。3)存在尺神经炎所致的尺神经区麻痛。4)存在胸廓出口综合征所致的颈肩痛、手部麻木及肌肉萎缩。5)患有颈椎结核或颈椎肿瘤。
1.5 治疗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是:1)让患者口服根痛平颗粒进行治疗,1袋/次(开水冲服),2次/d,连续用药30 d。2)让患者口服布洛芬进行镇痛治疗,每次服0.2~0.4 g,每隔4~6 h服用1次(最大用药量不得超过2.4 g/d)。为治疗组患者联用牵引疗法和电针疗法进行治疗。进行牵引治疗的方法是:治疗前,告知患者不要空腹,并向其讲解进行牵引治疗的必要性和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消除其紧张的情绪[3]。协助患者取坐位,对其颈椎进行牵引,并根据其病情、体重及耐受能力为其调整牵引的力度及角度(以其感觉麻痛消失或减轻为宜),牵引的时间为20~30min,1~2次/d,连续治疗10~15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间隔5 d)。进行电针治疗的方法是:进行牵引治疗后嘱患者稍事休息,然后协助其取坐位或侧卧位,使其颈部及患侧肩手部充分暴露。采用局部取穴和辩证取穴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患者的颈夹脊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大抒穴、秉风穴、天柱穴、臑俞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和阿是穴作为对其进行针刺治疗的穴位。每次取6~8穴进行针刺治疗,用一次性毫针针刺上述穴位得气后,连接6805型电针仪的电极,将波形调至高频连续波。以患者能够忍受的强度,通电20~30min,1次/d,连续治疗10~15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间隔5 d)。
1.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治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完全消失,肌力恢复正常,颈部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明显改善,颈部功能和肢体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 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此病主要是由颈椎退行性改变、颈部创伤、慢性劳损、炎症反应、颈椎椎管狭窄及先天性颈椎融合畸形所致的颈部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器官受压引起的[4]。用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颈部神经、血管及脊髓受压所致的颈部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增大其颈椎椎间隙、椎间孔,促进其外突的髓核、纤维环组织的复位和颈椎功能的恢复[5]。用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促进患者颈部的血液循环,降低其颈部的肌张力,从而可有效地缓解其颈部肌肉及血管痉挛、疼痛的症状[6]。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牵引疗法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良好。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8-189.
[2]吴晶,谢文霞,陈勇,等.电针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7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9):672-673.
[3]王振,周子朋,郑福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1):1745-1746.
[4]蔡勇,李永昭,赵万恒.综合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6):2274.
[5]唐峰.牵引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27(2):106-107.
[6]刘冠军,李杰.针灸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