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8-04-12韦泽球
韦泽球
(象州县人民医院,广西 象州 545800)
骨折主要是由遭受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或发生积累性劳损所致。该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有学者指出,对骨折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能为临床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1-2]。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X线平片检查诊断骨折。用X线平片检查诊断该病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难以准确地诊断隐匿性骨折或多发性骨折。近年来,临床上采用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诊断该病,显现出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近年来象州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象州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骨折患者。这96例患者的病情均经手术探查得到确诊,且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将这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1例(占64.58%),女性患者有17例(占35.42%);其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71岁,平均年龄为(43.21±3.65)岁;其发生骨折的部位共有191处;其中,有颌骨骨折患者6例(占12.50%),有脊柱骨折患者9例(占18.75%),有四肢长骨骨折患者21例(占43.75%),有肋骨骨折患者7例(占14.58%),有盆骨骨折患者5例(占10.42%)。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占62.50%),女性患者有18例(占37.50%);其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2岁,平均年龄为(44.39±3.84)岁;其发生骨折的部位共有186处;其中,有颌骨骨折患者5例(占10.42%),有脊柱骨折患者10例(占20.83%),有四肢长骨骨折患者23例(占47.92%),有肋骨骨折患者7例(占14.58%),有盆骨骨折患者3例(占6.25%)。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X线平片检查,方法是:用X线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将电流设为500 mA,将电压设为120 kV,对其疑似骨折的部位进行正侧位摄片和斜位摄片。对观察组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方法是: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机对患者疑似骨折的部位进行扫描。将电流设为240 mA,将电压设为120 KV,将层距设为3 mm,将层厚设为4 mm,将扫描的时间设为5~11 s。扫描结束后,对得到的图像进行薄层重建,重建的层距为1.25 mm,重建的层厚为1.5 mm。最后采用三维成像技术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重组,得到患者骨折部位的三维立体结构[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部位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骨折部位的检出率为82.2%,观察组患者骨折部位的检出率为98.92%。观察组患者骨折部位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折部位检出率的比较
3 讨论
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X线平片检查诊断骨折。用X线平片检查诊断该病具有成像迅速、操作简便等优点。但对于复杂性骨折、多发性骨折或隐匿性骨折患者来说,对其进行X线平片检查的效果一般,难以准确地检查出其全部的骨折部位和具体的骨折类型。近年来,临床上采用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诊断骨折,显现出良好的效果。用此技术诊断骨折,能清晰地显示患者骨折移位的程度、关节腔内是否有游离的碎片及其椎管狭窄的程度等,同时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其骨折部位。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骨折部位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可见,用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诊断骨折的效果显著。
[1]郑高梓.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诊断颅面骨骨折的优势[J].中外健康文摘,2012,9(7):282-283.
[2]蒋伟,龚海艇,唐震,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11,20(2):104-106.
[3]李明鉴,王国栋,谢海燕,等.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诊断颅面骨骨折的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2):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