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2018-04-12季传钊
季传钊
(淄博市中心医院北院区神经内科,山东 淄博 255000 )
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是指脑血管突然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患者可出现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意识不清及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对该病患者主要进行溶栓、脱水、抗凝、降颅内压、保护脑神经等治疗。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笔者对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平行对照试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这182例患者均为淄博市中心医院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其中,排除对通心络胶囊过敏的患者,排除中途转院或病历资料不全的患者。将这1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91)和通心络胶囊组(n=91)。在通心络胶囊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43例(占47.25%),男性患者48例(占52.75%);其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为(64.54±3.57)岁;其中,有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36例(占39.56%),合并高血压的患者48例(占52.75%)。在对照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42例(占46.15%),男性患者49例(占53.85%);其年龄为50~79岁,平均年龄为(64.86±3.69)岁;其中,有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33例(占36.26%),合并高血压的患者46例(占50.55%)。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是:用甘露醇、胞二磷胆碱、阿司匹林和血塞通对其进行治疗。甘露醇的用法是:用125ml的此药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的病情每天为其注射1~3次,连续用药3 d。胞二磷胆碱的用法是:将200~500 mg的此药与250ml的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5%)混合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7 d[1]。阿司匹林的用法是:口服,100 mg/次,1次/d,于晚饭后服用,连续用药7 d。血塞通的用法是:将200~400 mg的此药与250ml的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5%)混合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7 d。另外,用降压药对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治疗,用调脂药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用通心络胶囊对通心络胶囊组患者进行治疗。通心络胶囊的用法是:口服,0.78 g/次,3次,连续用药1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经治疗,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其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意识不清及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基本消失,其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级,其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意识不清及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有所减轻,其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无效:经治疗,患者的病残程度在3级以上,其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意识不清及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未减轻,其生活自理能力未提高。用自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患肢的运动功能。此量表的满分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患肢的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5.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通心络胶囊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 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评分
接受治疗前,通心络胶囊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平均评分为(32.67±2.62)分,对照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平均评分为(33.71±2.64)分,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通心络胶囊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平均评分为(76.31±5.96)分,对照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平均评分为(61.62±5.73)分,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西医对该病患者主要进行溶栓、脱水、抗凝、降颅内压、保护脑神经等治疗。中医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病”的范畴,主要是由内虚血瘀所致,故应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散瘀的原则治疗该病。通心络胶囊由人参、赤芍、水蛭、蜈蚣、降香等药物组成,具有补血益气、化瘀活血、止痛解痉之功效[2]。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用通心络胶囊对其进行辅助治疗,能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患肢的运动功能。
[1]陈城.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6):125-126.
[2]马丽虹,李可建.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系统评价[J].山东中医杂志,2016,29(5):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