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2018-04-12钟文文
钟文文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此病可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发生恶化,增加其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的风险,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可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尚不完全明确。为了探讨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笔者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6例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6例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本次研究中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经进行MRI检查或CT检查被确诊患有脑梗死。2)其在发病后的7 d内,首次进行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头部并不存在出血病灶。3)其在发病后的14 d内,再次进行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头部存在出血病灶。根据这176例患者是否发生了出血性转化,将其分为非出血性转化组和出血性转化组。其中,非出血性转化组有145例患者,出血性转化组有31例患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既往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心瓣膜病史、卒中史)、入院时各项临床指标(空腹血糖的水平、血总胆固醇的水平、甘油三酯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NIHSS的评分、脑梗死病灶的面积)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 22.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合并有高血压、合并有血脂异常、存在心瓣膜病史、空腹血糖的水平、血总胆固醇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NIHSS的评分以及脑梗死病灶面积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 [n(%)]
2.2 对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
将表1中P<0.05的9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空腹血糖的水平(OR值为1.07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OR值为2.321)、NIHSS的评分(OR值为1.321)和脑梗死病灶的面积(OR值为0.946)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详见表2。
表2 对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2],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是否会发生出血性转化与其年龄、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空腹血糖的水平、脑梗死病灶的面积以及是否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是:1)空腹血糖的水平。高血糖可加速无氧酵解,促使乳酸生成,而乳酸在人体内堆积可导致乳酸酸中毒,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使酶失活,诱导自由基和MMP-9 (基质金属蛋白酶-9)增加,破坏血脑屏障,最终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低可增加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几率。这是由于胆固醇在维持小血管的完整性上起到了主要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偏低可增加脑动脉血管发生破裂的风险,进而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3)NIHSS的评分。脑梗死患者入院时NIHSS的评分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病情的严重程度。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显示,脑梗死患者NIHSS的评分与其脑梗死病灶的面积及水肿的程度密切相关。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的评分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结果与Bang OY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4)脑梗死病灶的面积。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发生小面积的脑梗死对患者脑组织及血管再灌注的影响较小,故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几率较低。而当患者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病灶时,其梗死灶的中心部位就会发生缺血性坏死,并伴有明显的脑水肿,从而压迫受损血管,增加血管再灌注的机会,提高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入院时空腹血糖的水平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偏低、NIHSS的评分偏高以及脑梗死病灶的面积过大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应对存在上述情况的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几率。
[1]熊莉君,张临洪.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15):1707-1709,1722.
[2]陈艳超,雷春艳,刘鸣,等.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不同亚型与预后关系的系统评价[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827-834.
[3]Bang OY,Saver JL,Liebeskind DS, et al. Cholesterol leve land symptomatic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 thrombolysis[J].Neurology, 2007,68(10):73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