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流行情况及与其体质的关系
2018-04-12赵武红赵承果
赵武红,李 波,赵承果
(四川省南部县妇幼保健院,四川 南部 637300)
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的肥胖人口逐年增多,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有学者指出,与正常儿童相比,肥胖儿童在成年后其肥胖的发生率更高,且其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几率也更高[2]。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南部县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流行情况及与其体质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四川省南部县妇幼保健院进行体检的2 000名学龄前儿童。在这2 000名儿童中,排除患有肥胖症及先天性疾病的儿童。根据这些儿童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4岁组(n=450)、5岁组(n=930)和6岁组(n=620)。
1.2 方法
统计这2 000名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率。比较这3组儿童肥胖的发生率。比较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的体质。参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定这2 000名儿童的体质。测试的项目主要包括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走平衡木、网球掷远、10米折返跑及双脚连续跳,儿童的成绩越好表示其体质越佳[3-4]。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这2000名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率
在这2 000名学龄前儿童中,共有肥胖儿童248名,其肥胖的发生率为12.4%(248/2 000)。在4岁组儿童中,共有肥胖儿童46名,其肥胖的发生率为10.22%(46/450)。在5岁组儿童中,共有肥胖儿童121名,其肥胖的发生率为13.01%(121/930)。在6岁组儿童中,共有肥胖儿童81名,其肥胖的发生率为13.06%(81/620)。三组儿童肥胖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体质的比较
非肥胖儿童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走平衡木、网球掷远、10米折返跑及双脚连续跳的成绩均优于肥胖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体质的比较(±s )
表1 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体质的比较(±s )
指标 肥胖儿童(n=248) 非肥胖儿童(n=1752)坐位体前屈的成绩(cm)9.33 10.65立定跳远的成绩(cm) 86.82 95.62走平衡木的成绩(s) 8.14 6.85网球掷远的成绩(m) 6.12 7.05 10米折返跑的成绩(s) 7.02 6.58双脚连续跳的成绩(m) 6.25 7.41
3 讨论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饮食习惯不良。学龄前儿童在日常饮食中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西式快餐、油炸食品及膨化食品较多,这些食物极易导致其发胖。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等)会导致儿童营养失衡,从而易导致其发胖[5]。2)缺乏运动。目前,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普遍缺乏运动,其日常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玩手机、看漫画及玩玩具等,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因此易导致其发胖。3)遗传因素。有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体重均正常,其子女肥胖的发生率约为10%;父母中有1人(特别是母亲)肥胖,其子女肥胖的发生率约为40%;父母均肥胖,其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则增至70%~80%。由此可见,遗传因素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害:1)易导致儿童罹患高血压。学龄前儿童的收缩压高于110 mmHg、舒张压高于70 mmHg,即表示其罹患高血压。相关的研究表明,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几率约为正常儿童的3倍。肥胖儿童易发生高血压的原因主要是其体重较大,导致其身体的耗氧量和代谢总量增加,致使其心脏的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其血压升高。2)易导致儿童罹患糖尿病。肥胖儿童的机体为了维持糖代谢的需要,要分泌大量的胰岛素,长此以往会导致其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衰竭,最终导致其罹患糖尿病[6]。3)易导致儿童的免疫功能低下。有研究表明,与正常儿童相比,肥胖儿童的免疫功能较差,其罹患感染性疾病的几率较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南部县的2 000名学龄前儿童中,共有肥胖儿童248名,其肥胖的发生率为12.4%。该地区非肥胖儿童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走平衡木、网球掷远、10米折返跑及双脚连续跳的成绩均优于肥胖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南部县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该地区肥胖儿童的体质较差。因此,该地区的儿童家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儿童的体重,纠正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并定期带领其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从而降低其肥胖的发生率,增强其体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南部县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该地区肥胖儿童的体质与非肥胖儿童相比较差。
[1]戚小兵,贝伟红,冯秀娟,等.珠海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现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OL].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6):598-600.
[2]朱敏,曹臻,周玉莲,等.芜湖市弋江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现状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6,22(4):233-236.
[3]辛化雷,邵静,宋鑫,等.青岛市李沧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情况及与体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6,7(3):49-51,59.
[4]朱香兰.长兴县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5):2412-2413.
[5]汪素美,刘倩琦,严双琴,等.马鞍山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情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5):553-555.
[6]李绚,江向君,卓慕春,等.广州市天河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4,30(6):8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