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蕴的哲学精神

2018-04-12高广旭

关键词:理政公平正义治国

高广旭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深刻反思、总结和提炼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提升到新的思想高度。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理论价值和思想魅力。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哲学视野深入阐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品格、精神内涵和精神意义,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精神大势,对于全党全社会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高度,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品格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提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总是和人类自身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既是对特定历史时代问题的精神升华,同时也引领和塑造了不同历史时代新的时代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既是哲学家个体性的自我意识,也是不同时代人类性的自我意识,所以必将影响时代的精神状况。

哲学的时代性特点决定了哲学与其他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相比,总是以反思和批判的思维方式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从而实现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使命。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下简称“治国理政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地真实切中了当今中国的时代问题,引导和塑造了当今中国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崇高的哲学品格和精神魅力。

正如近年来学界所广泛探讨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自觉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然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就治国理政思想蕴含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加以说明固然重要,但在“说明”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底蕴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治国理政思想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精神则更为重要。同样,“说明”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固然重要,但进一步“阐释”治国理政思想以怎样的哲学精神塑造和引导了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则更为重要。因为治国理政思想不仅仅是简单“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在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意义上,更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我们只有在这个层面上重新理解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精神,才能真正把握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高度和重大意义。

首先,治国理政思想注重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理想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实现对哲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品格的当代诠释。

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全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深入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15在这里,习近平着重强调了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价值,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引领和支撑,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马克思曾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11因此,治国理政思想对理想信念的强调,就是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在塑造和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中的重大作用。也就是说,光是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成为现实是不够的,必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趋向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政治实践的灵魂,在勇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中,使得中国现实趋向中国理想。

其次,治国理政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底蕴,秉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哲学基础,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品格的当代发展。

习近平指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国家的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1]48这里,习近平着重强调了实干、苦干精神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意义,强调实干、苦干就是强调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做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75在这个意义上,治国理政思想对实干、苦干精神的强调,对党员干部踏实工作作风的强调,就是对实践唯物主义内蕴的在实践中改变世界的实践精神的当代发展。

最后,治国理政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21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牢牢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实事求是地探索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大地上的实践。因为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探索、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3]81。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本身就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如今,治国理政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要“根植于中国大地”,更印证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的当代发展。

综上所述,治国理政思想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所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为指导,强调在现实劳动实践中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都表明,治国理政思想不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品格的意义上,“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形态。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内涵

治国理政思想之所以“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就在于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形态。在这一新的理论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品格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深入解读和阐释这些精神内涵,构成深入领会治国理政思想所内蕴的哲学精神的重要内容。

其一,治国理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批判精神的当代“建构”。

众所周知,反思是哲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哲学反思的彻底性决定了哲学思维是最彻底的批判性思维。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9可见,以哲学的反思和批判精神认识和理解人的现实处境,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继承了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对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事业的不懈追求中,那么治国理政思想则把这种反思批判精神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毫无疑问,三十多年来,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就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并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然而,近些年来,改革的原有红利效应逐渐被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消化掉,改革需要再出发。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 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1]101所以,改革开放虽然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但是这“一招”已经到了需要进一步反思的阶段。改革开放所凸显的问题能否通过改革开放来解决?未来是否还需要改革?需要什么样的改革?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1]69

可见,在治国理政思想的视域中,哲学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就在于对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的反思和批判,通过这种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改革开放作为事关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伟大意义获得了新的诠释。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批判精神的继承,更是在实践中对于这一精神的发展。

其二,治国理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超越精神的当代“建构”。

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决定了,哲学对于现实事物的把握从来不是对于事物的外在否定,而是深入到事物自身的发展逻辑中,自觉呈现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哲学的反思不是外在反思,而是内在反思。内在反思强调悬置关于事物的先入之见而面向事情本身的自否定性或内在超越性。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事物的把握不是外在反思的方法,而是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内在超越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始终强调面向历史自身的发展规律,拒绝对历史做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思辨。马克思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2]93所以,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从来不在历史之外,而就在历史之中,人类社会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内在的超越和提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超越精神深刻影响了治国理政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主题的把握。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1]23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天方夜谭,也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自身发展的角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事情本身的内在超越精神,深入理解和充分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深刻吸取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创新和开拓内在发展的思路。只有如此,才能真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其三,治国理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精神的当代“建构”。

虽然在对正义的理解问题上,现代政治哲学与古代政治哲学有着重大差别,但是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理想。正如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4]3所以,任何社会制度总蕴含着相应的正义理解和正义建构。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以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理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可能无视公平正义问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就共产主义的正义问题做出了集中阐述,而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更深入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实现商品交换价值过程中所获得形式平等和虚假自由的真实面貌,系统揭示了资本逻辑对社会实质公平正义的掩盖和抹杀。因此,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重要的理论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蕴的价值追求。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充满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1]96“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1]97

从以上重要论述我们看到,治国理政思想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公平正义不是抽象的道德法则和法权教条,它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支撑,总是受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所制约。同样,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总是有其历史的阶段性和过程性。在这个意义上,治国理政思想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强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平正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治国理政思想视域中的公平正义不存在于哲学思辨所塑造的形上哲学理念中,也不存在于西方政治学理论所推崇的抽象法权观念中,它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的维护中。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意义

治国理政思想的提出,既有深厚的理论传承性,更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土壤上生长出的思想之花。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5]在这个意义上,治国理政思想就是当今中国时代所需要的理论和思想,它以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探讨了当代中国面临的诸多时代课题,具有影响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治国理政思想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哲学方法论,以“中国梦”所具有的精神容涵性,对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给予了新的解读。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究竟如何立足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任务和使命。

“中国梦”以“两个一百年”作为基本奋斗目标,它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一夙愿的历史性承诺,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的时代性展望。对此,习近平深情指出:“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36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所进行的百年抗争的历史延续,是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所进行的百年探索的历史传承,更是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人民幸福所进行的百年奋斗的历史使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的提出,坚持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哲学方法,它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总体凝括,更是对民族解放的独立自主精神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正如习近平自信地向世界所宣告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50这种自信不仅源自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更源自于“中国梦”是对中国民族独立自主精神、创新发展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源自于“中国梦”内涵的巨大精神感召力量。

其次,治国理政思想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实践哲学方法,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实使命感,对当代中国的时代问题给予了新的解决思路。

当今中国,既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也处于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突显的历史特殊期,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发展的效率与发展的公平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更是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是否能够过上好日子的“实”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213这一论断的朴实话语表达方式却道出了治国理政思想的崇高价值选择,为新时期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提供了思想指南。

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上,习近平强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但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反过来也会促进物质文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6]187。

在追求发展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矛盾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6]213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问题上,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209

由上可见,治国理政思想在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等事实性维度的福祉的同时,也要实现保障人民群众在政府权力监督、社会公平正义和生活环境改善等价值性维度的福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于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其事实的可靠性,更应该看到它意蕴深厚的价值的崇高性。正是由于这种价值崇高性,治国理政思想为真实还原和求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当代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治国理政思想秉持个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哲学旨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情怀,对当代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给予新的探讨。

毋庸置疑,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越发紧密,世界越来越成为真正的“地球村”。因此,世界不仅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全人类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而且发展成为一个全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从来没有像当今时代这样紧紧地维系在一起。面对世界格局的当代发展变化,习近平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264“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6]261-26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的重要精神指南,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打破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等方面的特殊性差别,强调从命运共同体的普遍性角度出发,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殊差异性,这是对哲学智慧所强调的个体理性与普遍理性和解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表征的既是人类经济交往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也是人类文化交往基础上的精神共同体,这是对哲学智慧所强调的人类存在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创建开放包容的发展氛围,强调平等共赢、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为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这是对哲学智慧的辩证融合和有机统一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基于以上三点,笔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宽广的格局视野、理性的规则意识、深沉的人类情怀,充分彰显了治国理政思想的睿智的哲学智慧和宏大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形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精神品格和丰富精神内涵,真实切中了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引领和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具有深远的精神意义。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品格、精神内涵和精神意义,对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精神发展大势,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孙正聿,高超.辩证唯物主义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06).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理政公平正义治国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