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住院病人输血护理风险管理危险因素分析
2018-04-11陈慧敏姚素玉
陈慧敏 姚素玉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白血病是血液科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会出现贫血、出血、发热和感染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在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进行输血治疗,而在输血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危险因素,对输血效果和病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患者住院时间和输血次数的增加,输血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为分析血液科住院病人输血护理风险管理危险因素,探究风险管理在临床上护理风险管理的意义,以90例白血病患者为对象进行如下研究,并将本次研究过程和结果做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三年间收治的9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年龄26~50岁,平均年龄(34.68±2.15)岁;住院时间3个月~2.5年,平均年住院时间为(18.58±0.54)个月;住院期间患者共输血580人次,总输注量5370单位,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出血、贫血,伴有或不伴有感染。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白血病入院进行治疗,临床表现为发热、感染、贫血等(2)所有患者除白血病外无其他血液科疾病(3)患者知情并在研究前签署同意书(4)均为异体输血,排除自体输血。排除标准(1)患有心、肝、肾等是指器官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病等(2)患者或其家属拒绝入组、不知情(3)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未完成所有的输注过程者。
1.3 方法 在护理过程中贯彻危险因素管理方针,应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护理,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理,总结血液科对输血病人的护理经验。
1.3.1 危险因素分析(1)输血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2)临床误差:输入带有传染源的血液、输血不及时、血液被污染、输入血液成分错误、输入血液血型不符。(3)输血不良反应:急性免疫反应、急性非免疫反应、迟发性免疫反应、迟发性非免疫反应。
1.3.2 风险因素分析(1)疾病因素:血液科患者众多,大多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不同患者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患者需要进行多次输血会增加输血失误的概率,输血种类复杂。(2)心理因素:患者多为恶性疾病,病程长、病情严重,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同时血液科患者众多,医护人员与患者难以得到足够的理解和信任等。(3)管理因素:护理过程中信息交流不足,出现信息漏洞,护理人员配合不够默契、护理能力不足等。
1.3.3 护理管理(1)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严格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定期进行相关知识考核。(2)输血全程做好核对工作,输血前严格核对患者的血型、所需血液类型、配血报告、姓名等,做好1人1次1原则的输血模式,输血后做好签字和记录。(3)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情况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并回答其提出的问题,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关系。
1.4 评价指标 记录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输血种类、输注量分布等,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共有90例白血病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共输血580人次,总输注量5370单位,治疗期间未发生输血差错和输血传染性疾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33%较低,其中1例为荨麻疹,1例为发热。
2.2 输血成分及单位统计 血小板输注量为3525单位,血浆输注量为501单位,洗涤红细胞输注量为280单位,红细胞悬浊液输注量为826单位,白膜输注量为274单位,其中血小板输注量最大,其次为白细胞悬浊液。
3 讨论
血液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血液科患者大多需经常进行输血治疗,由于血液科患者较多,所需输血次数、输血量均较大,在输血治疗过程中较容易出现一系列输血意外,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应对输血危险因素等进行评估同时制定良好的解决方案,将方案应用于治疗和护理工作中[1]。首先对于医护人员的培训极为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了解度和临床操作技能,增加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2]。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必不可少,血液科患者通常患有较严重的疾病,经过长时间与病魔做斗争和治疗,患者难免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护理[3],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利于进行治疗[4]。为研究析血液科住院病人输血护理风险管理危险因素,探究风险管理在临床上护理风险管理的意义,以90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对于血液科输血风险因素的分析非常重要,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和输血疾病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