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客家生态观的基本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2018-04-11徐维群

关键词:客家人环境生态

徐维群

(龙岩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人与自然是最基本的关系,生态观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理念,本质上源于人类群体的生存需要而建立的生存机制和生存哲学。不同民系具有属于这一群体生存环境特性的生态观,客家民系也不例外,在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生态观。客家人的生态观是客家人作为一支具有移民特质的民系长期适应客居环境,改造自然、坚强生存、协调发展中形成的生态信仰观念系统及行为准则,其基本理念折射出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从已发表的研究成果看,关于客家生态观的研究较为不足,学者或从客家人作为一个迁徙特性的民系,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对生存发展的作用方面,对客家传统生态观虽作了些探讨,但客家生态观的形成、基本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依旧是个很值得挖掘和思考的论题,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立足点。

1 客家生态观的形成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价值关系。如何对待自然,受人的价值观影响。生态观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归根结底,生态观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质上源于人类群体的生存需要而建立的生存机制,因此不同的民系,作为有相似生存条件的群体,具有属于这一群体特性的生态观,客家民系也不例外。客家人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慢慢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明,体现在物质和精神制度文化之中。

1.1 客家生态观是在传承汉民族的传统生态观的基础上形成的

客家是汉族一支特殊的民系,他们根在中原。在多次大迁徙的历史中,客家人既保留传承着中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着迁徙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质态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构成了客家民系群体自信而且稳定的精神信念。从生态观的形成渊源看,首先是传承,传承着原有文化中的生态观。客家人来自中原,中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核心文化,中原文化中最根本的生态观理念“天人合一”,在客家区域有着最鲜明的体现,从居所环境选择到建筑物特点,从居家生活到养生理念都充满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精神。

1.2 客家生态观是在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

客家生态观是在对移入的客居新环境的适应中形成的生态观。客家人从中原来,迁入南方,而且基本是处于山区,环境比较恶劣。客家先民来到闽粤赣时面对的还是蛮荒之地。唐初以前,闽、粤、赣边区原住民有苗、瑶、峒、僚、蛮等族,到南宋末年有了畲民的记载。客家先民到来之时,他们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无定居,过着狩猎和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闽、粤、赣边区三角地带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适宜林木生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但也不利于开垦种植。客家先民创业艰辛。客家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形成了包括生态观在内的适应当地环境的独特生存方式和生存理念:既有对所在地原居民生态观念的学习,如畲族的擂茶养生法的学习;也有对新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经验的积累,比如客家酒娘的功用等。

2 客家文化生态观的基本理念

“客家人居住区域大都为山区等环境比较低劣的地区,客家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生态观,以风水理念和自然崇拜为主要表现形式”[1]。他们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平衡互利,主要通过风水理念、自然崇拜、建筑特色、生活习性等最朴素的方式表现出来,包含了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热爱土地、健康生活等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和谐的生态观念,即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包容感恩的自然观、绿色顺生的健康观。

2.1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中华民族依据“天地合而万物生”的道理,提出了自然和人“和谐”的思想理念。在这个朴素的生态文化观指导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亲切的,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关系始终是协调发展的。客家人也不例外,秉承了汉民族的“天人合一”的整体环境观,从他们的风水观、居住环境、建筑特色中得到体现。

(1)客家人的风水观。客家人的风水观是顺应自然的重要表现。风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很古老的文化,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了。尤其是客家人,不管是婚丧喜庆、大小建筑,或者是建墓,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选良辰吉日。风水是客家人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

(2)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客家人聚居地大多为山高路远,地势不平,溪流密布。选择居住地,体现了客家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观,表现为选择房基和培植风景,包含屋外大环境和屋内小环境。一是注重房屋方向,要坐北朝南,房屋中轴线要与子午线一致;二是注重房屋周边前后左右四方的山水形态,讲究山与水的协调之妙。客家人的屋后注重培植山林,可称山水林,以护居屋的水土保持和气候调适,合理而自然。

(3)客家土楼建筑特色。从方位、光线、通风到结构都非常鲜明地尊重自然地势和自然气候,既方便生活又不破坏“风水”,让人在山间“诗意地栖息”。有学者就把客家土楼本身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客家土楼生态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客家民系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建造的具有客家民系特点、南方丘陵地域特色的土楼建筑及周边环境和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具体应包括:住宅、祠堂、私塾、粮仓、手工作坊、商业店铺、牲畜饲养设施等,以及水井、池塘、道路、小溪、河流、码头、桥梁、植被,甚至鸡鸣狗吠构成的乡间环境与其所承载的民间民俗活动、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总之,它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是一个包括建筑特色、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的整体”[2]。土楼人家是长寿之家,也是环保之家、自然之家。

2.2 包容感恩的自然观

客家人多神崇拜,其中自然崇拜的特点鲜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朴素生态观。移民特质培育了客家人的包容精神和感恩精神,形成了对自然、对生命的大爱精神和坚韧精神。

(1)感恩自然。对于给予人类生命帮助的万物皆有灵,客家人都抱有感恩心,在民俗节庆活动中体现对万物和付出劳动的生命感恩。比如闽西连城培田的春耕节,他们有供奉“五谷仙”的庵庙。敬奉“神农”的习俗历代相传,为了推陈出新,并重拾土地尊严,推出春耕节。该仪式的核心,是祭祀神农、犁春牛仪式,通过纪念古圣先贤,敬拜大地,感恩自然,赞美家乡,感受美好生活。

(2)敬畏万物。客家民系作为南迁移民,迁入地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在与自然抗争和协调中生存,因此对待自然持高度的敬畏心理。客家人的自然崇拜无所不在,树有树伯公,水有水伯公,田有田伯公,进而对一些自然神也产生了很深的信仰。比如城隍、土地公、公王等,都是以山、水、日、月、城等自然物体神化出来的。特殊树种柏树、松树等都可能成为崇拜物,甚至于还将孩子“过继”给自然物,或某棵树,或哪块石头,求得孩子平安。客家人的自然崇拜也表现在一些饮食文化中,在一些节日或民俗活动时,吃某种食物以求平安。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反映了客家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

2.3 绿色顺生的健康观

客家人所居地多为山区,气候变化大,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较差。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客家人积累了丰富的养生方法和健康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主要表现在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中。他们让自己的饮食和自然界的虫鱼野菜药草联系在一起,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又能健身滋补预防疾病。

(1)客家的黄酒。饮酒是客家人很普遍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酿酒,节庆佳日、喜庆寿诞上酒是缺少不了的助兴饮品,其中最主要的品种是客家糯米酒,也称酒娘。客家黄酒以糯米为原料酿制而成,酒中含有大量糖分、有机酸、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其中的氨基酸含量,比其他酒高出许多。客家妇女坐“月子”,更是少不了准备酒娘。该酒对于恢复体能、保健美容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客家的擂茶。擂茶也可说是一种保健茶。据说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来喝上几碗,一天的辛苦便烟消云散。制作客家擂茶有科学合理的配料,除茶叶、芝麻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薄荷叶、艾叶;秋日风燥,可选用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经医学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长谷瘴气较重的客家人,有一种独到的驱邪健身功效。

(3)客家的草根药膳。客家地区为山区,草药满山。客家人在缺医少药的环境里天然是中医,他们会在四季时令从山里采摘各类草药用于应付出现的各类小病小疾;同时用各种草根做药膳煲汤,防病于未起,为客家人免去不少疾病侵蚀。以上种种,可窥一而见全豹,从中我们看到了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和绿色顺生的健康意识。

3 客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幸福客家的保护与营造

客家生态观支撑着客家人世世代代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从迁移到安定再到繁荣,不管怎样的生存环境都能顺生顺势开拓进取。如今物质繁荣,生态环境却面临问题和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幸福客家过程中更加需要科学的生态理念,因此客家生态观在幸福美丽客家的保护和营造中还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3.1 社会价值:客家生态观是幸福客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和指南

客家生态观所要追求的,正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关系境界。把客家生态观作为客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和指南,能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在自然系统中的位置。

客家地区属于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多次的环境破坏和受到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误区的影响,生态环境也出现许多不如人意的境况,如矿山开采造成的水污染和植被破坏、养猪产业影响水源质量、外出务工引起的“良田”变“荒田”、水泥厂等初级产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等,因此改善生态环境,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势在必行。

我们应从客家生态观的导向功能出发,做好客家生态环境的状况调查,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提供资料与信息;启动规划保护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机制,成为和谐并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生态整体”[3];在新农村、新城镇建设中运用客家建筑的生态观和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体现客家区域的环境和文化特点,避免重复建设和不科学设计。

3.2 经济价值:客家生态观是幸福客家物质文明建设的文化产业资源

客家生态观属于客家精神文化,它还蕴含在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之中。这些文化不仅有历史的价值,也是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展现客家生态文化精神,发展客家文化产业。如,可以在客家旅游文化中推出客家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把客家酒娘、擂茶、草根汤等打造和运营为客家生态旅游名品。其中,永定万应茶就是很好的生态产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用客家几十种草药制作,是当地客家民众认同的民间家常必备药,其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也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如果在土楼景点等地开设产品体验馆、产品展示品尝等,都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开发客家文化生态旅游,需要突出绿色性、原味性、本土性、养生性,将会有很好的市场吸引力,将为美丽客家物质文明建设增添浓重的笔墨,创造可持续的经济价值。

3.3 教育价值:客家生态观是幸福客家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实的道德建设要和传统文化相承才能成为完备的行动指南。在幸福客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客家生态观将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影响着人类的素养、气质、个性、态度和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客家文化生态环境美传递着“美”的教育信息;通过各种自然崇拜的节庆活动或感恩包容的宗教信仰活动,教育客家人尊重自然、珍惜自然、感恩自然;还可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顺生的健康观,传承客家人养成的“和”与“圆”的文化态度和气质,让他们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和谐共生,从而领略环境美、人情美、生态美。客家生态观应该成为客家乡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具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生态工艺和客家健康理念等宣传和教育,“通过地方文化窗口、媒体等渠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客家民众对客家文化的认同,自觉保护和传承文化。”[4]

4 结语

客家生态观,源于中原汉文化,传承着中华文化中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同时又在移入地的生存和发展中,创新和发展成自己独特的生态观,和谐统一在日常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态度中。这种生态观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在美丽客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更加有利和科学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客家人环境生态
客家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环境
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