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圆驾》一出所引诗句考述

2018-04-11杨奔奔

关键词:汤显祖原诗牡丹亭

杨奔奔

(广西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创作中嵌入了大量的唐宋人诗句,使得整部传奇不仅典雅清丽且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将所引唐宋诗句全部详析。下面试就《圆驾》一出所引为例,进行较全面的考证与分析。《圆驾》虽是《牡丹亭》全剧的最后一出,但对于整出戏所要表达的“情与理的冲突”主题而言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牡丹亭》(以下简称文学古籍刊行社版)[1]、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牡丹亭》(以下简称人民文学版)[2]与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汤显祖集三》[3](以下简称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为依据,对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全唐诗》[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全宋诗》[5],对《牡丹亭·圆驾》一出所引唐宋诗句进行比较,并进一步逐句分析,探析其在原诗与在剧中所表达的意义的异同,最后考察作者这样的引用在《圆驾》一出中所显示出的独具特色的效应。

1 《圆驾》所引诗句出处与原义

《圆驾》一出共引唐宋诗十四句,前四句作为一首诗,用于上场的位置;第五、六句用在剧中的位置;第七至十四句为两首,作为下场诗在剧末的位置。下面依次对比分析如下。

(1) 鸾凤旌旗拂晓陈,传闻阙下降丝纶。

兴王会净妖氛气, 不问苍生问鬼神。

1)“鸾凤旌旗拂晓陈”

这一句诗引自唐代诗人韦元旦所作《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原诗作:“鸾凤旌旗拂晓(一作晓夕)陈,鱼龙角抵大明辰(一作晨)。青韶既肇人为日,绮胜初成日作人。圣藻凌云裁柏赋,仙歌促宴摘梅春。垂旒一庆宜年酒,朝野俱欢荐寿新。”[4]185

从文字来看,引文与原文在文字上的差异有:文学古籍刊行社版、人民文学版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皆作“拂晓”,《全唐诗》中此诗“拂晓”一词也作“晓夕”。“拂晓”为早晨接近天明的时候;“晓夕”是日夜之意。

从文意看,此诗为初唐诗人韦元旦人日应制的诗篇。《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裁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6]140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与此相仿,全诗主要是歌颂朝野上下欢度人日的情景,旌旗招展,把酒赋诗,无限欢欣。

“鸾凤旌旗拂晓陈”一句在韦元旦诗中只是一种欢庆场面的直接叙述。

2)“传闻阙下降丝纶”

这一句诗是中唐诗人刘长卿所作七律《狱中闻收东京有赦》中的第一句,原诗作:“传闻阙下降丝纶,为报关东灭虏尘。壮志已怜成白首,余生犹待发青春。风霜何事偏伤物,天地无情亦爱人。持法不须张密网,恩波自解惜枯鳞。”[4]357

从文字看引文与《全唐诗》所录相同。根据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考证,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7]165,此时刘长卿在海盐令任上因事下狱,因东京收复,朝廷将其赦免放归。刘长卿听闻赦免有感而作此诗。主要传达出刘长卿听闻赦令而产生的一种壮志未酬、时光虚度的感慨,以及感伤世事无常,顾影自怜想要有所成就的心境。

“传闻阙下降丝纶”一句在刘长卿诗中是开篇的情景叙述,“阙下”代指朝廷,“丝纶”指帝王诏书,此处代指赦免刘长卿的诏令。

3)“兴王会净妖氛气”

引自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五:“鸣玉铿金尽正臣,修文偃武不无人。兴王会静妖氛气,圣寿宜过一万春。”[4]570

从文字看引文诗句与《全唐诗》所载没有差异。据仇兆鳌《杜诗详注》考证,此诗“作于(大历)二年三月。”[8]1624河北诸地因安史之乱,陷落敌军,而河北诸道节度使的入朝,意味着河北诸失地已收复并归顺。此时杜甫身处夔州听闻此信,感到欢欣鼓舞,有感而发,正如仇兆鳌所言:“此喜其入朝,而颂美君身也。”

“兴王会净妖氛气”这一句在杜诗中主要是杜甫感慨安史叛乱被剿灭平息,河北诸地重新收复,从此将王业兴盛。

4)“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句引文出自李商隐《贾生》,原文作:“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4]1374

从文字看引文与李商隐诗原文没有差异。李商隐这首诗是一首托古讽喻诗,主要是借咏叹贾谊的遭遇,进而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整首诗虽是写贾生,但着眼点却不在贾生个人的得失,而是在讽喻统治者不能任人用贤,讽汉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

“不问苍生问鬼神”揭露了当时晚唐的统治者服药求仙,荒怠朝政,不问生民疾苦的现状,诗人抓住常人所不在意的汉文帝“问鬼神”一事,寓慨叹于讽,新警精辟,惹人深思。

(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

这两句引文出自南宋诗人卢梅坡的《梅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5]45203

从文字看,这首诗的题目,《全宋诗》作“梅花”,人民文学版作“雪梅”;“平”字人民文学版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皆作“平”,文学古籍刊行社作“评”。

从文意看,此诗新颖别致的采用拟人手法,把梅与雪并写。二者因争春产生分歧,不肯相让,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出其不意,诗人自己也无法评判高下。诗的后两句却写出各自的长处与缺点:梅没有雪洁白,雪未有梅的香气。整首诗既有情趣,也具理趣,告诫人们取长补短,莫要自满。

(3) 杜陵寒食草青青,羯鼓声高众乐停。

更恨香魂不相遇,春肠遥断牡丹亭。

1)“杜陵寒食草青青”

这一句引自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原文作:“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4]439

文字上,这一首诗各版本均没有差异。

从文意看,这是一首寄赠诗。在寒食节这天,韦应物远在他乡,想念京师诸兄弟,有感而发。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细看却婉转有致。诗歌的前两句写自己所历之景,是近处描写,后两句却是遥想,思念家乡故园的景色。并且“空”与“独”相应,“独”与“想”相连,统括全篇。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出对于故园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杜陵寒食草青青”在韦诗中是对于家乡景物的遥想,在诗中有点睛的作用,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四句诗由景及人,又由人及景,最后把诗笔宕开,更显出烘托的效果。

2)“羯鼓声高众乐停”

这句诗引自李商隐《龙池》,原诗为:“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4]1371

文字上《牡丹亭》引文与此诗相同。《龙池》是李商隐的一首讽刺诗。中晚唐以后,吟咏唐明皇与杨贵妃事迹的诗文逐渐增多,但是对于唐玄宗霸占自己儿媳的行为却鲜有提及。李商隐却直言不讳,对于最高统治者伪善的面孔进行直接的讽刺。诗的前两句是写宫中宴会的盛大场面:筵席大摆于龙池,羯鼓声声,响遏行云。但是在宴会结束之后的夜深人静时,唯有寿王独自难以入眠。薛王的“醉”与寿王的“醒”,衬托出寿王李瑁的痛苦形状。李商隐虽是在白描,却饱含对唐代统治者虚伪丑陋面孔的讥刺。

“羯鼓声高众乐停”,在这首诗中是在借描写羯鼓声震响这一细节,来烘托宴会情景的喧闹热烈,显示出宴会已经进入高潮。

3)“更恨香魂不相遇”

这句诗引自《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五,题名为郑琼罗所作《叙幽冤》,原文为序言加诗句。序言为:“段文昌从弟某者,贞元末,自信安还洛,舟宿瓜洲,闻有嗟叹声。是夜,梦一女,年二十余,自言姓郑,名琼罗,居丹徒,来扬子,为市吏子王惟举逼辱,绞颈自杀,无人为雪冤。后此鬼相随至洛北,有樊元则者作法遣之,鬼请纸笔者,若杂言七字,辞甚悽恨。元则复令具酒脯纸钱,乘昏焚于道,有风旋灰直上数尺,及闻悲泣声。诗凡二百余字,止载其中二十八字。”

诗句作:“痛填心兮不能语,寸断肠兮诉何处。春生万物妾不生,更恨相魂不相遇。”[4]2118

文字上各个版本没有差异。此诗序言或属虚构,但是诗句情真意切。全诗直抒胸臆,娓娓道出自身的痛苦与哀怨。特别是第三句的对比描写,更显出郑琼罗对于自身不平遭遇感慨和愤恨。

“更恨相魂不相遇”在郑琼罗诗中,是其感叹自身的境遇。“不相遇”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遇自己生存的时机;二是不遇知音,无人倾诉愁肠。

4)“春肠遥断牡丹亭”

这句诗引自白居易《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原诗为:“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4]1081

从文字看,文学古籍刊行社版、人民文学版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皆作“牡丹亭”,《全唐诗》作“牡丹庭”,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关于此诗的校勘记曰“金泽本作‘牡丹庭’。”[9]1073从题目可以看出,此诗是白居易看到元稹所写悼念亡妻的诗篇,出于对自己挚友的安慰,而写下此篇。全诗感情真挚,哀怨呜咽,将思念的感情比作无药可治的病,更显悲痛与哀婉。

“春肠遥断牡丹庭”是白居易所表达的一种悲伤痛苦的心境。“牡丹庭”在白居易的另外一首诗《和元九悼亡》中也有类似引用:“旧宅牡丹院,新坟松柏林。”[9]751在白居易的诗中,“牡丹庭(院)”是一种表达悲痛心情的意象。

(4) 千愁万恨过花时,人去人来酒一卮。

唱尽新词欢不见,数声啼鸟上花枝。

1)“千愁万恨过花时”

这句诗引自唐诗僧无则《百舌鸟二首》其一:“千愁万恨过花时,似向春风怨别离。若使众禽得解语,一生怀抱有谁知。”[4]2022

从文字看各版本没有差异。这首诗构思巧妙,作者以代言体的形式,为百舌鸟鸣语,表达了鸟儿不被理解、无处倾诉的苦闷与惆怅,其中“一生怀抱有谁知”一句,何尝不是作者汤显祖自己内心的倾诉与独白。

“千愁万恨过花时”在这首诗中是百舌鸟情感的直接叙述,百舌鸟有无限的愁恨寓于胸中,却无处倾诉。

2)“人去人来酒一卮”

这句诗引自元稹《病醉(戏作吴吟,赠卢十九经济、张三十四弘、辛丈丘度)》:“醉伴见侬因病酒,道侬无酒不相窥。那知下药还沽底,人去人来剩一卮”[4]1012

文字上,文学古籍刊行社版、人民文学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皆作“酒一卮”,《全唐诗》作“剩一卮”。据周相录《元稹集校注》,此诗“(元稹)元和四五年作于洛阳,时为监察御史分司东台。”[10]511这首诗的特点是利用了吴地的吟唱方式,在诗中加入吴语。正如吴语的娓娓动听一样,此诗感情细腻,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有一丝淡淡的失落感。

“人去人来剩一卮”在这首诗中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感情。“人去人来”寓意在此之前曾经喧闹欢愉,人来人往,而现在繁华落尽,只剩作者孤身一人面对一卮酒独饮,可见作者的孤寂与落寞之情。

3)“唱尽新词欢不见”

这一句诗引自刘禹锡《踏歌词一作行四首》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一作看)不见,红霞映(一作影)树鹧鸪鸣。”[4]910

从文字上看,“欢”字,《全唐诗》也作“看”,文学古籍刊行社版、人民文学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皆作“欢”。这首诗是刘禹锡谪居巴楚时所作,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开篇以景物起兴,月光下江面与堤面连成一片,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趁着皎洁的月色,村野的姑娘出来踏歌,她们初来此地略显娇羞,一个个连袂而行。“欢”是指对歌的另一方,通过对歌,姑娘们都一个个找到自己的另一方,与所“欢”相就。而在此时,却有一位姑娘一直等到“红霞映树”也并未等到自己的心上人。但同时有另一种解释:鹧鸪是雄雌和鸣,暗示姑娘等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可以肯定的是,诗歌传达出的是女子追求爱情却有所惆怅失望的心情。

“唱尽新词欢不见”在这首诗中正是转折所在。前两句所描写的一群姑娘都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此句则转为描写其中一位姑娘仍在焦急徘徊等待的心情。

4)“数声啼鸟上花枝”

这一句诗引自韦庄《晏起》:“尓来中酒起常迟,卧看南山改旧诗。开(一作闭)户日高春寂寂,数声啼鸟上花枝。”[4]1765

文字上各个版本没有差异。这首诗语言简洁自然,特别是诗的第二句中“卧看”二字,突显出作者生活的恬淡与安闲。此诗与李白《独坐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谢注唐诗绝句》称:“此诗写尽幽人隐士之乐。吟此诗,想见此风景,令人有超然高举、逍遥尘外之志。”[11]67

“数声啼鸟上花枝”在这首诗中起着以动写静的效果。作者醉酒起迟,推窗见春日寂寥,仅听到鸟儿在树梢上啼叫,更显静谧与淡然。

2 《圆驾》所引诗句与原文的联系和差异

通过以上的探赜索隐,我们考察了《牡丹亭·圆驾》一出所引的十四句诗的原出处,分析了这些诗句所在的整首诗篇的写作背景与涵义,并且着重分析了《圆驾》一出所引的“单句”在原诗中的意义与效用。接下来我们将以上一节的分析为基础,对《圆驾》一出所引诗句重新构建的诗篇所具有的内涵与意义,和诗句所在的原出处的诗篇中所具有的涵义进行对比,试着探析其中所具有的联系和差异。

(1)鸾凤旌旗拂晓陈(韦元旦),传闻阙下降丝纶(刘长卿)。

兴王会净妖氛气(杜甫),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这四句诗在《圆驾》一出中属于传奇中的上场诗。一般成熟的北杂剧与南传奇的戏文中,人物一出场都要念四句诗,这就是上场诗。上场诗通常起着预告戏剧情节与内容以及剧中人物借以抒发情感的作用。因此,上场诗的作用不容小觑。正如孔尚任在《桃花扇》一剧的《凡例》中所言:“上下场诗,乃一出之始终条理;倘用旧句、俗句,草草塞责,全出削色矣。”[12]9

这一首集唐诗所在的位置,为《牡丹亭》全剧最后一出《圆驾》的开头。《圆驾》是全剧剧情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作者在整部剧本中所铺垫的“情”与“理”的冲突,在此也到了最紧张的时刻,因此,在开头选用合适的上场诗,交代本出剧情,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

这一首上场诗是出自剧中的腐儒陈最良之口,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解说前事,二是预示情节的发展。诗的前两句极力描摹皇帝升朝仪仗的威严场面,而与该诗在原文中所具有的意义是一致的。但是后两句却与原文意义不同,“兴王会净妖氛气”在此处是指杜丽娘在柳梦梅的帮助下重生还魂,不再是妖鬼之身。而原诗的意思实指唐王朝的军队剿灭安史叛乱的敌军,河北失地收复,可知二者的意义有较大的差别。“不问苍生问鬼神”之句,在剧中是指杜丽娘重生还魂,但是作为父亲的杜宝却一直不肯相信自己女儿重生的事实,并且不承认站在眼前的是自己的女儿,因此皇帝将出场,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办法来审讯出事实的真相。很明显,此句诗只是借用了李商隐原诗的表层意思,其与李商隐《贾生》原诗所具有的批判意义相比,差别较大。

(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卢梅坡)。

这两句诗在《圆驾》中是作为剧中诗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分析剧情我们可以知晓,陈最良宣柳梦梅与杜宝上殿接受皇帝的询问,以辨清事实真相。柳、杜二人一见面即针锋相对,柳梦梅则唱出了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 这两句诗。它主要有两层作用:一是概括已经发生的情节,即柳梦梅与杜丽娘结为夫妻并高中状元,但是作为父亲的杜宝并不承认自己的女儿再生,以及她和柳梦梅的婚姻,因此柳梦梅和杜丽娘与杜宝产生了争执;二是预示情节的发展,即柳梦梅和杜宝二人将在皇帝的调停下,像梅与雪一样互相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各自让步。

借助上一节这两句诗的分析,可知汤显祖在剧中对于这首诗的引用是一种同义引用,即作者所引用产生的引申义和这首诗的本义是有密切联系的,而不仅仅是表面字义的引用。

(3)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

更恨香魂不相遇(郑琼罗),春肠遥断牡丹亭(白居易)。

(4)千愁万恨过花时(僧无则),人去人来酒一卮(元稹)。

唱尽新词欢不见(刘禹锡),数声啼鸟上花枝(韦庄)。

《牡丹亭》一剧的最后共有八句诗,有人误认为这是一首七律。其实,这是两首与前面的集唐诗具有同样形式的七言绝句。第一首是《圆驾》这一出的下场诗,第二首则是作为《牡丹亭》全剧的下场诗。下场诗是一出戏结束的标志,分为独诵和分诵两种形式。

第一首诗作为《圆驾》这一出的下场诗,是对这一出戏的总结,“羯鼓声高众乐停”点出喧闹热烈的羯鼓乐声到此停止,也即戏剧的演出到此结束。前两句的引用是同义引用,和诗句原本所具有的意义相比差别不大。后两句却有所引申,按照《牡丹亭》戏剧情节的发展,到《圆驾》一出,最后一道圣旨下达后,杜丽娘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杜宝与女儿相认,诸事和谐,一派团圆景象。但是后两句诗的吟唱却并非喜乐景象。根据上文的考察,可知“更恨香魂不相遇”是出自一位含冤逝去的女子之口,这个女子因为蒙受不白之冤,所以幽停人间,后偶遇知音相助,得以倾诉遭遇。可以看出,杜丽娘虽未蒙受冤屈,但是与《叙幽冤》原诗序言中所述郑琼罗幻化作鬼神的经历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换句话说,即:杜丽娘像郑琼罗为洗刷自己的冤屈一样,幻化作鬼神来实现自己对“情”的追求。最后一句“春肠遥断牡丹亭”,也可看出与剧情的联系:“牡丹亭”在白居易的原诗中作“牡丹庭”。“春肠遥断”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伤春”也具有一定的关系。这也证实汤显祖对于这些诗句的引用并不仅是为了文字整饬、富于韵律,而是与整出剧所要表达的内涵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首诗是《牡丹亭》整出戏的下场诗。与前一首相似,《牡丹亭》的最后这首集唐诗并未如剧情发展一样显出愉悦热烈的景象,却和剧情相背,反而是沉郁凝重的基调,即作者借集唐诗所言“唱尽新词欢不见”,“人去人来酒一卮”。据上一节考察可知,这两句诗都含有转折对比之意,即曾经喧嚣繁华而过后却沉寂落寞。此时的作者也正与此境相似,人来人往后只剩作者一人独饮惆怅,极显孤寂悲凉。结合汤显祖的创作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缘由:《牡丹亭》创作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成书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这几年内,汤显祖因弟弟儒祖、女儿詹秀、儿子吕儿相继逝去,时有伤心悲痛,其创作心境可以想知。由于汤显祖将自己 “至情”的理念,寄寓于《牡丹亭》之中,所以才会有“唱尽新词欢不见”的感叹。而“千愁万恨过花时”一句所在原诗的最后一句“一生怀抱有谁知”,这正和汤显祖所作《七夕醉答刘君东》“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所具有的满腔真情和一生惆怅而无处倾诉、无人理解的心境相同。正如吴吴山三妇合评本所赞:“无限幽情,从何说起,借集唐诗,略为逗漏。”[13]79

3 结语

以上对《牡丹亭·圆驾》一出所引唐宋诗句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汤显祖在《牡丹亭·圆驾》的创作中引用了较多的前人诗句,对于这些诗句的引用形式:一是不加改动直接引用原文;二是根据自身的创作需要进行一些字词的替换。

第二,汤显祖对于《圆驾》所引的诗句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引用,而是结合剧情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情感抒发的需要,进行了引申和阐释,在原义的基础上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第三,汤显祖在《圆驾》一出中对于诗句的引用是精切凝练的,与原文的融合恰到好处,诚如徐朔方在《汤显祖全集·前言》中所说:“诗句同剧情吻合无间,好像那些唐代诗人特地为他预先撰写一样。”[14]2

猜你喜欢

汤显祖原诗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