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认知地图调查及研究
——以成都远洋太古里片区为例
2018-04-11奉天
奉 天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人在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模式都基于其对于周围事物的识别和理解,并能在大脑控制活动之前理解物质所包含的意义。人之所以能认知物质环境,主要在于对周围事物的形象能在大脑中重构,大脑将发生过的事物或场景形成的二维或三维的图像称为“意象”,具体物质环境的意象称为“认知地图”。认知地图一般能反应出环境的主要特征,记忆者的城市公共意象通常反映了他们的活动。因此,城市规划可通过意象调研,判断使用者的活动,这对线路、空间和设施等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认知地图
1.1 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一词来源于心理学家托尔曼,他通过对白鼠的研究,发现白鼠在完全不熟悉周围物质环境的情况下对环境的认知。1960年,凯文·林奇首先将其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此后,其方法和理论不断发展改善,并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运用于城市规划中的认知地图以画、文字或言语的方式呈现,它是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和意象,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模糊性和片断性等特点。其结果不一定正确,但它是记忆者主观认为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另外,在同一空间环境中,不同个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地图,这取决于个人的人格、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特征。通过大量调研,将被访者对物质环境的认知地图叠加起来就形成了环境的公共意象。公共意象反映出被访者对这一空间环境的共识,因而对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凯文·林奇五要素
对于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凯文·林奇将其归纳为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共同形成头脑中城市的结构,因此,这类信息还带有认知图式的性质。
1.2.1 道路
道路是记忆者无意识或是有意识的行走路线,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是认知地图中的主导元素。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典型的空间特征能够强化特定道路的意象。成功的道路应具备可识别性、连续性和方向性,清晰的道路能够将城市联结成一个整体。
1.2.2 边界
1.2.3 区域
区域是二维平面上的形态要素,它将具有共同特性的空间划分在一个范围内,这些特征可以在内部识别,同时也充当外部参照。区域的整体感通过核心和周围要素的向心性或放射性实现。
1.2.4 节点
节点是记忆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它是交通线路中的连接点,起到聚集和转换的作用。如交叉路口、广场、车站和码头等,记忆者能通过这些节点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行动选择。
1.2.5 标志物
标志物是记忆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通常是一个具体且容易吸引视线的物体,如建筑、雕塑、石碑或山峦等。与道路和边界等要求的连续性相反,标志物更强调独特性和特殊性,某些标志物还可上升到城市或国家的象征,承载记忆者的情感。
1.3 游客认知地图
与人的日常生活环境不同,游客认知具有临时性和异地性等特点。游客认知地图是存在于游客大脑中立体的旅游环境意象,它能有效的引导游客组织空间,认知他们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关系,帮助游客在一段期间内对旅游地大致了解。对于游客认知地图的研究,能帮助旅游地策划、设计者详细了解旅游地的平面布置、机理结构、设施布置和区位条件等。
2 研究方法及目的
在城市规划的城市设计领域中,认知地图常用的4种类型,包括自由描画法、限定描画法、圈域图示法和空间要素图示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认知地图自由描画法绘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游客随意画出自己印象中太古里片区平面图和最熟悉的公共空间,并在认为必要或重要的地方标明文字,描述通过路线以及经过这一路程时的实际体验,之后通过统计研究,用百分数表示不同要素在公共意象中的出现率即同意率,绘出反映公共意象的平面草图。
就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来讲,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有很多,但在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占的比重较大。在建筑工程设计图设计好之后,预算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对整个项目进行预算,但是由于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相关经验较少对预算编制的具体内容考虑的不全面,造成很多成本并没有算到整个预算当中,进而导致后期施工时,使用的成本远远超过预算。
认知地图体现了记忆者对于空间的了解和其记忆中的物质要素,本文通过此方法研究人对于太古里的空间意象,其目的主要为研究游客对太古里户外空间的公共意象,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总结出太古里户外空间的特征,及其优点与不足。
3 对成都太古里认知地图的调研
3.1 成都太古里概况
成都太古里(图1)坐落于成都中心地带,是一座总楼面面积逾105m2的开放式、低密度街区形态购物中心。其交通优越、人流量大,毗邻大慈寺。不同于传统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太古里采用纵横交织的里弄和开阔的广场空间,通过保留传统街巷与古建筑,新建筑的高度限制在3层以下,屋顶采用川西传统青瓦坡,外加大面积落地玻璃(图2),既传统又现代。
图1 成都太古里总平面示意(图片来源百度)
图2 成都太古里鸟瞰(图片来源百度)
3.2 基于认知地图的游客活动调研
作者于2017年11月,对成都太古里片区进行了游客调查,共调查访问58人。总结出游客的认知地图,可以大致分为散点型、连接型和网状型三种。在散点型地图中,被访者只能画出部分自己熟悉的空间,对于太古里的范围和结构都没有清晰的表示;在连接型地图中,被访者能简单勾出一些空间和道路,多为他们行走的路线和一些印象深刻的地点;在网状型地图中,能看出被访者对于太古里的结构是熟悉的,道路、节点、标志物以及范围都能够较清楚的表示出来。
从手绘草图要素的准确程度上看,只有少数样本较好(图3),大部分人并未对太古里片区形成整体印象,当被要求到画出平面图时,均表示有难度。大部分的手绘草图内容不完整(图4),空白区域多,附加信息量少,且地标位置的准确性较差,对于太古里的空间结构也没有清晰的认知(图5)。总体看来,纱帽街、某些品牌、星巴克和大慈寺的准确程度较高,其余各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和空白。
图3 较完整的游客认知地图(图片来源调研)
图4 较不完整的游客认知地图(图片来源调研)
图5 极不完整的游客认知地图(图片来源调研)
另外,在问卷调查时,超过半数的被访者在表述他们对成都太古里的意象中使用了下面这些词语和句子(以使用频率递减为序):星巴克;很混乱,分不清哪是哪,经常迷路;方所;无印良品;寺院;和大慈寺相契合,历史与现代结合得很好。
还有一些经常提到的比如:经常找不到上二楼的楼梯;挺合理的;一般吧,没什么感觉;很多美食;感觉规划的很好;百丽宫影城;不实用。
下面这些内容则至少一个人提到:跟北京的商业区感觉差不多;不好看;屋檐设计比较合理,从停车场上来一直到吃饭的地方基本不会淋雨,电梯是露天的;房子不建在上面,建在地下,差评,因为有压抑感;苹果店门口那个喷泉;围着大慈寺那一圈的一个喷泉;挺好看,挺现代,挺时尚,就是太乱了。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太古里户外公共空间和对认知地图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游客认知地图反应出被访者对于环境的主要特征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的活动范围。被访者大多从北纱帽街和地下停车场进入太古里片区,由北纱帽街进入的人流大部分来自地铁。人流主要集中在广场、较宽的几条街巷和星巴克等,而品牌店里,几乎没有人。由此观察人们购物、消遣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可知太古里的公共线路、商业安排和公共服务设施都有可调整的余地。
(2)当环境的识别特征模糊而低弱时,被试的意象大多表现为零散或局部的认识。太古里的街巷相似、绿化相同、沿街建筑风格统一,且为方格网区域。对于不常在这里生活的游客来说,会产生一定程度上方向混乱、缺乏中心、骨架不明、层次含混的感受,意象图也往往成为模糊而抽象的示意图。因此,太古里区域内部识别特征的加强尤为重要。
(3)从整个城市范围来看,成都太古里是一个特别成功的案例。不同于传统的商业综合体,太古里以街巷的形式,24 h向城市完全开放,其不单是以购物作为目标,更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可以交流、互动的场所。传统川西风格建筑的街巷,室内外的渗透串联,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加强了人们对于城市的识别与体验。识别性越高,人与社会的交往就越活跃,活跃的社会生活则更增加了城市公共意象的清晰度。
(4)设计应满足人在环境认知方面的需要,除了注意易识别性外,还必须提供足够的刺激和相应的复杂性。太古里的设计就存在着这种复杂性的思考,比如街道的尽端,总是与古建筑产生对景,这正是成都太古里独特的意象特征。
(5)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体现当地的特色。太古里另一独特的标志物是雕塑,在调研过程中,雕塑的意象同意率表现为很高的状态。户外景观小品与成都的特色文化相结合,且具有鲜明的场所特征,使人们在日常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在无形中受到特色文化的熏陶,在下意识的行为活动中获得场所感,也使城市的地域特色得到充分的展现。
5 结束语
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虽有局限性和受样本来源的影响,但它方法简便易行,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记忆者识别和环境认知的规律,从而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正如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所传达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与交流是户外空间活动的重要元素,而街道就是促进这些互动交流的平台。设计一个优秀的城市空间,就需要更多以人为本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