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MSCT征象对比分析

2018-04-11邹玉林李志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瘤体乳头状亚型

邹玉林,李志娟,漆 强

(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放射科,广东 东莞 523110)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5%~90%[1]。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RCC分为11个亚型: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遗传相关性癌综合征、多房囊性肾癌、集合管癌、髓样癌、黏液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神经母细胞相关性肾癌、XP11.2易位性肾细胞癌和未归类RCC[2]。不同病理亚型RCC的CT表现不同,预后也不相同。笔者对159例不同病理亚型RCC的64层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旨在总结不同病理亚型RCC的CT特点,提高对RCC亚型的诊断正确率,从而协助临床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RCC 159例,男105例,女54例;年龄 17~70岁,平均(46.4±13.7)岁;其中透明细胞癌93例,乳头状癌18例,嫌色细胞癌36例,集合管癌12例。159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左肾123个,右肾36个。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病理均有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资料。

1.2仪器与方法均行全腹部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坐骨结节下缘。扫描参数:120 kV,200 mA,层厚 0.5 mm,层距 0.5 mm,FOV 380mm×380mm,矩阵512×512。重建参数:常规重建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层厚5.0 mm,间隔5.0mm。增强扫描选用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剂量1.5 mL/kg体质量,流率2.5~3.5 mL/s,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部静脉团注,分别于注射开始后30 s、60 s、5 min行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增强扫描。

1.3图像测量及分析图像均由2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瘤体直径取最大长径与最大垂直长径之和的平均值。分别于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测量瘤体、肾皮质、腹主动脉CT值,CT值测量采用圆形ROI,面积≥10 mm2;瘤体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ROI测量应选择相同层面、位置及大小,并避开钙化、囊变及坏死区;肾皮质ROI测量直径需小于肾皮质厚度,但大于2 mm2,实质期及排泄期肾皮质的测量取同样大小ROI,且尽量位于肾皮质,以避开集合系统对比剂干扰,但不能超出肾边缘。

分析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瘤体的CT值。瘤体各期增强扫描CT值与平扫CT值差值为强化幅度。为避免患者心功能、血液循环、肾脏血供及功能差异等影响,将瘤体各期增强扫描CT值分别与同期邻近正常肾皮质CT值相比,得到强化指数。将每一瘤体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的强化指数生成强化指数曲线,并分为4种类型:速升缓降型、缓慢上升型、平台型及其他不典型曲线。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瘤体大小、形态、密度及边界透明细胞癌瘤体最大径 15.0~100.0 mm,平均(42.9±18.3)mm;乳头状癌最大径 17.0~57.0 mm,平均(37.3±13.6)mm;嫌色细胞癌最大径26.0~120.0 mm,平均(80.0±29.8)mm;集合管癌最大径 75.0~99.0 mm,平均(87.0±9.4)mm。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均明显大于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均P<0.05);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81例透明细胞癌瘤体呈圆形或类圆形,12例为不规则形;15例乳头状癌为圆形或类圆形,3例为不规则形;36例嫌色细胞癌均为圆形或类圆形;12例集合管癌均为不规则形。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三者瘤体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集合管癌与其他3种病理亚型瘤体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例透明细胞癌和3例乳头状癌表现为等密度,平扫显示不清,3例透明细胞癌表现为均匀高密度,150例瘤体为低密度或高、低混杂密度。63例透明细胞癌、12例乳头状癌、27例嫌色细胞癌和12例集合管癌瘤体密度不均匀,其中15例透明细胞癌和6例嫌色细胞癌出现钙化,15例嫌色细胞癌可见中央瘢痕,其余瘤体密度均匀。

除6例等密度瘤体外,仅6例乳头状癌平扫边界不清,其他所有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及嫌色细胞癌瘤体CT平扫均边界清晰,6例等密度瘤体CT增强扫描边界清晰;所有集合管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边界不清(图1~4)。

2.2瘤体的强化特征(表1~3)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及实质期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理亚型(均P<0.05)。皮质期强化幅度≥73 HU与强化指数≥0.60两者鉴别透明细胞癌与其他3种亚型的敏感度分别为93.5%、96.8%,特异度分别为90.9%、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质期强化幅度≥56 HU与强化指数≥0.55两者鉴别透明细胞癌与其他3种亚型的敏感度分别为87.1%、90.3%,特异度分别为86.3%、9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泄期透明细胞癌强化幅度、强化指数与其他3种病理亚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及集合管癌增强扫描各期强化幅度、强化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表1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各期强化幅度(HU,±s)

表1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各期强化幅度(HU,±s)

病理亚型 皮质期 实质期 排泄期透明细胞癌(n=93) 126.55±40.89 67.97±23.53 33.39±14.56乳头状癌(n=18) 33.50±18.35 36.50±17.87 31.50± 8.48嫌色细胞癌(n=36) 56.08±14.84 44.00±11.95 24.67± 4.40集合管癌(n=12) 52.50±13.05 43.75± 9.81 31.75± 6.76

表2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各期强化指数(±s)

表2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各期强化指数(±s)

?

表3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强化指数曲线 例

透明细胞癌强化指数曲线80.6%(75/93)呈速升缓降型,乳头状癌均呈缓慢上升型,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均75.0%(27/36,9/12)呈平台型。透明细胞癌强化指数曲线与其他3种病理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头状癌强化指数曲线与其他3种病理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强化指数曲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不同病理亚型RCC的临床特征透明细胞癌是RCC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占RCC的70%~80%,其次是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分别占RCC的7%~14%和4%~6%,集合管癌较少见,占1%以下,以上4种病理亚型占全部RCC的95%以上[3]。本组资料显示乳头状癌所占比例较低,与文献[3-4]报道相符,而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所占比例高于文献[3]报道。

不同病理亚型RCC的生物学行为不同,其治疗方式和预后也不同。集合管癌恶性程度很高,多数患者首诊时已转移,5年生存率<5%[5],本组12例中9例(75.0%)集合管癌首诊时已有邻近或远处脏器转移,6 例(50.0%)肾静脉癌栓形成,3 例(25.0%)肿瘤直接侵犯肾周结构。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多采用根治性一侧肾切除术,早期可采用保留肾单位的部分肾切除术,5年生存率68.9%~76.0%[6]。乳头状癌恶性程度较低,现多选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肿瘤剜除术或消融术治疗,5年生存率较高,为86.0%~87.4%[7]。嫌色细胞癌恶性程度最低,术后复发及转移均较少见,5年生存率86.7%~100%[8]。因此,准确诊断RCC病理亚型,有助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估。

3.2瘤体形态、边界及密度对RCC病理亚型的鉴别意义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侵袭性较低,呈膨胀性生长,且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推压周围肾实质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假包膜,故瘤体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边界显示更加清晰。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均来源于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易出现坏死和囊性变(图1a),10%~15%的透明细胞癌可见钙化和骨化[1];嫌色细胞癌来源于集合管上皮细胞,囊性变罕见,但部分瘤体有中心瘢痕、出血和坏死,因此大部分瘤体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体积较大时,中央出现轮辐状、星芒状瘢痕的概率明显增加[9]。故瘤体的形态、边界及密度对以上3种病理亚型的鉴别意义不大。本研究显示,67.7%(63/93)的透明细胞癌、66.7%(12/18)的乳头状癌和75.0%(27/36)的嫌色细胞癌密度不均匀,16.1%(15/93)的透明细胞癌和 16.7%(6/36)的嫌色细胞癌有钙化,41.7%(15/36)的嫌色细胞癌有中央瘢痕。而集合管癌起源于集合管上皮细胞,肿瘤较小时位于肾髓质,较大时位于肾中央区,呈蟹足样浸润周围肾实质,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病灶侧肾脏体积增大,但保留肾脏原有形态和轮廓是集合管癌较特征性表现[10]。

3.3瘤体强化特征对RCC病理亚型的鉴别意义透明细胞癌间质内存在丰富的窦状血管,血管壁薄,因此皮质期迅速强化,强化程度接近或高于邻近肾皮质,实质期、排泄期强化程度迅速降低,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性强化。Kim等[11]认为,皮质期瘤体CT值>84 HU,鉴别透明细胞癌与其他病理亚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4%、100%。 Sheir等[12]也认为,皮质期瘤体CT值>83.5 HU,排泄期CT值>63.5 HU,支持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以往较多文献[13-14]均以瘤体绝对CT值鉴别RCC的不同病理亚型,本研究面积相同ROI瘤体的强化幅度,去除了瘤体密度不均匀及强化不均匀对测值的影响。强化指数去除了心功能、血液循环、肾脏血供及肾功能差异对瘤体血供的影响,可反映瘤体的真实血供及强化特征。皮质期和实质期强化指数分别≥0.60、0.55时,鉴别透明细胞癌与其他3种病理亚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强化幅度。尽管如此,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对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三者的鉴别意义不大。

图1 男,58岁,左肾透明细胞癌 图1a 平扫瘤体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实性部分呈等、稍高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囊变区 图1b 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部分强化程度高于肾皮质 图1c 实质期强化程度接近肾髓质 图1d 排泄期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呈“快进快出”表现;中心囊变区各期未见强化 图1e 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巢索状排列,胞浆透明,细胞核稍不规则(HE×200) 图2 男,45岁,左肾乳头状癌,Ⅱ型 图2a 平扫瘤体呈不均匀等、稍高密度,边界不清 图2b~2d 分别为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图像。瘤体呈椭圆形,边界清晰,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 图2e 癌细胞核较大,富含嗜酸性胞浆,呈多层乳头状排列(HE×200) 图3 男,38岁,左肾嫌色细胞癌 图3a 平扫瘤体较大,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密度欠均匀,中心可见星芒状、放射状低密度瘢痕(白箭) 图3b~3d 分别为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图像。瘤体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排泄期可见中央瘢痕强化(白箭) 图3e 癌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巢索样排列,胞膜较厚,胞浆丰富,呈毛玻璃样,可见透明核周晕(HE×200) 图4 女,35岁,左肾集合管癌 图4a 平扫左肾体积增大,轮廓无明显变化,内可见团块状等、稍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图4b~4d 分别为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图像。瘤体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增强扫描后瘤体边界仍不清楚,左肾静脉癌栓形成(黑箭),左肾门淋巴结肿大(白箭) 图4e 癌细胞呈小管状、乳头状排列,异型性明显,癌细胞核较大,可见较多纤维性、胶原性间质(HE×200)

强化指数曲线可间接反映瘤体的强化形式。本研究显示,透明细胞癌强化指数曲线80.6%(75/93)呈速升缓降型,乳头状癌均呈缓慢上升型,75.0%(27/36,9/12)的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为平台型。虽然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的强化指数曲线类似,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形态学等方面的差异明显,鉴别并不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强化指数曲线在RCC病理亚型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皮质期、实质期高强化幅度及高强化指数是透明细胞癌的典型征象;瘤体位于肾髓质或肾中央区、浸润性生长,但保留肾脏原有形态和轮廓是集合管癌特征性表现;强化幅度、强化指数及强化指数曲线在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及集合管癌4种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特征、瘤体形态学分析,可对4种病理亚型作出较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88-493.

[2]Lopez-Beltran A,Scarpelli M,Montironi R,et al.2004 WHO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nal tumors of the adults[J].Eur Urol,2006,49:798-805.

[3]Lee-Felker SA,Felker ER,Tan N,et al.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DCT features for differentiating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from other solid renal cortical masses[J].AJR Am J Roentgenol,2014,203:516-524.

[4]赵志刚,梁晓超,赵振华,等.肾乳头状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8):600-603.

[5]潘寿华,阎家骏,徐国强,等.肾集合管癌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33(1):44-46.

[6]林民辉,黄泽光,罗泽斌.肾透明细胞癌的64层螺旋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0):1580-1582,1594.

[7]吴晓华,贺文,马大庆,等.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6):1063-1065.

[8]那彦群,叶章群,孙颖浩,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7-38.

[9]孙献勇,时维东,肖永鑫,等.肾嫌色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6):443-446.

[10]邵兵,张永高,高剑波.肾集合管癌的CT和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6,31(10):943-946.

[11]Kim JK,Kim TK,Ahn HJ,et al.Differentiation of subtypes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on helical CT scans[J].AJR Am J Roentgenol,2002,178:1499-1506.

[12]Sheir KZ,Mohanmed E,Mosbah A,et al.Differentiation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subtypes by multislic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Urol,2005,174:451-455.

[13]何花,刘伯飞,郭玉林,等.肾细胞癌双源多层螺旋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5):822-825.

[14]张鹏,王刚.各亚型肾细胞癌的CT征象与病理对照[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4):461-464.

猜你喜欢

瘤体乳头状亚型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尖锐湿疣患者感染HPV亚型的研究及临床分析
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基于心动周期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瘤体破裂的预测价值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H4 亚型和N2 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Acknowledgment to reviewers—November 2018 to September 2019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