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018-04-10王刚
王刚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本身的诉求正在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工作的诉求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深层的要求。而信息技术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好信息技术,符合当代教育大环境下的根本需求。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有着较高的兴趣,但教师却苦于没有优秀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做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在生活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对众多不同领域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信息技术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为活跃的科学领域之一,足以见得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找到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
一 贯穿主线,留有悬念
“思维通常开始与疑问”这句话的正确性毋庸置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要求了教师不要将教学内容一次性全部和盘托出,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与余地。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当中占用绝大部分的时间去进行口头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知识,一旦到了课后,教师在课堂当中讲了什么,学生就完全不记得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即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与知识发现的过程,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便得到了知识,显然是不够牢固的。
以《网络加油站》一课的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口头知识传授,留给学生自己操作的过程少之又少,另外,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引导性的缺乏,教师只能将所有教学内容一股脑的倒向学生,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去进行思考,明白连接因特网的不同方式以及启动IE浏览器的方法,教师在此期间要转变自身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二 操作示范,实践并行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仅听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自己不去动手,是根本学不会相应的技能与知识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以示范为主,以口头讲解为辅,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进而帮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操作。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控制学生的电脑,或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影,将操作流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对教學内容的印象更深,并能够从中产生自己对于操作流程的理解、
以《网上乐园转一转》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控制学生的电脑屏幕,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操作流程,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系列的操作,进而使学生逐渐掌握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当中寻找到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教学时,教师要以细致入微的操作手法,尽量以学生能够接受的速度,让学生看清楚教师的操作手法,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在此之后,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从搜索引擎当中寻找自己想要找到的信息,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当中要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掌握这项技能。
三 游戏引路,寓教于乐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想要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兴趣作为入手点,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并能够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教学游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且受到游戏的影响,能够将通过游戏学到的技能与知识在脑海当中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例如,为了提升学生对键盘打字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通过“金山打字通”等打字训练软件当中自带的“警察抓小偷”教学游戏,在课堂中组织竞赛,以单机分别进行,或联机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竞赛的乐趣,并在不知不觉当中使学生键盘打字的熟练度获得提升。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对电脑游戏的使用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在课堂当中使用电脑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而不是给学生提供沉迷其中的借口。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留下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及自主思考的空间,不要教学内容一股脑的倒给学生;其次,要通过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模仿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吸收教师在课堂当中教授的技能与知识;最后,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入手点,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当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陈飞.巧用多种教学方式,激活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