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究
2018-04-10薛敏
薛敏
摘 要:作为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发挥教书和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关键所在。而这些都是建立在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打造和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至关重要,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根本性任务。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受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过去高中数学教师错误地将课堂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放在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单纯的知识传授上,普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从而逐渐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升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积极地转换思想观念,深入探索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推动高效课堂的打造与构建,彰显出数学的独特魅力。
一 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熟悉学习氛围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且很多学生认为高中数学知识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对生活毫无用处,从而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拓展学习思路与范围,注意观察、发现、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模型与素材,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所熟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站在生活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点燃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例如,以《抽样方法》这部分知识为例,笔者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为学生们进行举例,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如,生活中对一些产品进行抽测,面对数量较多的产品时,人们通常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抽样,这时,学生们便会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这样一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营造了熟悉的学习氛围。
二 组织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作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所强调和倡导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过去统一的授课形式,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对组内成员展开合理的分工;其次,教师应鼓励、组织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着同一个问题或者任务,展开沟通、讨论、互动与交流,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和互帮互助,最终在合作中达成共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正弦函数》这部分知识时,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对函数性质探索的能力,所以,为了发挥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上课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们划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小组成员确定好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如下: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定义域与值域的区别是什么?△ABC中已知a=6,b=63,A=30°,求c的长度。任务下发后,各个小组立即针对学生们的任务展开讨论,经过学生们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们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组织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 注重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任务的提出和布置能够对学生形成一定的驱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分析与探究,进而推进整个课堂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数学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来设计课堂任务,保证任务的合理性、探究性与启发性;其次,教师需要把握恰当的时机来向学生提出任务,创设思考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利用所学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与深入探究,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
例如,在教授《等差数列》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思考动机,让学生们主动加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提问探究活动。上课后,笔者先对本节课程的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们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然后,笔者再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索,问题如下: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多少?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围绕问题展开思考。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这样一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注重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广大教师的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顺应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树立科学的观念和思想,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合作交流与注重任务驱动等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来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从而顺利地构建起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全成.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05):112.
[2]赵成宇.刍议普通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方法[J].才智,2018(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