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预习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018-04-10张洪宝
张洪宝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准备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有效预习;小学数学;重要性
一 预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需要全面理解新课知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记录下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上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加强对重难点教学的关注,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学上,减少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有利于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提前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老师讲自己不能做到的知识时,学生可以发挥精神,跟随老师的教学思想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在预习中,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一些新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教学中的教学思想,并说他们已经在预习中学到了东西。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积极与师生共同探究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全面认识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课前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改变他们对预习的错误认识。学生在上课前了解教学内容后不会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并且仍可以热情地投入到知识探索和讨论中。他们积极分析和探索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不断渗透预习的概念,向学生说明预习的作用,鼓励学生自行进行预习,比较和分析预习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学生逐渐意识到预习的作用,可以主动开展课前学习活动。例如,在“对分数的初步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询问哪些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在教学中,对预习的学生和尚未预习的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预习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习惯。此外,教师本身应具有足够的责任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布置合理的课前预习任务
小学数学课本经过了多位专家精心编排而成,每节课中都有基础知识技能和重难点,也都存在着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知识,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深入研读课本,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前预习任务,帮助学生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和效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设计预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较强的预习任务,许多老师认为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相对简单易懂,只要学生在课上认真听讲就能掌握课本知识,并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无法开展良好的课前预习活动,所以就为学生布置了形式和内容单一的预习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使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就是看一遍书,没有充分发挥出课前预习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增强预习任务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任务。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本,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完成预习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
(三)教授学生形成正确预习方法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教授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才能够使学生完成高效的预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数学课本知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理论性的知识,一种是计算类的知识,在预习概念类的知识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预习计算类的知识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一些应用题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对课前预习有正确的态度,深入研究课本知识,设计合理的课前预习任务,教授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才能够保证学生的预习效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浩.课前有效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No.485(7):51-52.
[2] 贾维华.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v.15(8):193.
[3]周波.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No.374(26):105-106.